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全球青年海外就業與創業:趨勢與對策◆文/許雲翔(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助理教授)《交流雜誌106年10月號第155期(歷史資料)》

青年就業處境是各國目前所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不僅有偏高的失業率,青年同時面臨非典型就業、低度就業或所學非所用等問題。國內就業品質的低落及機會的欠缺,使得海外就業與創業成為青年的選擇,甚至成為政策選項。究其實,能夠遠赴海外就業或創業的青年,往往是該國具有較高移動能力者,多半接受過高等教育,或直接至他國深造,家庭亦能支持跨國移動,在就業選擇上綽有餘裕。遠赴海外青年族群的特性之一,在於對薪資所得條件異常敏感,寧願短暫待業,只求能夠匹配其學經歷的工作,進一步追求職涯更好的發展;同時高度自主,通常沒有家累及家計負擔,因而有條件自願離職或短期失業,只求實踐夢想。

青年人才移出的利弊 這群自主性高,亦具備較高技術及教育程度的青年,一有機會便移往較為富裕的先進國家就業與創業,移出與移入國間的薪資溢酬(wage premium)是驅動的主因。對於移出國來說,此舉意味著過去人力資本投資的流失。也就是說,青年海外就業與創業的另一重意涵即是移出國的人才外流(bran drain)或人口赤字。從個人的角度,青年係基於薪資所得或發展條件考量至條件較好的國家,但總體層次實有外部性的問題,移出國在地社會難以承受青年持續外流,如南非指控歐美先進國家竭澤而漁,吸引該國醫學院畢業生至後者填補醫療人力缺口,影響在地民眾醫療品質。然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地確實無法提供好的薪資或條件,強把這些青年留住,未嘗不是壓抑他們的潛能。 所幸移入的先進國家不可能無止境接受外國青年,而青年在他國的職涯發展亦未必一帆風順,還是有回流母國的可能,兩國實有共同趨利避害的空間。

青年移出國可能的負面效應

▲「人才流失」:暫時失去高技術勞工與學生,而導致生產力降低 ▲高等教育缺乏支持(學生及稅源)

青年移入國可能的負面效應 ▲降低本地企業技術升級誘因 ▲排擠本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機會 ▲本地人士與高技術移民間在文化、語言上的隔閡 ▲技術移轉至潛在敵對國家

青年移出國可能的正面效應 ▲接受國外教育回國者所帶來的回饋 ▲海外人才網絡所匯回的資金與技術 ▲加強與國外研究機構聯繫 ▲知識流入與合作 ▲來自移入國的技術輸出提高個人教育投資的勞動報酬 ▲提高本地企業技術升級誘因 ▲提高國內技術投資的經濟報酬 ▲技術有更高的輸出機會

青年移入國可能的正面效應 ▲技術程度高的外籍勞工提升本地研發與經濟活動能力 ▲知識流入與合作 ▲提高國內技術投資的經濟報酬 ▲加強與國外研究機構聯繫 ▲提供學校足夠經費維持運作

資料來源:改寫自Mark C. Regets (2001), Research and Policy Issues in High-Skille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 Perspective with Dat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海外就業創業趨勢

1.美國仍是全球青年就業與創業的首選,但其他先進或發展中國家,亦以各種攬才策略競逐人才 由於高等教育及市場等諸多優勢,美國是全球青年海外就業或創業的首選。矽谷Telsa的創辦人,也是先開始創業。這樣成長的軌跡亦出現在我國、韓國、中國大陸或印度的青年身上,成為支持美國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而若干陷於少子化問題的先進國家,也開始採用短期策略吸引海外青年前來就業,如澳洲的Youth Central平台規劃以短期工作觀光簽證,或正處於發展階段的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大陸以青年千人計畫積極攬才。

2.青年海外就業與創業多與留學過程緊密銜接,透過實習或工作簽證轉銜至留學國勞動市場 青年選擇就業或創業的海外國家,多於其前一階段的大學或研究所時期已至該地深造,亦即海外就業的國家即是其留學國。前述Telsa創辦人馬斯克即是先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後創業,同樣的,我國青年亦經由相同途徑留美就業或創業。各先進國家在高等教育至勞動市場間有各種轉銜的制度設計,如美國的學生工作專業實習(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或工作簽證計畫(H-1B)讓留學生留在當地就業,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亦有留學後的各種工作簽證。

3.青年選擇海外就業與創業的地點並非不變,將視同樣處於競爭的當地薪資水準或攬才條件而改變 青年海外就業與創業的動機在於薪資及發展條件,最後的就業地點未必與留學國相同。即便留學美國或日本,亦可能因中國大陸提供較好的條件,於學成後至上海或北京工作或創業。

4.移出國青年海外就業與創業後回流的可能 即便移入國有接受他國人才的文化及制度,青年海外就業與創業常面臨職場天花板(glass ceiling)問題,升遷或發展實有瓶頸,即產生回流母國貢獻所長的可能,如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即是最常提到的例子。其海外人才網絡所匯回的資金與技術對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至為關鍵,提高本地企業技術升級誘因。近一點的例子則為2009年的西班牙青年因金融風暴大舉海外就業,近期又因景氣回溫而回流,甚至引介其他歐盟國家的青年至西班牙工作。

強化青年人才資本

能夠在海外就業或創業,被他國所接受的青年,毋庸置疑是人才。而人才之所以為他國所用,莫過於有相較於母國為佳的薪資與職涯發展條件。儘管是個人基於經濟理性的選擇,就移出國而言,確實有著人才外流及赤字的疑慮,這樣的疑慮更可能因移入國攬才條件的強化,進一步加深。

儘管現階段看似難以避免我國青年楚材晉用,他國亦不可能無限制的接納海外人才,各種因為不同社會文化而衍生的職場天花板,更創造吸引其回流的契機。積極的做法如提醒不同國家間的各項差異,文化、制度、環境品質等,再由年輕人自行決定。同時,強化我國青年認同與歸屬,創造正向循環,縱使短期內人才無法回流,但人才可以轉化為人力資本,使其未來仍可對我國有所貢獻,積極鼓勵交流,也期待青年在過程中累積更多人力資本,創造更多雙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