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價值在地關懷 金馬聽見台灣心跳聲◆文/陳君碩《交流雜誌107年2月號第157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2017年第54屆金馬獎,在26個獎項中,有14個獎項由台灣電影奪得,繼2016年被中國大陸電影奪得多項大獎後,算是揚眉吐氣。本屆得獎的台灣電影,跳脫過去的「小清新」,透過深度人性刻劃,呈現底層社會的無奈,關注跨性別議題,還以女性為主角濃縮了台灣地方政治史。
「沒有人是局外人」,獲獎時楊雅喆導演的一席話,為這個時代下了最好的註解,在為台灣電影振興努力的同時,也充分展現台灣的多元價值及在地人文關懷。
後製純熟 展現匠人精神
一部成功的電影,精采的劇情、精湛的演技、精心的服裝配樂、精細的後製,一樣不可少。從技術層面看,台灣電影製作技術純熟,在產製環節已經受到肯定。以《大佛普拉斯》與《血觀音》為例,是本次金馬入圍獎項最多的兩部國片,最後共獲得9項大獎,這兩部國片獲獎的技術項目包括攝影、音樂、歌曲、劇情、劇本等,未獲獎的美術或造型設計也都有入圍的肯定。
金馬54頒發了「傑出電影工作者」獎,由全台最資深的擬音師胡定一獲得,透過簡短影片,讓觀眾一窺楊貴媚穿高跟鞋走在公園的經典電影片段背後的故事。楊貴媚當時說「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我走的這段路,是一個男人,陪著我走出來的」。
胡定一師父無疑是台灣電影製作技術純熟的重要推手之一,在他出場時,全場熱烈掌聲不斷,那一幕讓許多人讚嘆一位老電影人在幕後堅守崗位,展現了將一門技術做到最極致的匠人精神。
從技術類項目多項入圍來看,不論有無獲獎,都代表台灣電影在後期產製層面已有足夠的美學素養和技術能力。
敘事精確 劇情牽動人心
以劇情層面觀之,台灣電影敘事能力也相當精確,跳脫過去的「小清新」或文藝風,入圍得獎的大贏家多取材自最真實的日常生活。以《大佛普拉斯》為例,是一部真切反映台灣底層社會的電影,片中的拾荒者肚財、警衛菜埔及廟祝等,呈現出基層社會的生活,讓外界得以透過電影了解台灣的社會面貌。
《大佛普拉斯》是部充滿無奈的電影,對比底層百姓和上層菁英截然不同的遭遇和處事態度,也對社會的不公充滿嘲諷,「三分靠作弊,七分靠背景」,讓觀眾隨之發笑,卻也隨之沉重,因為電影映照了現實的無能為力。曾有民眾在網上發表心得,提到上半場電影院笑聲不斷,但到了下半場,就沒有人笑得出來,也許就像某句歌詞:「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後笑著笑著就哭了」。
又如《血觀音》,同樣取材自台灣地方政治的權力和利益鬥爭,特別的是以三位(代)女性為主角來詮釋,一舉得了最佳劇情、最佳女主角、女配角、觀眾票選等四大獎項。表面上和樂融融,私底下機關算盡、暗潮洶湧,在利慾薰心下扭曲的親情,峰迴路轉的劇情,彷彿看到了台灣地方政治史。
再如獲得最佳男配角獎項的《阿莉芙》,也是部大膽嘗試挑戰跨性別議題的台灣電影,還結合了台灣原住民的部落元素,讓原民和跨性別議題在電影中交會,這在台灣推動「轉型正義」以及2017年5月大法官對同性婚姻釋憲要求修法之際,搭上時事熱潮,同樣耳目一新;台灣在同婚議題走在世界前列,此電影也可讓更多人感受跨性別者的糾結,激發更深層的思考。
排除干擾 華人奧斯卡
2016年第53屆金馬獎,22個獎項中台灣電影只拿下5項,對照2017年第54屆金馬獎,26個獎項中,14獎項由台灣電影奪得,可謂一雪前恥。金馬獎作為面向全世界華人的獎項,還被譽為「華人奧斯卡」,兩岸三地乃至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電影一同競爭,在所難免,正因為能夠「海納百川」,才始終保持著公信力。
