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2017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觀察◆文/李志強(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交流雜誌107年2月號第157期(歷史資料)》

每年年底由中共中央、大陸國務院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下簡稱「會議」),提出的重點工作經常是判斷次年中國大陸經濟政策方向的一個重要指標。2017年的會議於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會中總結了十八大以來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歷程,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並規劃2018年要推動的重要任務。

2018年的8項重點工作

高品質發展是這次會議的重要主題,會中特別強調中國大陸經濟目前的基本特徵就是「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所謂高品質發展,是指經濟政策不再聚焦在產出數量上的增加,而代之以質量的上升來推動GDP的成長。要衡量高品質發展,全要素生產率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測量,但卻沒法反映公平、環境保護等領域。所以會議提出要「加快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至於如何達成高品質發展,則提出2018年要推動的8項重點工作,包括:

1.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重點在「破、立、降」,一是破除無效供給,處理僵屍企業,消化過剩產能;二是創立新動能,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培養具創新能力的企業;三是降低實體經濟成本,例如減少對企業收費,加強對亂收費的查緝和治理,降低各種能源及物流成本。

2.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主要是給非國企安全感和公平感,一方面落實產權保護政策,另一方面要解除對非國企的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清除阻礙生產要素下鄉的各種障礙,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品質振興農業,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品質導向。

4.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各區域基礎設施均衡發展。圍繞「一帶一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以投資帶動貿易和產業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支持東部率先推動高品質發展。提升大中小城市網絡化建設,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5.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有序放寬市場准入,把原來在試點地區實行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全面推廣至全中國大陸,改善外資相關法律,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促進貿易平衡,注重提升出口品質和附加價值,積極擴大進口,下調部分產品進口關稅,發展服務貿易,持續推動自貿區改革試點。

6.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準 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嬰幼兒照護和兒童早期教育等問題。處理結構性就業矛盾,以及性別和身份歧視。改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養老、醫療等領域。

7.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保護租賃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支持專業化、機構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改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的長效機制,維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8.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引導各種企業和社會組織的資金投入,培養專門從事生態保護修復的專業化企業。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穩中求進下的三大攻堅戰

在2017年的會議上,「穩中求進」依然被強調為長期經濟工作的重要原則,從2011年開始每年都有提及。2014年的會議對「穩中求進」做過比較詳細的解釋,「穩」就是要穩住經濟情勢,主要經濟指標如經濟成長率、就業率、物價上漲率等沒有出現太大波動,金融市場不會有系統性風險。「進」指的是要持續改善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例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等方面取得成效。

據中國社科院估算,2018年大陸GDP將成長6.7%,比上年回落0.1個百分點,維持在中高速的成長區間,就業、物價仍將持續穩定。顯示中國大陸經濟即使面對出口需求長期不振的結構性變化,但並未脫離新常態的軌道。在「穩中求進」的前提下,會議首次提出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訂下未來三年的重大攻堅戰,一是防範金融風險: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加強薄弱環節的監管制度。二是精準脫貧:在目前貧困標準下聚焦扶持特定貧困民眾,向深度貧困地區著力,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三是污染防治: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改善。這三大攻堅戰直接影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表示著「去槓桿」與「強監管」、所得分配改革以及推動環境保護仍是中國大陸的經濟工作重點。

防風險下貨幣政策將中性偏緊

在以上三大攻堅戰中,防範金融風險最為重要。目前中國大陸部分企業負債率相當高,地方政府發債時也很少考慮償還能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7年12月初發表了檢視中國大陸經濟的報告,列出金融部門面臨的三大不安因素,包括急速膨脹的風險信貸、高風險貸款由銀行轉向體系內監管較少的影子銀行,以及投資者仗著政府會拯救出問題的國企而冒險投入資金,IMF預估到2022年中國大陸非金融部門的債務總額,將高達GDP的290%。在外部環境方面,全球金融市場會有一波貨幣緊縮的趨勢,美國在2017年除升息三次外,更大幅減稅,市場普遍預計2018年將有三至四次升息,加拿大、英國等已紛紛跟進,日本和歐洲央行都表示要改變量化寬鬆的政策,導致未來幾年國際市場大量資金可能撤出新興市場回到歐美,如果內外因素夾擊,中國大陸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將越來越高。因此,預計陸方會繼續操作去槓桿和降低地方債務策略,以及透過制度改革,把資金導向實體經濟,維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有鑑於此,會議如何定調2018年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便成為外界關注的重點。中國大陸已連續7年採取中性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預料仍將延續此一政策組合,但內容將稍為有所調整。會議指出要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且要保持中性,控制貨幣供給,維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成長。在防風險、穩增長和金融去槓桿的前提下,預計2018年的貨幣政策相對於上年要偏緊一些。另外在財政政策方面,會議提出「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對重點領域和專案的支持力度,壓縮一般性支出,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顯示財政支出政策結構也會變動,由於要打好三大攻堅戰,估計在扶貧、環保領域的財政支出力度會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後續發展,值得觀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