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2017年國際情勢的回顧與前瞻◆文/王高成(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院長)《交流雜誌107年2月號第157期(歷史資料)》

2017年的國際局勢一如以往發生許多變化,反映出相對應的意義,也對於2018年的國際關係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美歐政局的發展與反全球化

2017年最大的影響變數首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由於他是政治素人,許多想法不同於其前任歐巴馬總統,性格又逞強好鬥,對於國際局勢的發展產生許多影響。川普過去毫無政治經驗,卻能擊敗從政經歷豐富的希拉蕊,代表許多美國選民渴望改 變的心意。他的政治訴求是「讓美國再度偉大」,嚴厲批評華府的政治菁英未能照顧美國中下階層的利益,讓中國大陸等國家造成美國的貿易赤字及勞工階級的失業,對於恐怖主義的威脅也無法有效因應,影響國家安全。

川普的理念及當選反映美國自2008年以來的金融海嘯影響仍未完全根除,儘管在歐巴馬任內美國的經濟已然有所復甦,但是真正受惠的仍是大公司的老闆、白領階級及華爾街的金融業,許多中下階層,尤其是在中西部傳統工業州的美國人民經濟情況並未完全改善,失業率仍然偏高,以致貧富差距擴大。許多選民渴望更換既有的華府菁英,也被川普所提出的改善中下階層勞工經濟狀況的訴求所打動,對於外來移民及恐怖分子的滲透感到憂慮,川普的當選代表美國政治、經濟及社會朝向右派的立場轉變。川普上任後也履行其競選政見,完全以美國自己的利益為考量,宣布退出歐巴馬努力多年而完成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考慮退出柯林頓前總統所簽訂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限制7 個極端回教主義活躍國家的人民進入美國,又不顧國內外的反對退出解決溫室效應的《巴黎氣候協議》。

川普的政策不只是共和黨現實主義外交思維的展現,也是反全球化的行為。此一思潮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即在全球發酵,中東地區的「茉莉花革命」,以及美國國內的「反華爾街運動」都是明顯的例子。此一反全球化的運動認為全球化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只有利於西方國家及各國的資本家與白領階級,其他國家的經濟未必受惠,在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都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勞工階級不是失業就是薪水偏低,他們希望能更加保護國內的產業,限制外來的低價產品及勞力的競爭。

此一反全球化及右派勢力的發展,在歐洲地區同樣有類似的發展。英國於前年公投決定脫離歐盟,也是受到反全球化思維的影響,2017年3月29 日梅伊政府宣布依據《歐洲聯盟基本條約》第50條,正式啟動脫歐程序,預計於2019年正式離開歐盟。此一右傾的政治運動,衝擊歐洲地區其他國家,去年荷蘭及奧地利的國會選舉中,右派勢力均明顯成長,他們都主張限制中東來的難民及反對自由貿易。法國的總統選舉雖然最後由支持歐盟發展的馬克宏獲勝,但在第一輪投票中極右派的國民陣線候選人勒龐卻得到該黨有史以來最多的選票成長。即使是一向主張全球化及歐盟發展的德國也遭逢右派勢力的衝擊,已連任三次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在2017年9月的國會大選中,由她所領導的基民黨雖仍保有國會席次的領先,但是得票數及席次數均明顯下滑,極右派的「另類選擇黨」卻異軍突起,導致梅克爾的組閣之路極不順遂。

美中俄日印的大國競爭

國際關係中大國始終扮演重要角色,他們之間的競合關係也將影響國際局勢的發展。相對於川普的反全球化及內縮政策,中國大陸則繼續推動全球化,並提升在國際政經發展中的角色。中國大陸於2017年10月舉行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由於中國政治是以黨領政,每5年舉行一次的大會獲得全球關注。習近平一如外界預期繼續當選為總書記,權力更加鞏固,中央政治局委員及常委幾乎都是他的人馬,其治國思想也正式寫入黨章。最引起外界重視的是習在工作報告中,宣布已進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並提出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規劃出從現在到2050年的發展之路及方略。

