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大陸與區塊鏈是否相容?◆文/劉柏定《交流雜誌107年8月號第160期(歷史資料)》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開始不久後,一個新時代的數位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悄悄問世。經過幾年發展,比特幣漸漸受到更多關注,帶動目前所謂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不斷推陳出新。與此同時,比特幣背後這套帶有嶄新思維的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其發展潛力也漸漸被更多人看好。該技術以其去中心化、分散式、不可篡改等特性而聞名。在此過程當中,中國大陸對於區塊鏈的重視與掌握,從全球來看,都屬於名列前茅的。一個合理的疑惑於是產生:為什麼一個政治上專制集權的國家,會如此大力擁抱一項標榜自由開放與去中心化的新技術?

│重新理解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在這兩年內逐漸成為熱門流行詞彙,解釋區塊鏈的文章甚多,在此不再重複。但為了回答本文的問題,有必要重新簡單界定,到底何謂區塊鏈,而其所標榜的特性,又能夠達到什麼程度。

目前所謂的「區塊鏈技術」,更一般性的名稱應該是「分散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technology, DLT),因為有些新技術已不採用「鏈」式結構,但以下仍以「區塊鏈技術」來統稱這類技術。從「分散式帳本」這樣的描述,其實更精確地說明了區塊鏈的實質:「一個分散式網路,透過一套共識演算法,由各節點共同維護一個帳本資料庫。」而區塊鏈的威力就來自於此一在機率上不可被更改的「單一帳本資料庫」,致使其能在此基礎上建立許多需要高度驗證與信任的資料,尤其是關於有價資產部分。

另一個必須理解的關於區塊鏈的劃分方式是所謂「公有/ 私有鏈」(public/private chains)的區別。簡單地說, 公有鏈即不特定節點可任意連結的區塊鏈網路系統,私有鏈則是特定許可節點才能連結的系統(permissionless/permissionedblockchains)。公有鏈包括一般熟知的比特幣、以太坊(ethereum)等,其主要面對一般使用者,特色是共識機制非常複雜,持續有許多人投入新世代公鏈的研發中。反觀私有鏈,由於不需要擔心惡意節點,其技術相對單純,近來在企業領域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多。公私鏈兩者並不必然衝突,甚至可以說各有其必要性,且鏈與鏈的連結,未來也會有更多的技術導入。

│區塊鏈與治理的關係

簡單認識區塊鏈技術與分類之後,進一步必須理解的是:在大部分的應用場景裡,區塊鏈系統,不論其有多關鍵,它都不是能夠單一而獨立存在的。此一描述有兩層意義:第一,區塊鏈系統,本質上仍是一套電腦軟體網路系統,必須跟其他軟體、韌體甚至硬體系統,做好對接整合的工作,才能發揮其效能。否則,再怎麼創新的應用場景,再怎樣的破壞式創新,若無良好的系統規劃配合,最後都將淪為紙上談兵。至今仍時有所聞加密貨幣交易所被駭被盜,幾乎都與區塊鏈本身的安全性無關。

第二層意義更為重要, 所有的軟硬體系統, 最終仍需要有人在內的治理(governance)模式來進行管理,包括建立基於系統邏輯運作的SOP、實物系統的管理,以及最初的系統架構設計思維與高層管理邏輯等。就以最單純的各個公有鏈系統而言,即便是比特幣的區塊鏈網路,治理層面都不是自動化運行的,在虛擬世界之外,環繞著比特幣社群的比特幣基金會、核心開發人員、全球比特幣開源開發者社群、主要礦工(miners)等一大群人構成的比特幣治理圈,是比特幣區塊鏈軟體不斷更新升級的主要動力。

│中國大陸與區塊鏈是否相容?