曾有中國大陸網友在「知乎」論壇上提問,「為什麼中國大陸的金雞獎、百花獎,影響力不如台灣的金馬獎?」有網友歸納,金雞獎是給專業評委評選,百花獎是給群眾票選,且兩個獎輪流舉辦,「片子再爛,只要人氣高就能得一個百花;片子再不接地氣,只要政治正確就能拿一個金雞,這就是春晚式的皆大歡喜。」
一位在網上發表影評並常獲點讚的大陸網友提到,台灣金馬獎能具有權威性,就是同時達到了信度和效度,「做好這兩方面不容易,這要克服觀眾粉絲的輿論干擾,需要拒絕政府審查的內容干擾,需要排除商業資本的市場干擾,需要克制本土保護的情緒干擾。」
台灣電影在金馬獎上,2016年只得了5個獎項,2017年囊括14個獎項,即顯示評委們都是就電影論電影,不帶有地域主義,即便身為金馬獎主席的張艾嘉,以《相愛相親》入圍7個獎項,最終全部槓龜,也足見評委們的公正,不會因張艾嘉的主席身分而保證得獎。
面對中國大陸電影產業快速發展,來勢洶洶,台灣電影也應該尋找自身定位出路。知名電影人李烈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中國大陸有審查制度,台灣習慣天馬行空,中國大陸做電影會覺得被綁住,台灣則可在不被拘束的情況下創作;她自己去北京、上海出差,常留意上映中的電影並進戲院觀賞,同時觀察現場觀眾的反應。 她直言,中國大陸這兩年出現很多年輕導演,看到好幾部在商業片上執行的非常好、非常透徹。她認為創作者如果在必須思考審查制度規範下哪些不能做,又依然能發想出好故事,那才是夠厲害,譬如53屆金馬入圍多項並首次頒出「雙影后」的電影《七月與安生》,就是很好的例子。
李烈認為,中國大陸電影崛起,對台灣電影無疑是個警訊,如果不夠努力就會被中國大陸這些年輕、優秀的創作者超越;她也直言台灣若對電影產業過度保護並非好事,金馬獎既然定位專門給華語的獎項,就應該容納全世界華語電影,展現格局高度和包容性。
相較中國大陸大場面、大製作,或者動輒強調愛國主義的電影,台灣的電影創作者更多帶有文藝青年或知識分子的「包袱」,既想把故事講好,又帶有社會責任的使命感。但一部要兼具票房和藝術價值的成功電影實屬不易,如果沒有拿捏好,就容易變得商業不夠商業,藝術不夠藝術,甚至兩邊不討好;也因此一開始的定位十分重要,要先確定是要在商業市場取勝,還是在專業電影獎項中嶄露頭角。
李安接棒 金馬邁新程
公布入圍名單時,著名影評人聞天祥提到有許多台灣電影入圍,當中有《健忘村》、《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等都朝類型片開發;也有《血觀音》、《大佛普拉斯》、《阿莉芙》等朝議題開發,其中也看到許多跨國合作的趨勢,聞天祥當時高興地表示:「台灣電影今年在金馬獎很爭氣」!
頒獎典禮落幕,台灣電影斬獲了過半獎項後,擔任4年金馬主席的張艾嘉宣布,國際名導李安將接任金馬主席,再次振奮人心。
李安早已貴為國際級的大導演,當時頒獎典禮上的搭檔,金球獎影后潔西卡雀斯坦,舉手投足也對李安表現出景仰的神情,並期待能與李安合作。對於接任金馬主席,李安透露,是在前任主席導演們很有誠意寫信的人情攻勢下,「很難拒絕」,經過一兩個月的長考,才決定接下此任務,他也提到自己這幾年即便再忙,金馬盛會還是能來就來。
李安的份量、影響力與代表性,將有助於凝聚台灣電影乃至華人電影的能量,持續打響台灣金馬獎在國際的名號,讓世界透過電影看到台灣軟實力,聽見台灣心跳聲,也為拓展台灣與國際影壇接軌,邁向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