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發行人語》務實對話 以民為念《交流雜誌107年6月號第159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全球局勢多變,尤其是東北亞特別受到國際關注,朝鮮半島情勢驟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4月底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與南韓領導人文在寅舉行「文金會」,各方矚目的「川金會」未演先轟動,其效應更值密切關注。

值此國際秩序重整之時,中國大陸近期在外交及軍事上,對台灣卻加大施壓,近期多明尼加及布吉納法索與我斷交,非邦交國被施壓要求更名拆牌,亦有國際多家民營航空公司在網站上將台灣放在國家之列,被大陸官方要求更改;最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再度遭「世界衛生大會」(WHA)拒絕參與。參與WHA是台灣民意的高度期待,對岸無視我方呼籲及嚴肅的提醒,堅持阻撓台灣參與WHA,此舉不但嚴重傷害台灣人民感情,甚至可能讓兩岸關係漸行漸遠,遑論軍機繞島巡航、實彈軍演等舉措對兩岸氣氛的影響。

自1987年政府宣布開放國人赴中國大陸探親,兩岸交流已超過30年。1991年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相繼成立,為熟悉又陌生的的海峽兩岸搭建了一座橋樑,務實解決兩岸人民往來時所衍生的問題,這是兩岸兩會成立的初衷,也是兩岸當時願「以民為念」情懷的展現。

兩岸各領域的熱絡交流,編織成兩岸人民綿密的人際網絡,海基會張小月董事長多次表示,希望能透過交流、相互了解,拉近兩岸人民距離,「交流的最終目標是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兩岸地理距離如此接近,心理的距離也不應遙遠,海基會會更加努力關心、照顧陸配、陸生」。

10年前,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地震,造成近7萬人死亡,僅隔一道海峽的台灣,發揮溫暖大愛,共捐款超過新台幣13億元。在所有援建項目中,由海基會代表台灣人民愛心捐建的都江堰「愛心家園」安置社區無疑是其中的亮點。今年2月6日的花蓮震災,海基會一本初衷,在第一時間即召開緊急會議,成立專案小組,並協同陸委會及旅行公會全聯會組成工作小組,盡全力協助受傷的大陸旅客得到最好的醫療,協助罹難者的家屬儘快處理好善後事宜;對於不幸罹難的陸客,海基會派員陪同每一組來台的家屬,協處證件、交通、食宿等在台生活需求。無論是10年前,或是今日,人道關懷,以人民福祉為重,始終是我們處理兩岸事務的重要原則。

今年4月29日是「辜汪會談」25週年。25年前,海基會與海協會的領導人,運用高度智慧,秉持「對等協商、互惠雙贏」的精神,為兩岸關係開啟新頁。「辜汪會談」是突破兩岸關係的重大關鍵,也是兩岸開展制度化協商與交流對話的重要起點,而兩會所簽署的協議亦為爾後兩岸互動交流,奠定了穩固基石。

兩岸在開放交流初期,海基會與海協會尚能在不預設政治前提下,開啟對話之門,時至今日,面對新的情勢,即使雙方仍有分歧,但我們深切以為,包容與同理心是兩岸關係的鎖匙,應以兩岸人民福祉為念,用開闊的胸襟和創意的思維,繼續對話,共同尋求互動的新模式。雙方皆應珍惜並維護過去30多年交流協商所累積的成果,秉持25年前「擱置爭議、務實協商」的精神,透過對等溝通化解分歧,共同為兩岸和平繁榮而努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