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美中貿易爭端的終極解決◆文/杜震華(中國文化大學全球商務系副教授)《交流雜誌107年6月號第159期(歷史資料)》

今年5月4日,來自美國的經貿代表團結束了對中國大陸的兩天貿易談判訪問。由於其成員層級極高,包括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白宮經濟顧問納瓦洛(Peter Navarro)、柯德洛(Larry Kudlow)、艾森斯坦(Everett Eissenstat)和美國駐中國大使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各界對此項諮商抱持的期待非常高。但是,由於美國要價太高,無法獲得共識,唯一的共識是「繼續談」。因此,美國對中國大陸1,300項、價值約500億美元的進口品課徵25%關稅的措施應會實施;而中國大陸施加報復的做法也會隨後跟進,兩國的貿易戰就會正式開打。

美中貿易摩擦的始末根由

之所以會有這場可能發生的貿易戰,原因其實很簡單,也廣為世人知曉。那就是美國的貿易逆差太大,大到去年達到5,660億美元,是9年來的新高;而其中的3,752億美元,或66.3%(三分之二)是來自於中國大陸。這個現象並不是最近才發生,自從中國大陸在1978年底改革開放、吸引大量全球企業投資、加工生產在出口各地後,中國大陸就成為「世界工廠」,和各國產生越來越大的貿易順差-除了對台灣,因台灣管制陸貨。

但是,這種貿易順差的利益,很大的部分最終是由投資國的企業獲得,中國大陸其實只拿到了微薄的加工工資,並解決就業問題而已。因此,若以其本身創造出來的出口附加價值來統計,而非以出口貨品的總售價計算,中國大陸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其實不大;如果再考量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服務業出口順差,那中國大陸的對美貿易順差就更為有限了。

問題是,美國總統川普的想法,代表了越來越多美國人的想法,就是中國大陸的崛起太快、對美國出口太多,取代美國生產的產品,減少美國的就業機會。而美國和台灣一樣,多年來薪資沒有上漲,在物價上漲之下實質薪資反而下降,這都是中國大陸對美大量出口帶來的衝擊。其實,如果稍有經濟學的知識,會瞭解貿易都是對雙方有利的,透過彼此對具有「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產品的專業生產和出口,進口相對上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貿易雙方的總生產可以更大,透過貿易來分配「貿易利得」(trade gains),絕對不可能只有中國大陸獲利而美國受害。

無論如何,美國的低薪工作越來越多、中產階級逐漸減少,對現況感到不悅的選民確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這其實和當前的科技發展有關,也和幾個現象有關:一、美國人民的儲蓄率太低,而美元被各國接受,得以利用貿易逆差獲取大量廉價消費品;二、美國對不少高科技產品以國家安全理由禁止對中國大陸出口,自然減少出口機會;三、中國大陸還是以各種較高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例如政府補貼、內購、國企壟斷等保護措施,讓美國產品難以進入大陸市場;四、當前全球化的區域性產業網絡使然,由美、日、德等先進國家生產關鍵性零組件,加上台灣、韓國的中高階零組件,再由中國大陸的廉價勞工完成後出口,造成中國大陸對美的貿易順差;五、中國大陸可能操縱人民幣價位,讓它長期低估而獲得貿易盈餘,否則難以解釋為何一個長期享有如此巨大貿易盈餘的國家,其幣值卻沒有顯著升值。

美中貿易衝突不斷升級

川普在競選時的承諾,就是要對中國大陸的貿易盈餘加以處理,「讓美國再度偉大」。只是,目前遇到的中國大陸,卻是一個國家意識高到無以復加的政權,習近平主席剛剛修改憲法可以無限期延任,「中國製造2025」方案要躍居世界科技強國,全國努力不懈要完成「中國夢」,在這種當頭要中國大陸的領導人在貿易諮商中退讓,對美國開放大量市場、讓美國大企業在中國大陸暢行無阻、對美國智財權保護有加,然後讓陸方的大企業短期內大幅萎縮,進而影響中國大陸的成長和就業,恐有其困難,否則將難以維繫其領導權威。