中國大陸對於區塊鏈技術的重視,在今年5月底達到高峰:中國大陸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的公開談話中,首次親口提到區塊鏈,將其置於新一代五大信息技術之列。事實上,在此之前,官方政策已將區塊鏈納入視野甚久:2016年,工信部發布《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區塊鏈納入十三五規劃;2017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提到區塊鏈,工信部公布《區塊鏈和分散式帳本技術參考架構》標準,「中國區塊鏈生態聯盟」成立,人民銀行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台測試成功等。

然而,必須明確指出,中國大陸支持區塊鏈發展以及探索法幣虛擬化可能性的同時,對於所謂加密貨幣、交易平台以及相關的區塊鏈募資活動(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等,則採取嚴格的管制措施,造成中國大陸許多相關新創公司在2017 年移往海外發展。

在以上的事實與對區塊鏈的認知上,接下來要回答此一問題:中國大陸與區塊鏈是否相容?答案,對於北京高層來說顯然是肯定的。但,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可以先就此一問題的提出背景原因進行分析:此一疑問的產生,推測是源自於區塊鏈去中心化、公開透明等特性,與中國大陸治理方式顯不相符所導致。但其實所謂去中心化或公開透明等特性,是從技術面而言,到了現實實踐層面,則有太多的可能性造成這些特性只能局部發揮或根本就消失了。例如前所提之私有鏈,在企業層面實踐時,去中心化程度顯然很低,公開透明更不需要,但並無損於企業對於單一可驗證帳本的實際需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大陸的治理,是否又是如此的「中心化」與「不透明」呢?因此,我們接下來試著從兩個關於中國大陸治理的向度來進一步解析其關係。

第一個向度是對於經濟事務的治理。在關於中國大陸集權與分權治理的文獻討論裡,我們到處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後,經濟領域持續開放,讓市場經濟運作的現象。儘管其經濟體系運作過程,仍充滿以政帶經、政府帶頭、政策不穩定,國營企業由黨政牢牢掌握等情況,距離自由經濟市場有一定距離,但市場經濟邏輯主導許多產業領域,官方力量只在必要時才會出手干預。加以中國大陸市場與產業規模之大,產業運行效率若能提升,將會有很大的效果。在這樣的情境下,把原先政策上的「互聯網+」思維再進一步納入「區塊鏈+」的話,對於整體市場的運作效率提升,將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前提是金融領域仍必須牢牢掌握在國家手中,因此對於區塊鏈發幣方面業務予以強力監管,但仍大幅鼓勵各類利用區塊鏈技術來提升市場效率,創新商業模式的行為。

第二個向度是在中央與地方層面的治理。相關的文獻表明,中央集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原則,中央釋放多少權力到地方去,取決於實際治理成效與事務不同領域的特性,例如經濟權力多半是下放的。在這面向的政治治理當中,區塊鏈是有可能成為一項強化中共集權化治理(地方權力向上收)的有力工具。儘管聽起來弔詭,但事實是,中共中央治理國家確實是面對一個極為「分散」的系統:31個省級行政區、334個地級行政區、2,851個縣級行政區;以及4套體系、國營與民營企業、各式組織協會學校等,想像中,區塊鏈系統很有機會協助其強化治理。例如,財政層面的撥款,有助於上級單位查核特定撥款的用途與流向等;例如組織部可以透過區塊鏈建立內部之全國黨政幹部人事資料庫,避免官員層層相護,改動歷史資料等。

│自由民主的治理體系為台灣發展區塊鏈優勢

由前述之討論,除了稍微回答了中國大陸為什麼如此大力擁抱區塊鏈此一帶著自由色彩的新技術之外,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技術本身並不是想當然爾就能帶來預期的改變,環繞著技術週邊的系統,尤其是相關參與者的治理系統,往往才是決定一項新應用最後樣貌的決定性因素。由以上討論,筆者認為,在區塊鏈發展方面,我國相較於中國大陸,確實進度落後,不論是在專利、技術、資金、知識,甚至人才方面都是。但有一點是我們擁有的絕對優勢:自由民主的治理體系。在我國發展出來的區塊鏈運用方式,必然會在治理層面反映出兩岸體制層面的差異,或許這將有助於我國與全球自由體系透過區塊鏈技術等的接軌整合,盼有識者思考推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