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世代衝突 兩岸三地比一比◆文/艾思德《交流雜誌106年8月號第154期(歷史資料)》

這世代衝突是全球史上不斷上演的現象,在近年的台灣、香港,又因政治態度、利益分配、價值取捨不同,形成重要議題。2014年3月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同年9月香港的學生大罷課,一前一後,正是常被用以說明台港青年問題與世代衝突的例證。

台灣太陽花 凸顯世代差異

台灣的太陽花運動,起因是國民黨立委張慶忠以30秒宣布完成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委員會審查,引發學生及社會人士反對。乍看只是違反程序正義的行為,惟因背後有中方因素推動,觸動台灣社會敏感神經,以年輕人為主的反對者佔據立法院與街頭近月,創下台灣學運紀錄。

這波運動雖然也有部分中壯年及長者支持,但根據媒體民調,46%的民眾不贊成佔領立法院,71%的民眾不贊成攻佔行政院,不贊成者的比例與年齡增加成正比。相反地,年齡越輕者,越認同太陽花學運。

為何這波抗議支持者以年輕人為主?除了年輕人追求理想、崇尚民主法治精神外,也有論者認為,這與許多1990年代左右出生的台灣新世代是「天然獨」有關。台灣青年評論者朱宥勳則指出,相對於上個世代,現在多數年輕人覺得國家名字究竟是台灣或中華民國已不重要,他們的真正焦慮是,台灣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被綁在一起,以致難有出口。

經濟遇困境 資源分配更緊

台大外文系教授、普及照顧政策聯盟召集人劉毓秀指出,隨著台灣經濟不景氣、物價上升、薪水凍漲,年輕人越來越發現社會環境、經驗上的世代差異,讓他們面對未來必須有新策略。

像她以前跟學生談年金問題,學生往往認為給年金是政府的責任,因為父母獲得若多,留給自己的也多。但幾年前,學生開始認知到若年金破產,父母的錢自己用都不夠,更沒法留給孩子,利益分配大不同;等他們開始工作時,更得幫前面世代繳年金,自己老年時卻什麼都沒有。

她認為,這些現實問題,就是「太陽花世代」冒出來之故,「他們開始說自己國家要自己救,自己未來要自己救。」唯有面對差異、著手行動,才能改善因差異而來的衝突。

香港大罷課 政經因素刺激

在香港,類似情況也上演。2014年9月,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及學民思潮兩大學生組織因反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大)對普選香港特首提名委員會設下條件,發動萬人罷課反對「假普選」,後來衍生成長達數月、在香港社運創下紀錄的「雨傘運動」。

香港學界認為,港青反撲如此大,除全球年輕人皆然的逆性、理想化,以及港人向來注重法治,也與港中政治氣氛緊繃、港青認同改變、香港經濟緊縮有關。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指出,經歷1980年代中英談判的香港人,父母都從中國大陸來,民族認同很清楚,較無質疑。但經過三十多年,第二代與爸媽的認同已大不同,民族上雖認同自己是華人,但對中國大陸的認同不強,而這份疏離感,又被近年陸方對港越趨控制、打壓維權而進一步強化。在這些因素交叉影響下,港青自然更難接受中國大陸的強制手法。

新一代港青 本土認同大增

如此世代差異也反映在選舉結果。馬嶽指出,近十年來,偏北京的「建制派」票源一直增長,一方面是因為建制派資源多,也因為部分民主派越搞越激烈,中間選民改投別人;然而若單看新生的年輕選民,會發現投建制派的比率比15年前少很多。

此外,根據馬嶽調查,十幾年前,支持民主派者,中年人占五成半到六成,年輕人約七成;但現在支持民主派的年輕人可能超過八成,本土意識大興。這些,都凸顯世代差異。

經濟問題更讓世代衝突加劇。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羅永生指出,房價飆漲、工作機會減少,讓港人過去苦幹實幹的路線不再走得通,港青發展變困難,必須另謀新路;馬嶽表示,近年如興建廣深港高鐵等政策及資源分配,讓很多港青覺得香港好像為中國大陸服務,產生對抗情緒,再加上回歸初期港人赴中工作機會多,現在機會似乎大減,讓港青與上一代產生認知代溝。

大陸新青年 三千寵愛於一身

相對於台、港,中國大陸的世代衝突至少在民間,沒那麼劇烈。

首先,在政治與認同上,大陸青年的史觀始終維持大中華系統,且是一黨政府,不像台青、港青,往往隨著出生年代接受的歷史教育與多元資訊,調整史觀與認同,並因此和上一代產生扞格。如此,大陸世代衝突的種因就少掉一大半。

在經濟上,中國大陸正蓬勃發展,上一代賺得的一切,又因實施一胎化政策之故,留給下一代,年輕人遍地是機會,可說「三千寵愛於一身」,二十、三十歲就成為坐擁豐厚財產的總裁者所在多見。不像台港青年,身陷緊縮的經濟困境,只能分剩下的餅屑。

然而中國大陸再怎麼發展暢旺,由於無法享有民主自由,仍讓許多台港青年心持保留。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范世平指出,中國大陸的環境,讓即使是對台灣有好感的陸生,回去後一撒進人群中,都看不見影響;畢竟要在中國大陸存活,必須順應主流社會,「不同聲音根本不敢出來」。也因此,多數台港青年寧可留鄉耕耘。

不過,身為陸生且與台灣人結婚的大陸編劇劉天涯認為,所謂中國大陸多不自由的說法,有些以偏概全。她強調,陸方仍有很多管道可發表意見,並非什麼話都不能說。她強烈建議台灣人都去中國大陸走走,也鼓勵大陸人來台念書、尤其是談戀愛,如此最能快速增加兩岸彼此了解,產生不一樣的看法。

求社會共好 改善世代衝突

政經氣氛低迷的台港,如何改善世代衝突?作家劉克襄認為,台灣政府和民眾應重新調整目標,將台灣建設為高品質的生態島,「環保做得好,一樣可驕傲,全球都會認可我們是生態保護大國」。他也建議,年輕人與其為買房、低薪所苦,或一心把事業做大、在全球設點,不如改換夢想,針對時代狀態打造環保、公益、新創等事業,價值轉換後,社會自然有機會達致和諧。

香港社會企業工作者林雪瑩,正力行這種新價值觀。原本是外商銀行副總裁的她,有感香港近年社會分裂,決心從小處建設。她辭去高薪職位,參與推廣都市飲水機的社企Urban Spring「城泉」,試圖說服商場裝設飲水機,培養港人隨身帶水壺、不買瓶裝水的習慣,讓原本零公共飲水機的香港變成零塑膠之地。「與其當政府說什麼,我們都說NO,不如我們去做一點事;政府不做環保,那就我們去做。」

「香港新一代年輕人,跟過去港人性格不大一樣。」羅永生指出,現代港青因為得從困局中找道路,往往以各式社會行動為媒介,不再功利至上,朝向後物質主義發展。劉克襄也指出,越來越多台灣青年創業宗旨不在賺錢,而是社區改造。當越來越多青年轉變成一切為社會「共好」,政府和社會也全力支持,世代衝突必然能夠化解。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