但是,如果美國切斷中國大陸高科技的來源,如同這次對「中興通訊」所做的一樣,說不定中國大陸的華為、聯想等大型企業,都有可能被抓到辮子而遭到嚴厲處置,喪失巨大的商機,甚至像中興通訊一樣威脅到生存。因此,中國大陸也不太可能冒這種巨大風險而「寸土不讓」,應該會讓出一些甜頭給美國,而且也會有助於自己的發展。例如,以降低關稅來放出部分汽車市場,不僅可以讓美國獲利,也可以激勵其本土的汽車廠面對競爭而提升品質,畢竟中國大陸汽車產量已經是全球第一,應該禁得起考驗才是。

但是,不要忽略了美國雖然出言恫嚇,仍將案子提到了川普極為抱怨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訴求中國大陸違反入會協議,強迫美國企業以技術移轉來獲得投資機會;而中國大陸也不甘示弱地向世貿組織投訴,美國違反世貿要求,沒有經過諮商過程逕自提高對中國大陸的貨品關稅。這代表,雙方即使彼此叫陣,但還是希望透過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DSM)來協助處理這項爭議。

這看起來有點反諷,因為川普抱怨的,就是世界貿易組織無力解決美國的貿易困境,所以美國可以考慮退出或改革世貿組織。他真正的意思是說,世貿組織規範產生的遊戲規則,只問成員國是否依照規則去貿易,至於貿易的結果(順差或逆差)卻不予過問。但這些遊戲規則對違反技術移轉、政府採購、公營企業補貼或壟斷等經常在中國大陸出現的不公平競爭狀況,完全沒有有效處理的規範,當然不利於美國。這其實也是美國和歐盟迄今不願意承認中國大陸為「市場經濟」,好讓中國大陸在「傾銷」判定上可以獲得較有利地位的原因。

貿易之爭仍需回到制度解決

今年3月中旬,日內瓦傳出消息,美國已經提出一份希望改革世貿組織規範的文件,其內容包括了對於違反該組織基本規則的成員國將加以懲罰的條款。此外,若一國未能向該組織提供有關該國確定新關稅、政府補貼或保護措施而被充分警告超過3年,將被列入所謂的「不活躍成員」,並將無法獲得由世貿組織成員提供的技術訊息。因此,看來美國的確已經有改革世貿組織的腹案,針對經常違反世貿規則的成員,例如中國大陸,施加類似中興通訊案件的嚴厲懲處。有趣的是,法國財政部長勒麥爾日前訪問保加利亞時曾表示,如果美國停止威脅對歐洲的貿易戰,法國願意就世貿組織的未來,以及世界貿易體系的問題和美國合作,但前提是要解決「新關稅」的問題(指鋼鋁的新關稅)。顯然,法國也認為世貿組織存在著可以改革的可能性,只是希望以此為籌碼,讓歐洲避免在鋼鋁上被美國無理地課徵關稅。另外,今年3月底,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也提出美國今年的總統貿易政策議程,重點之一就是「世貿組織的改革」,包括許多美國認為不合理的世貿組織現況和規範,應該在本次美中貿易諮商完成後,就會逐漸浮上檯面。

期待磋商結果互利共贏

因此,作者認為,美國這次和中國大陸的貿易諮商應該會有所斬獲,對國內的各方和自己的競選承諾有一個初步的交代。但是和中國大陸貿易爭端的重心,將會轉移到世界貿易組織本身,屆時世貿組織將會有一番激烈的攻防,而所有的已開發國家將會站在一起,而開發中國家則會依照自身的利害來決定加入中國大陸或歐美陣營。這會是一場漫長而痛苦的「戰鬥」,一個可能是獲得歐美所要的結論,讓中國大陸更加符合美國的要求,而讓美國貿易逆差逐漸縮小;另一種「更有可能」的結論,則是歐美等國拿不到所要的結果,美國退出世界貿易組織,全球貿易的「戰國時代」重新開始,美國以它剩餘的優勢和其他國家逐一談判出它所企求的貿易條件,也就是1940年代前夕的「相對貿易」模式。

歷史,從來就不是順利地往前走,人類只有不斷地「試誤」,來獲取教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