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東亞大變局與台灣的契機◆文/董立文(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教授)《交流雜誌107年6月號第159期(歷史資料)》

當前我國國家安全環境正面臨冷戰結束後近30年來最巨大的轉變,此轉變是由下列四大因素所構成:一、東亞安全緊張局勢急遽升溫,四海一洋(黃海、東海、台海、南海與印度洋)大動盪;二、美中關係面臨30年來的大變局,川普政府刻正重新界定美中之間的戰略、政治、經濟與社會關係。同時,美台關係也面臨30年來全方位的改善與突破;三、中國政治面臨30年來的大變化,習近平打破中共所有的政治慣例與規矩,推翻中共的祖宗家法—集體領導制與任期制;四、台灣內政亦開啟30年來最大的改革與結構轉變。

外在環境的變化,不免對我國帶來風險,同時必須看到隨之而來的機遇,事實上,台灣地緣戰略的重要性更被凸顯,契機就擺在我們面前。

東亞安全緊張局勢急遽升溫

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中國大陸週邊沿海包括黃海、東海、台海與南海爭議等問題,談判的和平機制停擺及不順暢,促使區域的穩定局勢陷入高度不確性,例如六方會談停開、中日會談滯礙、兩岸制度化協商管道停擺與國際法庭南海仲裁案所引發的摩擦等。在這四海動盪的格局,可以總結出兩大特徵:一、習近平強勢的發展並運用軍事力量伸張中國大陸的主張;二、四海的衝突升高,讓東亞各國都陷入軍備競賽的螺旋中。

黃海的緊張情勢在2017年底到達臨界點,北韓發展核武的目的當然是為了保衛金氏政權的安全,核武表面上是針對美國,但是其中隱含的意義是:二十多年來的中國大陸崛起不但不能成為北韓安全的保證,反而有可能成為威脅,金正日與金正恩深切體會這個隱憂,因此必須發展核武而拉遠與中國大陸的距離。今年2月平昌奧運後,北韓問題有了戲劇性的發展,「川金會」給世人無窮的想像,或許代表東北亞局勢會有重大的歷史性變化,重新回想越南與美國關係的變化,可為參考。

從東海來看,過去五年來中國大陸處理中、日糾紛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大軍事壓力。中共飛機與軍艦進入日本海域的規模越來越大、次數也越來越高,連續性的突破歷史紀錄。中日關係難以緩和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中共領導人沒有把日本當作一個平等的對手來看待,認為只要搞定美國,日本就不是問題。最近,日韓中三國高峰會在中斷兩年半後恢復會談,儘管這被視為中日關係緩和的跡象,但沒有人能樂觀看待未來日中關係的走向。

對台海而言,民進黨政府上台兩年來,只要不明確的接受中共所定義的政治前提,北京不但中斷兩岸間所有制度化的協商管道,並在國際社會上全面緊縮台灣的空間,用各種方式武力恐嚇台灣,2017年中共軍機繞行台灣高達23次。而北京提出的兩岸經濟社會合作措施,簡言之,就是直接把台灣人民當作中國人民來統治。

從南海來說,中國大陸在南海島礁的建設與軍事佈署持續擴大,越南、菲律賓等區域相關國家的軍費則增加10%左右。 2018年2月26日美國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進入南海,3月5日首度訪問越南。3月27日中國大陸出動至少40艘海軍艦艇與遼寧號航空母艦在海南演習,美國再次出動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進入南海,美中兩軍在南海對峙情勢持續升高。 除了四海之外,過去兩年中國大陸對外擴張進展最快的區域是在南亞與印度洋。2017年中印間的洞朗陸界衝突浮上檯面後,兩國軍隊持續在當地增加軍備人數。中國大陸並介入尼泊爾、馬爾地夫內政,派遣艦隊進入印度洋演練,印方不甘示弱,同樣派遣艦隊進行示威操演。近日,習近平突然邀請印度總理訪中,雖然暫時緩和雙方緊張態勢,但地緣戰略的結構性衝突並未解決。

