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善用東南亞華人關係推動「新南向政策」◆文/鄧克禮(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台中科技大學講師)《交流雜誌107年4月號第158期(歷史資料)》

儘管南海主權紛爭仍未化解,但是東南亞的經濟快速成長卻吸引著全球目光焦點,台灣的「新南向政策」也在這個時候積極地開展。中國大陸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在北京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國大陸並於去(2017)年5月間,在北京舉辦了首屆「一帶一路論壇」,並邀集許多東南亞國家代表參加。由於東南亞是海外華人聚集最多的區域,且當地大部分華人多從事經貿活動,在各國政商界關係熟稔;因此,如何爭取東南亞華人,並透過他們建立與當地政商界的經貿關係,已成為兩岸政府各自推動「南向」工作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應先瞭解當地民族與文化的多元性

自古以來,人類經過無數次的頻繁遷移,這些離開原生文化區域的族群,在新的家園面臨不同文化所帶來的衝擊。但為了融入,他們慢慢地開始學習當地的語言,並參照在地的風俗習慣來生活,此時即出現了民族認同,甚至國家認同的議題。東南亞的華人就是處在這樣一個對當地緩慢認同的過程中,有的已與當地民族融合,但仍有部分依然還是沿襲著過去原生地區的文化。在東南亞各國有不同的原生民族,包括菲律賓群島的眾多南島民族;中南半島主要的越南族、高棉族、寮族、泰族、緬族、克欽族;以及馬來半島與印尼群島地區的馬來族、爪哇族、巽他族、馬杜拉族等,各個民族都有獨特的風俗、禮儀、服飾,以及社會規範等,讓東南亞充滿了多元特色。另外再加上慢慢移入散居在東南亞各地的印度人與阿拉伯人,以及最大宗的外來華人移民,更使今日東南亞地區擁有絢爛的文化。

│東南亞華人是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者

東南亞華人與當地的原住民族間當然會因文化的差異,偶有摩擦或衝突。目前東南亞居住的華人,已非傳統上認識的「華僑」,而是歷來前往東南亞各國的華人整體。由於華人在東南亞的活動歷史悠久,確切的人數統計不易,對於東南亞華人的數量,有3千多萬到8千多萬,或是更多等不同的看法。會有差異的原因,在於很難對已與當地通婚的華人及其族人之界定,以及無法使用母語的華人難以就其血緣進行認定等。

最早的東南亞華人紀錄,可追溯至第七世紀在印尼的室利佛逝王朝(Srivijaya)時代,當時華人與東南亞區域的原住民已有頻繁的貿易往來。現在的東南亞華人多已融入當地,並成為主要大城市的重要成員,以及扮演著經濟活動的關鍵推手。若對東南亞華人再進行細分,除在寮、越、緬、泰等國的華人,是屬於從中國大陸邊境跨國的移民外,明代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則已被東南亞華人公認為史上最大規模的華人經營東南亞貿易與移民活動。之後在清代年間,閩、粵兩省出現大批出洋華工,有的赴北美與澳洲投入墾荒、開礦,另外一大部分則前往印尼、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等地,成為現在東南亞華人的重要組成。

目前在東南亞的華人大致可分成:「土生華人」,在東南亞出生並成長;「新客華人」,係直接從中國大陸遷往東南亞定居,少數仍存者年事已高;另外的華人移民,則為來自兩岸及世界其他地區移入東南亞的台商或陸商。上述的東南亞華人以土生華人最多,從事著先輩傳下來的產業,或是跨國商業活動。而大部分的新客華人與陸商之立場較傾向中國大陸,尤其部分新客華人還存有衣錦還鄉的心理。新移民的台商或陸商相較人數最少,各自分別對兩岸的政府效忠;不過,也有部分已經歸化成東南亞當地國籍。此外,若以東南亞華人使用的語言做為區分,其中有說福建話的福建人及潮州人,佔有多數;使用粵語的廣府人;以及客家人,客家人有「海陸」與「四縣」等兩個分系;另外也有使用海南島方言的。若以從事的行業做分類,主要有勞(礦)工、餐飲與小販,以及貿易等。當然,在東南亞從事商貿的華人已是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在當地具有重要地位。

│東南亞華人遭排擠的印象 影響外來投資

長期以來東南亞華人除遭到當地原住民族之排擠外,有時因為各國的華人政策影響,有被歧視或遭壓迫的傾向。在歷次的東南亞華人與當地民族的衝突事件中,1998年5月間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上印尼政局不穩所引發的「五月騷亂事件」(Kerusuhan Bulan Mei/印尼文),至今仍是印尼華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2014年5月13日在越南的大陸企業與台商工廠遭當地暴民搶劫或砸毀事件,再次挑起華人被排擠的記憶。若細數起來,不論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或菲律賓等地,也都曾出現過類似的案件。著名的有1950年代的「馬華事件」,以及1975年越南的「船民事件」等;另外在1960年代因「菲律賓化政策」的推行,也多次引發當地華人與菲國人民的紛爭。

不論在哪一個東南亞國家發生的排華事件,都會讓外界有深刻的華人在東南亞被歧視之印象,使投資者卻步。尤其去(2017)年4月間印尼雅加達首長(省長)的選舉,印尼華裔候選人鍾萬學雖與現任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同屬執政黨,且鍾在代理市長期間政績斐然,在市容整建、濟弱扶貧與辦理醫療保險等,均受民眾歡迎;但因不慎引用可蘭經的發言,遭當地激進回教團體抗議其褻瀆回教經典,最後導致敗選,還被印尼司法起訴並判刑,充分顯露出東南亞華人的艱困處境。

│善用東南亞華人關係 推升「新南向政策」成效

儘管東南亞華人遭排擠的負面印象影響了外來投資意願,但華人還是當地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且東南亞各國的華人政策也隨時代變遷逐漸改變,承認當地華人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之正面貢獻。在瞭解東南亞華人與當地民族衝突大部分係文化差異之原因後,應能適時避免潛在的衝突因素。故當我國希望振興經濟,分散投資風險,再次重視東南亞而提出「新南向政策」之際,對東南亞當地經濟具主要影響力之華人,宜積極爭取,俾協助政府鼓勵台商前往投資與從事經貿活動。除需進一步認識長期以來東南亞華人在當地所扮演之角色外,更需與當地華人建立良好人脈,才能間接提升台灣與東南亞國家政府的友好關係,達到共同繁榮的雙贏目標。

建議宜就當地華人擅長的商業領域,做為前進東南亞的優先考量。例如越南、印尼等地以勞力為主的製鞋、成衣、電子與食品業,以及印尼與馬來西亞的天然資源,農、漁、牧與養殖業等。還有金融與資訊等台灣較具優勢行業,將是東南亞當地亟需發展的。至於剛開放的緬甸,因當地華裔學生來台者眾多,透過他們的人脈也能為台灣的經貿活動發揮正面影響。因此,除增強東南亞各地台商聯誼會之功能外,台灣可藉提升海外僑務委員的角色,適度增設僑務委員名額,使足以涵蓋東南亞各領域之華人,搭建台灣與當地的溝通橋樑。

除此之外,有效的運用台灣新住民所具有的東南亞人脈關係,以及重視台灣現有具東南亞語言與當地工作經驗的人才,也是重要的做法。近年來中國大陸以推動華語和宣揚文化為名,招攬全球海外華人及外籍人士學習中文,尤其在東南亞設立超過40處的「孔子學院」,企圖透過語言、文化的交流,加強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台灣亦可強化國內現有大學對東南亞的招生,不論是海青班、產學合作專班等,均能拓展台灣的東南亞人脈關係,為「新南向政策」打下堅實基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