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朝鮮陷阱:美中競逐下的北韓危機◆文/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交流雜誌106年6月號第153期(歷史資料)》

自從川普上台之後,在北韓逐步取得核武小型化技術的重大進展下,讓美國捨棄過去歐巴馬時期的「亞洲再平衡」路線,將金正恩政權視為東亞地區的最大威脅來源,在這種政策的轉軌下,美中兩國長期劍拔弩張的關係,似乎暫時獲得了緩解,而如何解決北韓問題,便取代過往的圍堵中國大陸,儼然成為美國東亞政策的首要重點。

美國的「朝鮮陷阱」

但是川普可能輕忽了北韓問題的政治風險。首先北韓並非敘利亞、伊拉克或是阿富汗,在其擁有核武的情況下,若貿然使用外科手術的斬首行動,以北韓長期資訊封閉的情況下,將會產生一定的軍事風險;同時北韓也佔有地利之便,它的長程導彈射程雖然無法到達美國本土,但卻可以輕易地攻擊日本與韓國,讓日韓兩國唯恐被捲入戰爭中,而惶惶不可終日;最後在中國大陸仍將北韓視為戰略前沿的重大利益下,堅決反對以戰爭方式來解決北韓問題,而提出美朝兩方「雙暫停」的政策,建議重新回到過往的六方會談來解決北韓問題。 倘若開戰不是一個選項,在北韓最大的經濟支柱來自中國大陸,只要中國大陸政府不對北韓實施全面性、落實性的經濟制裁,想要從斷絕經濟來源解決北韓問題,彷彿只是緣木求魚,這讓川普只能單方地向中國大陸施壓,甚至以經濟議題來相互交換,在各方都不願開戰的心理下,以及中國大陸將北韓視為與美國討價還價籌碼的情況下,讓美國逐漸陷入所謂的「朝鮮陷阱」中。

從「戰略耐心」到「極限壓力」

歐巴馬政府時期在因應中國大陸軍事崛起的政治優先下,其亞太戰略都是聚焦在如何平衡中國大陸的軍事勢力,以圍堵政策來防止陸方海軍突破西太平洋島鏈,在中國大陸威脅的意識下,對北韓則只能採取「戰略耐心」的政策。所謂「戰略耐心」實是具有兩項意涵,首先是以實施國際經濟制裁來消耗北韓的軍事實力,另一方面,則是強化美日韓三國軍事同盟,來給予北韓更大的軍事壓力,目的是以拉長對應時間換取更大的戰略空間,以消耗戰來促成金氏政權的垮台。

然而,金正恩在上台歷經一連串的清君側之後,不但順利度過了政權轉換期,在高壓統治下,其政權更加穩固,同時北韓核武研發的腳步,卻絲毫沒有停歇,還接連取得重大的技術突破,在導彈發射方面,從過去液體燃料轉換為固體燃料的挹注技術,大幅縮短北韓導彈的發射時間;其次,北韓也在去年於核彈頭縮小化方面取得大幅的進展,今年開始密集進行一連串的導彈試射,即為縮小化彈頭掛載導彈來做試驗,因此,從主客觀條件看來,北韓似乎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核武國家。

因此,為了因應北韓情勢的轉變,從今年開始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國務卿提勒森以及副總統彭斯接連訪問日本與南韓,為強化美日韓三邊軍事同盟來做準備,同時提勒森也承認美國過去二十年來對北韓的政策,實是失敗的。美國副總統彭斯更是宣布「戰略忍耐」的時代已經結束,今後美國將改以「極限壓力」來因應北韓的變局。

所謂的「極限壓力」實是具有兩種意涵,首先是以軍事嚇阻來給予北韓更多的壓力,因此,美國派出卡爾文森號、密西根號核動力潛艦到朝鮮半島,並在日本海進行大規模的美日韓軍事演習;在另一方面,則是要給中國大陸更大的政治壓力,讓其對北韓採取更積極的作為。在手段上,則是採行經濟制裁與外交管道並行的策略,美國一方面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對北韓進行新一波的經濟制裁,同時也在「川習會」上,以經濟議題的退讓來換取中國大陸對北韓制裁的政治承諾,這是川普改稱中國大陸並非匯率操縱國的主要原因。

