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美中貿易戰的本質與常態:未來科技之爭◆文/劉孟俊(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交流雜誌107年8月號第160期(歷史資料)》

今(2018)年6月15日,美國川普政府將4月6日公布的加徵關稅清單拆分為兩階段實施。在7月6日對中國大陸展開工業機器人和電子零部件等818項,價值34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措施(301條款)。第二階段則為對另外284項、年貿易額約為16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製品徵收25%的從價稅,目前仍在徵詢意見的流程中。整體而言,雖然美國對中國大陸新增課徵項目有所減少,但此兩階段的年貿易額仍為500億美元,產業領域範圍涵蓋航太、資訊技術及機械產業。

此舉引起中國大陸於同一天立即採取措施,對大豆和汽車等相同金額的美國進口􀀂品徵收了報復性關稅。中方反擊後,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於7月11日宣布,美方將額外對從中國大陸進口的6,031個關稅項目、約2,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10%的關稅。

另外,美國財政部也將與其他部會合作,提出對中國大陸投資美國敏感技術的限制。美財政部將在60天後提出名單,公布哪些公司將被限制投資。同時川普嚴格限制陸資企業對美投資,並指責中國大陸長期從美國公司竊取核心技術。其後,美國再指稱中國大陸在高科技服務領域,對美國企業形成不公平市場限制。USTR正考慮發起第二輪的301調查,並計畫公布價值1,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稅清單。自此,中美兩國摩擦逐漸升溫,引爆點正是高科技產業領域。

│美中貿易戰聚焦「中國製造2025」

USTR301條款調查指責,中方侵害智慧財產權的相關做法包括:不公平技術轉讓制度,強迫美中企業合資,或是強迫科技技術轉移給陸企;美國企業在中國大陸註冊智慧財產權,卻無法享有同等保障;中國大陸利用國家主權基金,指導和促進其企業有系統的併購美國公司和資產,以獲得尖端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並以網路入侵盜取美國智財權及商業機密資訊。

因此,美國向中國施壓,要在市場准入做出讓步。更重要是,為阻止中國大陸強制取得美國企業技術,迅速發展成為未來的經濟霸權,因此特別鎖定「中國製造2025」的10大戰略新興產業領域:高性能醫療器械、生物醫藥、新材料、農機設備、工業機器人、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汽車、航空產品和高鐵產品。

從中方來看,自習近平主政以來,實施「中國製造2025」的製造強國發展戰略,藉以提高製造業創新和工業基礎能力。並藉由陸企大量海外併購,企圖爭取製造強國與國際領導地位。近年來已有效提升中國大陸科技廠商的競爭力,並威脅先進國家產業的領先地位。

特別是,中國大陸產業政策的核心所在為強調「自主可控戰略」。所謂「自主」,強調的是關鍵技術、基礎技術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和智慧財產權;而「可控」則強調的是對應於產業的「安全」控管。簡言之,中國大陸「自主可控」觀點,係由國家安全角度出發,特別是爭取在關鍵供應鏈上的掌控力與發言權,致力於聚焦本土的自主產業生態體系,並力圖培育各領域的頂級本土企業。

自習核心確立以來,中國大陸逐步形成「黨、政、企」三位一體的企業競爭模式,在國家資源挹注下,協助企業超越本身科技的發展侷限,培育其自主生態創新體系,企圖形成一批「高專特精」優勢企業,爭取全球市場競爭的主導權,並形成中國大陸相當鮮明的國家資本主義體制。在此政策邏輯下,預期美中等頂尖企業合縱連橫的國際競爭將更為激烈與白熱化,雙方均在爭奪全球產業的主導權。因此,產業科技戰即可視為美中貿易戰真正的核心爭議。

