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走過半甲子的交流歲月《交流雜誌106年12月號第156期(歷史資料)》

30年,對一個人的意義,是三分之一的人生旅程,但對一代人的意義,卻可能是生活型態、社會樣貌的極大翻轉。

對兩岸的意義便是如此。30年前,內政部宣布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正式開啟兩岸交流的大門,不僅實現老兵們想家的願望,兩岸的社會也起了物理與化學變化。奠基於2001年金馬「小三通」及2003年「包機直航」上的兩岸直航,使兩岸街頭出現更多來自對岸的人民,也間接促成更多經貿往來;教育政策的開放,讓兩岸大學的課堂上,因不同觀點激起更多火花。除了形諸於外的景象變化,更重要的是伴隨交流交往而來的相互理解,將使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

為全方面呈現兩岸社會近30年來的變化,本期特別收錄由陸委會規劃的兩岸交流30週年一系列活動:首先,由「小三通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打頭陣,探討「小三通2.0版」;接續上場的「兩岸交流30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從宏觀角度尋找兩岸互動新模式,同時委託海基會舉辦「交流半甲子.兩岸創雙贏─兩岸交流30週年展覽」,以影像忠實呈現30年來的兩岸互動成果;最後壓軸的「兩岸經貿交流回顧與前瞻國際研討會」,則討論兩岸經貿合作如何在區域經濟整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華郵政亦配合系列活動,舉辦「兩岸交流30週年郵票特展」,從各張泛黃的郵票中,遙想當年兩岸親人的相思之情,如何透過一封封跨越海峽的信函,將滿滿的思念傳遞至對岸。

作為兩岸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本期收錄了月琴大姊的尋親故事,見證了兩岸的分合,也反映出兩岸和平的可貴。1987年11月政府開放赴陸探親所代表的意義,不僅僅是親人分離傷痛的撫平,更是對立的兩岸走向和解之始。30年來的互動過程雖然起起伏伏,但累積起來的成果卻非常豐碩。本期介紹的兩部文藝作品《我在故宮修文物》及《百年風雲》,均是兩岸專家攜手合作的產物。而台灣近年電視劇與美妝產品的搶眼表現,亦乘著兩岸交流的順風,登陸中國大陸引領潮流。

把鏡頭拉到國際,兩岸作為鑲嵌在全球版圖中的一個區塊,勢必無法自外於週邊情勢的變動。隨著中共十九大的落幕,習近平在政治體制上的延續與變革,將牽動中國大陸的「兩個一百年(建黨一百年、建國一百年)」大計;而緊接著登場的川普亞太行,提出「印太(Indo-Pacific)」的戰略概念,突出了印度的角色,也使我國的新南向政策,有更多縱橫捭闔的空間。

陸委會張小月主委曾於兩岸交流30年活動致詞中引述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名言「你回首看得越遠,你向前也會看得越遠」。回首過去30年,兩岸一步一腳印所建構的兩岸現狀,使我們的腳步站得更穩,也讓我們更有自信邁步向前。

歷史的傷痕,因著開放探親的政策,而逐漸撫平;時代的悲劇,透過兩岸新世代的交往,有了青春的續集。兩岸互動本是自然的情感流露,無需太多的政治詮釋,也不該有額外的利益盤算。秉持「以民為本」的理念,相信兩岸交流的未來,將更為精彩可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