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借鏡台灣─中國大陸 千個特色小鎮的創夢藍圖◆文/陳曼儂《交流雜誌106年6月號第153期(歷史資料)》

「這些創建中的特色小鎮,既是一個個產業創新升級的發動機,又是一個個開放共享的眾創空間;既處處展現江南水清地綠的秀美風光,又告別傳統工業區『文化沙漠』現象,彰顯了人文氣質;既集聚了人才、資本、技術等高端要素,又能讓這些要素充分協調,在適宜居住的空間裡產生化學反應,釋放創新動能。」

這是2015年、時任浙江省長李強為了宣傳自家「特色小鎮」政策而寫下的文章。浙江在中國大陸省份的GDP排行榜中位居第四名,沒有天生的礦產、土地資源,也缺少像珠三角那樣完整的製造業產業聚落,靠著一代代商人向外打拼,才取得現在的地位,而在國際貿易情勢轉趨疲軟的時候,下一步該做些什麼?

所以李強的「造鎮計畫」引發關注,大家都想看看「小鎮經濟」如何翻轉「大浙江」,沒想到在2015年4月推出浙江《關於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後,5月就迎來了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臨與稱讚,把這個「省」的規劃,上升到中央層級戰略,而李強也官跳三級,現在已是江蘇省委書記,為中國大陸GDP經濟亞軍的「一把手」。

特色小鎮+全域旅遊 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可見這個思維邏輯正是中國大陸目前整體都需要的方向,所以在2016年7月,中國大陸的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三部委聯合頒布《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前,要在全中國大陸培育各具特色的1,000個特色小鎮;今年「兩會」,也首度把特色小鎮、全域旅遊等字眼寫進中央政府工作報告裡。

所謂的「全域旅遊」,跟過去買門票、進去一個遊樂園或展覽館的觀光模式不同,而是讓消費者進入這個區域後,在食衣住行育樂,甚至公共服務與人文體驗的所有層面上,都能獲得旅遊樂趣的滿足,而當地的所有業者也都能共享這個旅遊財,這跟特色小鎮是相輔相成的規劃。

預計中國大陸政府會為此投入2兆人民幣作旅遊的硬體建設,台灣業者預計,相關帶動的民間投資,以及旅遊、文化等服務業的發展,將高達15兆人民幣,也就是超過60兆台幣,將在這幾年陸續投入,中國大陸將進入消費力的黃金十年。

城鎮化+產業化+文化旅遊3大功能

簡單來說,「特色小鎮」就像是台灣在1989年開始,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在台灣319鄉鎮中挖掘當地特色產業,以「一鄉鎮一特色」為目標的OTOP(One Town One Product)計畫,用知識經濟,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培育人才、創造就業機會,並結合當地的生態、觀光、節慶,形成有規模且可永續經營的經濟系統。

對中國大陸來說,這時推出這樣的大型計畫,有3大功能,就是城鎮化、產業鏈與文化旅遊。 城鎮化是中國大陸官方推動許久的政策,因為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城市間的經濟實力差很多,連帶造成城市發展與老百姓貧富不均的問題,大量的農村民眾需要遠離家鄉到城市打工,城市幾近達容納上限,但鄉下只剩老人和留守孩童,造成很多社會問題,還有很多偏遠地區需要政府拿錢扶貧,對地方財政造成很大的困擾,也是經濟發展的包袱。

如果當地能發展自己的經濟,就可以解決以上問題,然而並非政府花錢蓋幾條鐵路或公路,城鎮就會發展,最重要的還是產業與就業機會,所以特色小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當地扶植自己的特色產業,也趁機建設城鎮做轉型升級。

台灣經驗多文化近 合作大增

《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就有提到,這1,000個小鎮,涉及領域包括休閒旅遊、商貿物流、現代製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該怎麼做,很多地方政府找上了相關經驗豐富、又熟悉華人文化的台灣業者。

常和台灣業者交流的如家酒店董事長孫堅說,台灣不論是品牌運作、培訓、產品企劃,還是非標準化產品誕生,都不是僅當成一門生意,而且是「非常有意思」,值得學習借鏡。

日前兩岸產業的交流活動上,四川廣元市副市長楊浩就說,想跟台灣合作特色小鎮建設,同樣是山城,九份的發展經驗就很好;樂山市副市長伍定也提到,當地在推動高山蔬果、茶葉、中藥材等現代農業,期待能與台灣業者合作。 常舉辦兩岸產業對接的兩岸經營者俱樂部,最近做的特色小鎮主題座談活動,就能看見許多地方政府派員參加,而且在台下認真作筆記;中國大陸地方政府這幾年也常到台灣農村考察,他們想看的是精緻農業與文創,因為許多特色小鎮的發展初衷,是為了要讓缺乏製造業的農村,以第一產業結合第三產業來發展。

兩岸經營者俱樂部主席王國安表示 ,「特色小鎮」會讓全中國大陸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更現代化、更富裕,台灣在健康文化、現代農業發展等各種領域有經驗,專業團隊有好幾百個,所以如何讓兩岸合作,挖掘中國大陸小鎮的自然資源、特色產業進入生活,以此發展出城鎮的新經濟、新產業與新商業,幫助當地中小企業與製造業轉型升級,就是下一批商機。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閔學勤表示,中國大陸的中產階層已經超過2億人,他們的消費理念與他們對城鎮的期待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特色小鎮」正好也能成為中產階層旅遊消費的主要場所。

恐陷同質化與商業炒房陷阱

鄉村旅遊、農村電商與特色小鎮,就是現在中國大陸的「村鎮三寶」,不過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系主任林銘昌提醒,要先改變農村的生產方式,才能做出好的特色鄉村旅遊。

「營運比招商更重要」,台灣文化創意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永萍表示,特色小鎮要成功,就要避免「不特色」,如果中國大陸政府用過去的招商思維,讓小鎮裡都是大城市看得到的國際品牌與仿古建築,消費者怎麼可能會千里迢迢去那旅遊?

李永萍表示,所以要在當地挖掘別人奪不走的素材,以拉動地方產業經濟,而不是招一大堆國際品牌進來,否則貧窮的人還是一樣貧窮,農產品無法轉型,傳統工藝品也沒有獲得附加價值。 結合「農村再生」的戰略,才是特色小鎮的重心。台灣經驗就是能深耕地方產業經濟,李永萍說,像是打造觀光工廠、做出有地方特色伴手禮,以及有溫度情感的民宿產業等,政府的角色就是教大家「升級」,以民宿為例,從鋪床、接待客人到網路行銷等,這也是把整個文化水準拉起來的機會。

但實際上,目前中國大陸許多地方政府與業者,還是走回「炒房地產」的老路,換個理由賣地,房地產開發商大舉進入後,預計在賺完補助款與賣房後就荒蕪了,看不見未來產業發展的前景,甚至還有地方在拆真古蹟、蓋假古蹟。 北京已發現這個問題,最近推出《關於進一步促進和規範功能性特色小城鎮發展有關問題的通知》,出現了「規範」字眼,也特別寫到「嚴防借機圈地」、「嚴禁搞大規模的商品住宅開發」。

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指出,在中國大陸「遍地開花」式的發展後,特色小鎮最後能發展起來的可能還是少數,因為至少週邊要1百萬人口、1千億人民幣的GDP,才有辦法「扛」起一個特色小鎮,浙江能做得好,不代表其他省份有辦法做出一樣的成績,且特色小鎮不是一個名字,要的是內容。易鵬說,「修路誰不會,發展產業才是本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