│美方關注「中國製造2025」重要大廠

由美國端來看,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如何針對個別中國科技企業進行制裁,目的是藉此減緩其高科技的發展速度。美國商務部2018年4月宣布,因通訊設備大廠中興通訊(ZTE)持續違反美國對伊朗及北韓的禁售令,下令7年內禁止美國公司向ZTE出售產品。商務部6月初宣布,ZTE同意嚴格的處罰與規範要求,換取商務部解除對ZTE的禁令;雙方當時達成的和解協議指出,ZTE須支付10 美元罰款,另提出4億美元保證金由第三方託管,以應對未來可能的違規行為。新協議還要求ZTE 讓商務部旗下的工業及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Security)選擇負責ZTE的法遵小組,任務是監控ZTE是否履行協議。然而,ZTE已為高通的重要的合作夥伴,並參與高通的5G領航計畫,簽訂有未來5G 零部件的採購意向,因此美國商務部此一禁令勢必造成雙方損失。

此外,華為遭AT&T拒絕銷售其新款手機後再度受創,美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於4月17日投票通過新規定,禁止聯邦補貼經費用於具國安顧慮的通訊設備。美國設法限制中企對美服務貿易投資,在中國大陸取消對美國企業的投資限制前,禁止或限制阿里巴巴集團在美國提供雲計算服務。

│中方補貼科技產業發展

中國大陸大量的產業補貼已引發國際的關切,USTR於2018年3月30日發布了《2018年外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2018 National TradeEstimate Report on Foreign Trade Barriers),其中提及中國大陸的政策補貼。儘管美國及其他WTO成員國提交有關中國大陸上百項疑似補貼計畫的反向通知(reverse notification),但中國大陸卻從未向WTO通報其所有的補貼計畫(註1)。 中國大陸國務院雖於2018年6月28日發布《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提到截至2018年1月,中國大陸提交的通報已達上千份,涉及中央和地方補貼政策、農業、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國營貿易、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法律法規等諸多領域(註2)。然而,透過搜尋WTO網站資料,並蒐集政策補貼的過程中發現,近年來與中國大陸有關的補貼文件,大多都是中方回應其他國家對於其疑似補貼措施的辯解。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鑒於目前中美貿易戰的情勢,加上美國現階段對「中國製造2025」有關政策相當敏感,「中國製造2025」雖為國家級的產業發展政策,但其內部已出現管制媒體對於「中國製造2025」相關言論的措施。據路透社統計,中國官媒新華社在2018年1月至5月提及「中國製造2025」超過140 次,但自6月5日後便幾乎沒有再提過(註3)。以上顯示,目前中國大陸內部對於「中國製造2025」的宣傳活動已轉為相對低調,但估計在其發展政策上並不會有所放緩。

│中方政策補貼將更為隱晦

未來貿易戰發展或許會逐漸因產業短鏈革命而轉化,然而美中持續在高科技、人工智慧等下世代領域對抗,爭取主導權的格局將難以改變。更為結構性的挑戰,在於「習思想」所代表的國家資本主義及大國崛起政策,與美國為首的經濟體系預期將相互劇烈碰撞,美中貿易摩擦將可能成為新常態。今年11月6日美國國會期中選舉到來前,川普運用美中貿易爭端來換取足夠的選票,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大陸設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際,也需面對與美國關係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Trap)的挑戰。可以預期,因美方的壓力與中國大陸自身內部的氛圍,有關「中國製造2025」中央及地方的政策補貼,未來將會更加隱晦而不透明。長期而言,中共十九大後,固然將繼續擴大內需,並對外適度地擴大市場開放,或許可部分化解美中貿易爭端,然也不宜過度樂觀。

註1:USTR(2018). 2018 National Trade Estimate Report on Foreign Trade Barriers. Mar.30. pp.94-95. 註2:中國政府網(2018)。「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6 月28 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8-06/28/content_5301884.htm 註3:Reuters(2018). “Exclusive: Facing U.S. blowback, Beijing softens 'Made in China 2025' message."Jun. 25.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sa-trade-china-madeinchina2025-exclu/exclusive-facing-usblowback-beijing-softens-made-in-china-2025-message-idUSKBN1JL12U.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