川普政府重新界定美中關係與美台關係

近期,川普政府已公布四份涉及國家安全戰略的相關報告,分別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美國國防安全戰略報告》、《2019會計年度送交國會的美國國防預算報告》與《核態勢報告》,均明確指出來自於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的威脅、戰略競爭與挑戰。

根據《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所談「自由與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區域」構想,在實施方法上最重要的兩句話是:在經濟上「我們將在平等與互惠的基礎上追求雙邊貿易協定」;在軍事與安全上「我們將強化長久存在的軍事關係與鼓勵跟我們的同盟與夥伴發展強大的防衛網絡」。

事實上,川普的印太構想與過去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比較,有一奇特的轉換,過去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在軍事安全上依賴雙邊軍事同盟關係的「扇形戰略」(The hub and the spokes)支撐,在經濟發展上則依賴WTO、APEC、TPP等多邊關係涵蓋;川普的印太構想,似乎在軍事安全從雙邊軍事同盟關係發展成盟友與盟友間多邊的蛛網型戰略,在經濟發展上則摒棄多邊主義而回歸雙邊協定。其中,美國將台灣列為「安全合作夥伴」,以「台灣旅行法」及「國防授權法」為核心,全面提升美、台各層面的關係,已超過「打台灣牌」的層次。

中國政治面臨30年來的大變化

2018年中共「兩會」所進行的改革,是其建國後最大的政治變革。可以說在毛澤東統治的前30年,從沒有制度過渡到制度建設的緩慢時期;鄧小平、江澤民與胡錦濤統治的後30年,是發展與穩定制度的飛躍時期。這一切,在過去短短一個月內,被習近平破壞、取消或是推翻重建。

中共的政治變革分成兩大部分,第一是修改憲法,其核心議題是取消任期制;第二是「黨政機構改革」,其核心議題是「黨中央機構改革」,這兩個核心議題互相呼應,都指向保證習的一人集權。如此,這次中共最不願意談、言論封殺最嚴重的議題—取消任期制,才是最重要的議題。中國大陸與14億人民未來的命運,全部都交到一個人的手上。從全球政治來說,未來其軍事、間諜活動和海外投資策略的攻勢只會更加強化,而亞洲首當其衝。

台灣地緣戰略益趨重要

在四海一洋動盪的格局中,台灣地緣戰略的重要性更被凸顯。傳統上,台灣地緣戰略的重要性是在「第一島鏈」的意義上來闡述,所謂的封鎖三個海峽:對馬海峽、台灣海峽、麻六甲海峽,就可封鎖亞洲大陸,而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控制中、日、韓的海上石油生命線,繼而有「亞太中心樞紐論」與「南太頂端樞紐論」。

最近則有新發展,一方面更細緻的發掘台灣地緣戰略的重要性,台灣東西海岸的幾個海港非常適合做核潛艇和航母的母港,一出門就能進入太平洋深水區,且直接控制數條連通全世界的海底電纜;另一方面,更宏觀的看待台灣地緣戰略的作用,簡言之,中國大陸如果沒有統一台灣,則不可能崛起;美國如果失去台灣,則可能要撤出西太平洋。

值此東亞大變局,歸納蔡英文總統的國家安全因應策略是「強台優先、融合印太、穩定中國」,強台優先是指強化台灣軍備與政治、經濟、社會不受干預自主發展能力是優先要務;融合印太是指融進印太區域安全網絡、與美國的盟友深化合作;穩定中國是指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現狀,不挑釁、不屈服。 另,建議台灣可以「東進、西防、南向、北聯」,掌握機會推動台美關係全方位的正常化;防範與反制中共對台灣的武力騷擾、外交打壓與社會恐嚇,持續推動新南向政策,深化台日安全合作關係。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