從「消極因應」到「積極應對」

自從2011年底金正恩上台之後,中朝關係越來越疏離,中國大陸對北韓的約束能力也相對減弱,同時在北韓不斷地發射導彈挑釁下,讓美國決定在韓國境內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加以因應,而薩德系統進駐朝鮮半島,其偵查範圍廣達2千公里的X波段雷達,卻把中國大陸東北地區也涵蓋進去,這讓中國大陸對韓國大為不滿,接連對樂天集團進行一連串的禁韓令,中韓兩國關係因而產生質變。

金正恩雖然不如其父執輩般地順從中國大陸,但是對中國大陸來說,北韓仍是具有相當高的戰略利益,北韓不但是中國大陸與美國在東亞地區的緩衝國,同時北韓政權的存在,也是中國大陸能夠在東亞地區與美國進行大國外交、討價還價的重要籌碼,如果北韓政權消失了,不但美日軍事勢力將會直抵鴨綠江口,而龐大的難民問題將會形成中國大陸沈重的經濟負擔,這是中國大陸一再表態支持朝鮮半島無核化,但卻反對對北韓動武的主要原因。

而在聯合國對北韓進行一連串的經濟制裁之後,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北韓經濟唯一的來源,表面上中國大陸雖然支持對北韓的制裁措施,但實際上卻早已劃下一條清楚的紅線,中國大陸支持制裁北韓的軍需用品出口,卻以人道的理由,反對制裁北韓的民生必需品,這是大量以民生用途為名義的石油及原物料,源源不絕從中國大陸邊境進入北韓的主要原因。

但在金正恩上台之後,一再地對外挑釁,北韓也逐漸成為中國大陸的沈重負擔,特別是近期薩德系統的部署,也嚴重衝擊到中國大陸的國防安全,使其不得不呼應國際社會的期待,而對北韓採取更嚴厲的制裁措施,例如去年3月中國大陸便宣布禁止從北韓進口燃煤,而如今在新一輪的聯合國安理會制裁措施下,中國大陸會不會支持對北韓進行全面性的石油禁運,則是攸關北韓制裁能否成功的主要關鍵。由此可見,北韓問題對中國大陸來說,在進退兩難前提下,彷彿也陷入另一個「朝鮮陷阱」。

大國角力下的北韓

然而,北韓問題要如何落幕呢?北韓要求美朝兩國直接對話,同時還要美國承認北韓為核武國家,而美國方面則要求北韓必須要先放棄核武,才有進行對話的可能性,美朝兩國有如雞同鴨講,找不到任何的妥協點。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只要中國大陸不放棄北韓,無論任何的軍事禁運、經濟制裁及政治施壓只是徒然,這是美朝兩國在相互喊話、較勁以及文攻武嚇之後,又再次回到聯合國安理會經濟制裁老路的主要原因。

從現實面來看,在「川習會」之後,美中兩國似乎對解決北韓問題達成一定的默契,原本一度陷入低潮的美中關係,又因為北韓問題而重新找到合作的契機,問題在於中國大陸能夠做到多少?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大陸會對北韓進行更嚴厲的經濟制裁,但卻不會影響北韓政權的存在,北韓問題仍然是東北亞區域的潛在威脅。

從實質面來看,在各國都不願開戰的情況下,美國對北韓的籌碼其實相當有限,只能將希望寄託於中國大陸,彷彿從華盛頓通往平壤的捷徑是要通過北京,這讓美中之間形成一種不對等的關係,川普似乎已經陷入朝鮮泥沼而不自知,除非美國能夠拋開政治前提,直接與北韓進行對話,否則北韓問題將仍是東北亞的一顆不定時炸彈,也會是美中兩國政治角力的籌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