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香港特首選舉 看「一國兩制」的未來◆文/鍾 旻《交流雜誌106年6月號第153期(歷史資料)》

香港在3月26日舉行特首選舉,由林鄭月娥女士當選,總票數777票遠超過5年前現任特首梁振英當選時的698票。特首選舉落幕了,中國大陸與香港的關係卻陷入一個難解的困境,由此衍伸對於「一國兩制」未來的討論,更令人難以樂觀。目前對於香港政經地位的未來,存在兩種說法:其一、隨著上海的興起,中國大陸政府將扶植上海以取代香港在亞洲地區的金融中心地位,在許多方面不再寬容;其二則主張香港無論在法治或是金融制度上仍具有其獨特性。是故,北京在治港政策上還是存有一定彈性,將香港作為中國大陸對外延伸的重要窗口。

然而,無論是邊緣化香港的地位,亦或持續借重其特殊性,北京對香港的態度最主要反映在「一國兩制」的實踐上,此次的特首選舉,正是一個觀察的絕佳機會。「一國兩制」簡單說就是一個國家中可存在兩種體制,亦即北京允諾香港在1997年後於同一國家的概念下繼續保有其資本主義體制,而非採用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體制。北京的初衷或許是希望透過時間遞移,與香港逐步交流整合,最終走向「一國」。但近年來香港的政經發展卻呈現相反面貌,對於維持「兩制」的呼聲愈來愈高。

三個觀念、三個階段

本文嘗試用三個觀念與三個階段來觀察此次香港特首選舉與「一國兩制」的未來。三個觀念是:行政管治、對北京的忠心、政治協調,三個階段則是由梁振英宣布退選與林鄭月娥當選的兩個事件所區隔出的三個時間段。就行政管治而言,從董建華以降,北京對於香港特首人選的評斷標準愈漸清晰,主要強調行政管治的能力,這點在前特首曾蔭權與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身上最為明顯,兩者都是公務體系出身,對治港事務相當嫻熟。而5年前與梁振英競爭卻不幸落馬的唐英年,也具備類似條件。然就此條件而言,前財政司長曾俊華亦不遑多讓,因此在2015年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的成立儀式中,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動與曾俊華握手,當時的媒體便揣測是否有中央欽定曾俊華為下屆特首的意味。不過在對北京的忠心與政治協調方面,林鄭月娥與曾俊華便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特質。林鄭月娥被稱之為梁振英2.0版本,亦即她會延續梁振英的強勢治港風格。

對北京的忠心甚於政治協調

其受到北京支持的原因主要是在面對爭議性政策時,例如雨傘運動、人大釋法等,立場鮮明及手段強硬。曾批評佔中明為民主實為亂港,選舉時也明白拒絕承諾當選後會推動政改。這些作為表面上是為了促進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加速融合,實則可能加速社會分裂。反觀曾俊華,並非對北京有二心,而是更願意擔任北京與香港社會之間調停人,甚至協助反映心聲的角色,相當符合當前香港民眾的期待。

在當前民心混亂之際,特首欲維持穩定的局面更需要調和鼎鼐的能力,這也是前財政司長曾俊華此次競選中能獲得泛民主派支持的最主要原因,最終獲得365票,據報導其中有超過三百票是來自於泛民主派。

從結果來看,北京在人選具備行政管治能力的前提下,對於是否能忠實地執行政治任務的重視仍超越政治協調技巧,而後者更可能是曾俊華不受北京青睞的原因,畢竟在北京眼中,「一國兩制」不是一個可以討價還價的議題,而是治理香港的重要前提。若是因近年來立場激進的民眾要求民主的聲浪興起而與之協調,甚或退讓,北京治港的前景難測,是故,堅持特首須具備(或僅具備)行政管制能力的特質,成為此次選舉最大的焦點。

貫徹北京意志仍為首要考量

從選舉過程的三個階段中也可清楚看出上述原則的影響。首先是梁振英宣布退選前,所有媒體與政治人物都認為,梁振英一定會競選連任並當選,關鍵在於他無視香港社會對於民主的呼聲,強力貫徹北京的意志,讓「一國兩制」的重心從兩制向一國傾斜。然而接二連三的社會矛盾,反映出梁振英處理手法的簡單粗暴,讓反對香港政府甚至是反北京的情緒更為激化,在民望低落與施政困難的情況下,即便梁振英對北京相當忠誠,卻也被迫在毫無跡象的情況下宣布不競選連任,於今年3月升任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此一突然變化,讓原先堅持絕不參選且與回歸家庭的林鄭月娥變得頗為尷尬,開始調整作法積極參選,此番轉折背後北京施力的痕跡累累。

相較於此,曾俊華的高民望及獲得泛民主派人士的支持,顯示其開明的態度與寬容作風,加深北京的疑慮,與他漸行漸遠。這個階段中呈現的是北京對於一國的堅持與香港社會對於兩制的期待間的角力,反映在林鄭月娥及曾俊華兩位候選人的競選策略上。林鄭月娥毫無意外地順利當選,無論是得票數或是得票比例都遠高於梁振英,她也矢言要修補社會分裂,一切紛亂似稍有停息。然對於「一國兩制」的討論,似乎又重新回到北京的語境中,香港社會發言的空間愈來愈壓縮。

香港發言權恐將弱化

香港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在4月中參加基本法研討會時提到,維持兩制不變,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必須滿足一國的基本要求。兩制如果讓中國大陸感到不安全,也就失去存在的理由與條件,而「一國兩制」一旦失敗,中國大陸只會損失面子,但香港損失的是全部。王振民的立場較為強硬,亦曾在其他場合中提過,若重啟政改,將使香港如中東引發內戰,而全世界批評中國制度最厲害的就是香港,強調香港需敬畏內地的制度。此番發言卻引起香港社會的反感,有人認為只會進一步削弱中港之間的互信,使得有意修補兩方關係的人士更難幫忙,這不僅是中國大陸的面子問題,更是對國際社會信守承諾的責任,港獨聲浪在年輕人中漸起之際,更會激化對立。令人玩味的是,本土派議員質疑這樣的說法是恐嚇及挑釁,只會讓港獨意識形態更具市場性;溫和派立場議員則主張回到基本法,希望北京兌現承諾,落實普選。

「一國」優先於兩制

此外,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暨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饒戈平指出,港人不能選擇性要求,排斥基本法23條就將其妖魔化,但想要普選就希望馬上實施。替政改訂時間表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應先反思前一次失敗的原因,待條件成熟後再次提出。此話背後隱含的意思是,港人應先接受全國人大提出對特首人選設限的831決議,不然機會渺茫。假使香港矛盾激化,政治與經濟形勢下滑,兩制的實行將與最初預想的漸行漸遠,甚至產生對立,出現危及國家主權、香港穩定的事件,特區政府無法處理的情況下,北京會進行必要干預。相關學者的強硬發言很明顯地傳達一個重要訊息,就是「一國兩制」的前提與底限是北京所設置的,其未來也掌握在北京手中,具體的實行狀況則視香港社會的反應而定。

特首選舉落幕一個多月,關於「一國兩制」的最新發言來自於前港府律政司司長,目前擔任中國大陸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委的梁愛詩,她認為主權移交後所說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現有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50年不變」,不能到2047年才考慮,應先解決目前問題,待時間進入2047年,將是「一國兩制」與「一國一制」之間二選一。這樣的說法似乎可替此次特首選舉後「一國兩制」的未來下一個最好的註解。雖然未來30年的發展難以預料,但根據基本法所說「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由中央政府管轄,所以有全面管治權」,可見「一國兩制」正朝向「一國一治」的方向,不可逆的前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