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交流30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活動情形◆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交流雜誌106年12月號第156期(歷史資料)》

2017年11月,適逢政府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30年,為回顧兩岸交流歷程及前瞻未來兩岸良性互動,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在10月26日上午於國家圖書館3樓國際會議廳舉行「兩岸交流30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邀請蔡總統蒞會致詞,及5位與談人就兩岸社會、文教、經貿及整體情勢等議題進行對話。本次研討會共有國內學者專家、民間團體、政府機關及駐台使節代表等各界人士逾250人參加。

張主委致詞強調以民為本 尋求兩岸合作新契機

陸委會張主任委員開幕致詞表示,兩岸在政治體制、發展模式選擇的制度各自不同,但並沒有造成兩岸交流的障礙,兩岸交流互動是自然的流露情感,穿越台灣海峽,為人民幸福帶來夢想。而台灣在經貿、人文、醫療技術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軟實力、創新與多樣化,成為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重要元素,這是兩岸當局應該珍惜的正向資產與得之不易的成果。張主委也以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名言「你回首看得越遠,你向前也會看得越遠」(The longer you can look back, the farther you can look forward.),期許兩岸雙方莫忘初心,抱持「以民為本」的理念,在變局中共同思考兩岸互動新模式,開啟下一個30年兩岸交流的歷史新篇章。

首播「跨越海峽,夢想起飛」影片,傳達兩岸人民交流往來正面效益與台灣軟實力

會場配合播放由陸委會委託「國家地理頻道」製拍的「跨越海峽 夢想起飛」影片,敘述兩個中國大陸人民懷抱夢想跨越海峽的故事,一位是母親帶著罹患唇顎裂症的兒子到台灣長庚醫院治療,重獲新生;另一位則是來台灣挑戰武嶺公路的業餘自行車手,一圓夢想。透過影片畫面,具體傳達兩岸人民交流往來的正面效益,及台灣在兩岸交流過程中所呈現的人文、醫療、觀光等軟實力。

蔡總統應邀出席並呼籲兩岸的兩個執政黨放下歷史包袱,展開對話

蔡總統致詞中特別闡述兩岸關係發展的歷程,並指出1987年11月政府開放返鄉探親,兩岸從撫平親情的傷痛出發,互動往來逐漸展開、加溫,並且發展出多面向的民間交流。這以人民為核心的兩岸交流,成為30年來兩岸關係從敵對走向和平的最佳註解。

蔡總統進一步表示,1992年我方和對岸進行香港會談,開啟兩岸制度化協商,以及2008年到2016年,兩岸簽署23項協議,政府尊重這樣的歷史事實,也概括承受兩岸已經簽署並完成立法程序的各項協議。目前兩岸關係維持基本穩定,希望有進一步改善;去年520就職所作的承諾,為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提供有力保證。雖然兩岸關係維持仍面臨一些不確定性,但維持兩岸和平穩定與發展是最高共識。「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老路,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是政府處理兩岸關係,一貫不變的原則。

蔡總統強調,兩岸做為全球及區域的重要成員,應該展現新的思維,透過雙方各自努力及共同合作,為區域和平及繁榮發展做出貢獻。去年520,我呼籲兩岸的執政黨應該放下歷史包袱,展開良性對話,造福兩岸人民。現在我要再次呼籲兩岸領導人應秉持圓融、中道的傳統政治智慧,尋求兩岸關係的突破,為兩岸人民創造長久的福祉,並永遠消除敵對及戰爭的恐懼。

資深專家學者敦促雙方珍惜成果、共創未來

研討會由主持人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副董事長陳忠信一一介紹與談人,包括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首席顧問趙春山、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陳明通、政治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劉德勳、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及中國時報駐北京資深特派員王銘義,與談學者暢談兩岸交流歷史,並對未來兩岸關係提出看法。現場也開放問答。

劉德勳從兩岸社會交流歷程談起,認為兩岸關係可分為三階段:開放探親的初始階段、赴大陸經商與加入WTO及開放兩岸大三通。現今兩岸社會交往有合有分;受到全球化網絡的影響,兩岸四地的社會整合全面且具穿透性,惟政治與價值觀上的分歧,仍有待雙方生活、信仰文化等社會經驗累積共同價值,尋找兩岸融合的基礎。

王銘義則以1987年9月11日「自立晚報」赴北京採訪的事件為引,認為兩岸關係現狀難以用單一面向的好或壞來評估,回顧過去30年,兩岸軍事對峙、外交競合、政治對立等根本性分歧,短期內難以化解,面對新型的兩岸關係與亞太區域形勢,台灣朝野應用更廣闊的心態,共同研究對台灣最有利的選擇,尋求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在兩岸經貿方面,許勝雄表示,經貿交流是兩岸發展的推進力量,在兩岸三通及ECFA通過後,兩岸經貿交流邁向制度化及大幅度增長。面對「十九大」後兩岸經貿機會與挑戰並存,雙方政府應該應珍惜過去累積成果,揚棄對抗思維,持續「民間主導,政府參與」的經貿互動模式,發揮智慧協助雙方企業共同合作進軍全世界市場。

針對兩岸情勢,陳明通指出,過去30年兩岸政治本質存在「主權衝突」、「權力不均」,雙方缺乏政治互信。蔡總統提出「兩岸互動新模式」,跳脫以往「扈從」或「抗衡」的舊思維,尋求建立兩岸間的「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未來兩岸應在「守衡」上尋求雙方新互動模式,走向良性發展的未來。

另一位與談人趙春山則強調,政治因素是開展兩岸交流的動力,亦是推動兩岸交流的障礙,惟有擱置爭議、解決政治分歧才能使雙方關係相向而行。並認為「十九大」後,習近平的兩岸交流目標明確,我政府應基於台灣民意,對變動中的兩岸關係做出預判與處理,雙方政府應在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30年來累積的政治基礎上,開展兩岸制度化協商對話。

陸委會呼籲兩岸溝通對話化解分歧,共創新階段兩岸和平關係

陸委會辦理此次研討會,希望增進各界對兩岸關係發展歷程之瞭解,進而共同珍惜過去兩岸交流成果及歷史意涵。在兩岸交流30週年的此時此刻,我們不希望兩岸再走回過去對抗的老路;呼籲雙方共同發揮智慧,擱置爭議、展開溝通對話化解分歧,方有助於推進兩岸關係長遠發展。期望未來兩岸交流能不忘初衷,繼往開來,共創新階段兩岸和平穩定關係。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