習的宣示對於國際關係的影響在於中國大陸將繼續走強國之路,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但是所遵循的發展模式卻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同於美國領導的自由主義及發展模式,未來勢必形成相互較勁的關係。雖然習近平宣示中國大陸將推展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但在內外的經貿政策上仍朝改革開放之路前進,將進一步鬆綁對於經濟的保護與管制,並在國際上力主經貿全球化及自由化的政策,持續推動「一帶一路」的經濟戰略。相對於川普的反全球化及退出多邊主義的組織,中國大陸反而是目前國際全球化的護持力量,也獲得亞太地區、印度及歐洲多數國家的認同,共同朝維護全球化之路邁進。

中美之間的較勁在過去的一年並未停止,川普剛上任時並不接受「一個中國」政策,直到雙方一番交涉後才又回到美國此一長期的政策,在去年4月份時與習近平舉行首次高峰會。但美國一直要求陸方應調整對美國不利的貿易政策,以改善雙方的鉅額貿易逆差,川普也批評中國大陸對於制止北韓的核武發展未盡全力,以及在南海地區繼續進行島嶼的建設及軍事化,妨礙地區的自由航行及穩定,也派出美國的軍艦至該地區巡弋。美俄的關係在去年也不和睦,雖然川普個人有意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但是在俄羅斯涉嫌介入美國的選舉,以及在中東支持敘利亞政府及伊朗,在亞太同情北韓的核武政策,均使得美俄的競爭難以平息。

中國大陸與日本也因為安倍的親美反中政策,以及雙方在釣魚台的主權爭議及歷史問題而緊張,但是在2017年年末似乎看到雙方有意降低緊張關係的跡象。中印之間的關係也因印度莫迪政府的民族主義政策及國力的崛起,美日對於印度的拉攏支持,以及中國大陸的西進政策而競爭升高,2017年6月到8月在洞朗地區發生近年來最嚴重的摩擦對峙,影響東亞及南亞地區的穩定。

地區衝突的加劇

2017年在部分地區仍有局部的對峙或衝突,最引起全球關注的應屬北韓的核武及飛彈發展。北韓曾進行5次核武測試,美國均無法加以阻止,川普上任後將北韓的核武發展當作東亞地區最迫切的安全議題,強調將改變歐巴馬政府的「戰略耐心」政策,改採「極大施壓」政策,甚至不排除使用武力摧毀北韓的核武設施。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不僅沒被震嚇,反而加速推進北韓的飛彈及核武能力,過去一年成功試射洲際彈道飛彈,射程可攻擊美國本土;亦試爆氫彈級的核武,引發美國及東亞各國的抗議。

在美國主導下,包括中國大陸及俄羅斯都在聯合國安理會同意對北韓採取非常嚴厲的經濟制裁,但中俄及南韓仍反對美國採取軍事手段處理北韓核武威脅,朝鮮半島持續處於緊張對峙局面。在中東地區的反恐戰爭卻有明顯進展,美俄及週遭國家聯手進擊下,伊斯蘭國的武力及國度已然瓦解,伊拉克及敘利亞政府已收復絕大多數被伊斯蘭國佔領的土地。然而,全球恐怖主義的威脅並未完全根除,潰散的伊斯蘭國及蓋達組織成員仍在各地進行組織化或孤狼式的攻擊,並且有轉移至中亞及東南亞部分國家的趨勢。

2018年的發展趨勢

川普2017年11月訪問亞太地區時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戰略,將印度引入亞太地區,不僅擴大此地區的經濟範圍,也有拉攏印度以制衡中國大陸的意圖。中國大陸在「十九大」後也正式提出邁向社會主義強國之路,在經濟、外交及軍事上將有更積極作為,勢將增加與美日印的競爭。而普丁也宣布將於2018年競選連任總統,並矢志讓俄羅斯更加強大,勢將增加與美歐的競爭。北韓核武威脅仍未解決,但金正恩已向南韓遞出橄欖枝,考慮派團參與平昌冬季奧運,關鍵仍在於川普政府是否願與北韓和解。歐洲的整合是否能克服右派勢力的干擾,在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後的以巴關係,恐怖主義的威脅如何克服,都是2018年需要關注的重點。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