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美中瀕臨貿易戰 台灣需謹慎因應◆文/曾復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交流雜誌106年10月號第155期(歷史資料)》

美國國務卿提勒森曾表示,美中關係正處在轉折點,雙方都認知條件已經改變,將積極討論如何定義未來50年的美中關係。不過,近來美中兩國進行的「外交安全」與「全面經濟」對話都不歡而散,突顯兩國結構性戰略利益矛盾深重。尤其當北京的綜合國力讓華府感覺芒刺在背時,兩國落入「修昔底德陷阱」風險也隨之升高。

川普政府於今年8月19日正式啟動301條款,對中共當局強迫美國企業技術轉換市場,以及竊取智慧財產權等,展開為期一年的大規模調查,同時準備對中國大陸出口產品採取高關稅政策,以改善美中貿易嚴重失衡狀態,並嚴審高科技出口,反制中國大陸企圖成為「製造強國」。美國中情局長龐畢歐公開宣稱中共是美國最大威脅,中共政府領軍力拼成為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電動車等關鍵技術強國,讓美國越來越擔心。英國《金融時報》則認為美中爆發貿易戰衝突,中國大陸受到的損失將較美國更大;不過,目前多數國家與跨國企業對川普政府措施,仍然保持觀望態度,難以判斷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是否能夠持續。

近來,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議員接連提案,要求制裁中國大陸企業在美投資案,表達對北京不願出力解決北韓核武導彈威脅的不滿,還要打出「台灣牌」準備通過「台灣安全法案」,刺激北京敏感神經。種種跡象顯示,美國政府與國會正準備從「與北京合作」立場轉向,對中共當局軟硬兼施。中國大陸商務部則於8月21日回應美國指出,美國無視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依據其國內法對中國大陸發起貿易調查,是不負責任,也是不客觀的,陸方將採取所有適當措施捍衛權益。當前美中關係已進入高度不確定狀態,台灣處在美中兩強夾縫中,面對美中貿易戰風暴將至的新時期,需謹慎應對才能趨吉避凶。

美中經貿受制結構利益矛盾

川普總統一再強調自己是「美國優先」主義者,曾因「川蔡通話」掀起東亞波瀾,又在推特嗆聲中共亂搞也沒先問過美國。目前,國際主流媒體認為美中關係「蜜月期」已結束,將進入「新冷戰」時期,並在國際安全、雙邊經貿與投資利益矛盾等議題交鋒,為東亞地區和平穩定埋下火種。川普曾指出,美國現在最大的優勢就是,世界各國都搞不清楚美國準備怎麼做,反映川普政府戰略布局方向,準備把中國大陸當成競爭對象,從處理北韓核武導彈威脅、貿易逆差與投資壁壘、南海軍事擴張、網路安全,以及台灣問題等,挑戰北京底線,並為重新定義美中關係談判提高籌碼。

近來,川普政府大砍外交預算與援助經費,要求盟國友邦增加分攤安全成本,並運用細緻靈活策略,塑造東亞地區「可管理的不穩定」(Managable Instability),讓各國展開軍備競賽,而美國不僅可乘國際情勢動盪之際,增加美製武器出口以減少貿易赤字,更可再度成為東亞資金、技術與人才的避風港,讓美國發行的公債與房地產成為搶手貨,並促使「美國優先」的製造業復興計畫,獲得龐大資金與人才挹注加速進行。

美中經貿關係長期受制於戰略結構利益矛盾。例如,首次「全面經濟對話」就調整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雙方根本束手無策。中國大陸有興趣購買美國高科技產品,美國卻不肯賣,就算想賣也還要經過國會修法取消限制。目前,川普政府與國會為保持美國科技領先優勢地位,不僅不願鬆動調整對中國大陸高科技輸出管制政策,反而採取更嚴密的保護措施,防範先進科技落入大陸企業手中,已對實際縮減兩國貿易逆差構成具體障礙。

中共當局雖已嚴格管制對外投資計畫,但仍有意強化對美國高科技產業投資與併購。不過,川普政府對大陸企業在美國擴張版圖,獲取高科技能量與市場,並進一步主導產業規格與標準等措施,卻採取高標準國家安全審查等防範壁壘。2017年上半年美國外商投資審查委員會,已對至少9件中資併購或投資案表示反對。陸方透過海外併購發展半導體產業,讓美國政府擔憂軍事科技「供應鏈安全」被突破,因此連續封殺中資併購美國半導體大廠案件。顯示雙方在關鍵戰略利益的議題仍針鋒相對,讓美中「全面經濟對話」談不下去,也為貿易戰埋下火種。

美中應提升經貿合作正能量

2016年美國對中國大陸的3,470億美元貿易逆差,不是只靠中國大陸進口美國牛肉與天然氣,以及開放金融服務業市場等措施,就可有效減少貿易赤字。未來5年中國大陸將進口8兆美元商品與技術,吸收6,000億美元外資,並對外投資7,500億美元,將成為美國縮減對中國大陸貿易赤字最佳的機會,就看美國如何拿出解決貿易逆差本事。令人遺憾的是,美中在首輪「全面經濟對話」中,反而以經貿保護主義互槓,甚至準備祭出報復性關稅,導致雙邊貿易投資活動萎縮,讓兩國消費者成為最大輸家,而台灣也將身受其害。

美國貿易代表萊斯哲一再強調,川普決心挑戰大陸企業,利用不公平補貼和「非經濟」政策建立的出口業,因為這已導致美國損失大量工作。不過,美中貿易逆差根源的化解,很大程度取決美國是否能務實面對,美中貿易的比較優勢已不在美國產業,並正確認知美國產業結構失衡病因,以及營造友善開放經營與投資環境,而非過多的經貿保護主義措施與國安顧慮限制。更何況,許多美國跨國企業在中國大陸布局的價值鏈已成形,如果川普政府發動貿易戰,同樣傷及美國企業的利益。

至於中國大陸對外資與貿易的應對態度,亦應促進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以及投資貿易者合法利益的底線,讓美中兩國看到公平貿易投資的長期潛在利益,並為美中經濟合作帶來向上提升的正能量,而不是貿然採取「以牙還牙」的報復措施,導致雙輸結果。

台美於今年7月26日舉行川普上任來首次貿易對話。會談時美方關切對台貿易逆差、開放美牛與美豬進口,以及投資透明化議題。我方則回應指出,美對台服務業貿易順差達42億美元,盼美方整體考量台美產業互補性與貿易結構,最後雙方首輪貿易對話就如何縮減逆差仍無共識。此前,美中兩國於7月19日在華府的首輪「全面經濟對話」亦不歡而散,早已讓台灣神經緊繃。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直指中國大陸是造成鉅額貿易赤字元凶,但陸方認為美國拒絕把高科技產品賣給中國大陸,才導致兩國貿易不平衡,並強調美方若祭出懲罰關稅對付中國大陸商品,陸方一定進行報復。川普政府若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並祭出高關稅,陸方的回擊將讓美國飛機、汽車、農產品,以及半導體等產業面臨重大損失,而台灣更將腹背受敵,電子資訊、紡織、鋼鐵,石化、機械,以及家具等產業勢將受到衝擊。

美中貿易戰 台灣宜先應變

整體而言,美中兩國正處在全新國際安全與經貿環境中,雙方都應該明白「和則兩利、鬥必俱傷」,因此需要發展出競合共處新模式,以利雙方各自專心處理國內經濟與社會更棘手的難題。台灣則應積極鼓勵華府與北京,共同營造健康競合關係,並加強對美國的投資活動,為台灣產業生存發展開拓新出路。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