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看兩岸建築人文思考的異同◆文/艾斯德(資深媒體人)《交流雜誌107年8月號第160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第十六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5月開展,主題是「自由空間」。台灣館由建築學者王俊雄策展,展出建築師黃聲遠領軍的「田中央工作群」作品,展名「活在宜蘭」;中國館由上海同濟大學教授李翔寧策展,帶來多位中國大陸建築師近年的鄉村實踐作品,展名「我們的鄉村」。雖同樣呼應「自由空間」,展品也只是切片,卻呈現兩岸建築界對人的思考大不同。
│注重公共性 不為商業服務
1994年落腳宜蘭的黃聲遠與其發展出的田中央,作品迥異風靡台灣數十年的美形、奇特建築趨勢,在重視使用者需求外,也強調與歷史脈絡和地景呼應。他與田中央還有個知名特色是,專作公共建案,不作商業建案,理由是公共建案能為最多人服務,也較能落實建築師公共性理想,不須伺候商業業主個人幻夢。
在此理念下,黃聲遠與田中央發展出包括宜蘭社福館、光大巷再生、楊士林紀念林園乃至津梅棧道等的「維管束計畫」、櫻花陵園、羅東文化工場、壯圍沙丘旅遊園區等建案,相關模型、影片都呈現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把人當主角 連結地域歷史
來看展的國際觀眾,雖無法親臨現場,但可從模型與影片中,看到這些建案以地域而非單一地點規畫的思考,乃至建築與建築間、環境、歷史的連續性。而人,自然是其中最大關鍵。像和宜蘭社福館相連、附掛在慶和橋旁的津梅棧道,原本不在計畫中,只因田中央一直思考去社福館的多為老弱婦孺,過去卻只能在車橋上與車爭道,決定再造一條專屬人走的橋。
在田中央規畫下,這條橋不僅外型柔軟細緻,功能也很豐富。除了最基本的行走功能,橋面的多種鋪面,讓行人可藉以捕捉河水的多種面貌;橋上的多種健身器具、小桌椅,可供行人休憩使用;最酷的是,橋下還設有鞦韆,橋的盡頭則有滑梯,讓一座小橋竟變成樂園。種種巧思,都讓這座橋成為台灣最浪漫的橋。
│建築如人生 邊生長邊變化
也因田中央「考量使用者需求」的特色,所有作品往往是邊作邊蓋,發現使用者可能還需要什麼就加建,不斷延伸,就像人生。這也是為何田中央作品外型並不盡然都方正美麗,因為田中央深知,使用者需求往往就像人生一樣偶然不斷,不要求使用者配合自己的設計,而是應變化建築來服務使用者。
這種手工般捏塑建築的態度,也具體呈現在威尼斯展覽現場。相對於其他國家出自機器、華美規律的建築模型,田中央的建築模型彷彿帶了點毛邊,因為這確實都出自田中央建築人的手,出自黃聲遠對「要用手捏模型、不要用電腦繪圖」的人性堅持。
│建築變手術 修復破碎城市
如此重視使用者、公共性、地域、歷史、手工的態度,讓黃聲遠與田中央近年普受國際好評。2002年普利茲特克獎得主、現任評審團主席穆卡特(Glenn Murcutt)讚美,黃聲遠作品對環境非常敏感且有力回應;芬蘭名建築家帕拉斯瑪(J. Pallasmaa)說,黃聲遠作品具強烈社會責任感,在建築遭功能主義、商業行為、個人美學等危機綁架的今日極少見。
帕拉斯瑪說,過去幾十年,他很煩惱全球建築師幾乎都被這三大危機綁架,失去自主性;讓他感動的是,田中央在危機下開創新道路,不會只是在辦公室等電話、等業主,而是在生活中找哪些事情需要改善,然後呈現出來,使他想到三十多年前的斯洛維尼亞建築師普雷契尼克(Joze Plecnik),也是用建築如動一個個小手術般的方式,把城市修復起來。
黃聲遠和田中央在宜蘭深耕二十四年,近年像在加泰隆尼亞耕耘三十年、去年獲普立茲特克獎的RCR一樣,彷彿一夕爆紅,背後有建築風潮影響。
│社會性抬頭 告別國族桎梏
隨黃聲遠來威尼斯的建築學者吳光庭指出,近年全球建築界特別重視社會服務功能,以普利茲特克獎來說,從在台蓋紙教堂的2014年得主坂茂、重視自然環境的2015年得主弗雷‧ 奧托(Frei Otto)、關注人需求的2016年得主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 到2017年的RCR、注重社會住宅的今年得主多西(BalkrishnaDoshi),都在此脈絡。吳光庭認為,如此變化,與穆卡特近年擔任評審團主席有關,因為穆卡特就是堅持以一人建築師事務所,專在澳洲蓋小型私人住宅與公共建築,強調建築的社會功能。社會上,也越來越多人問建築究竟該服務誰,認為建築師應揚棄過去服務菁英,或只著力抽象觀念再現的態度。
黃聲遠身為外省第二代,作品強調本土情懷,依吳光庭看來,也是在國際吸睛之處。「黃聲遠能這麼突出,因為他的建築有他對土地、風土的感情,比較不做作,語言也沒那麼抽象,不用解釋就能懂。」吳光庭認為,對西方人來說,亞洲建築師過去有很多包袱,黃聲遠的新語言能讓國外建築學者眼睛一亮。
│我們的鄉村 人工列印成?
相對於台灣館突顯與人及風土對話的有機自然、渾然天成,中國館的「我們的鄉村」顧名思義,顯然也勉力服務基層。或因由不同建築師組成,建築師各自努力的方向不同,整體呈現方式較為拼貼。
該展以傳統分門別類思考方式,分為「業、旅、社、文、居、拓」等六大板塊,每個板塊示範不同建築師符合該功能的作品。然而全館最搶眼的,莫過於上海數字建造工程中心與同濟大學在館外合作的「雲市—機器人空間打印展亭」。
「雲市」最大特色,就是以再生塑膠為材料,使用3D列印技術,融合機器人智能建造中從工廠訂製到現場裝配的全部流程。作品以一整片屋頂覆蓋四個半封閉的立方體,嘗試表現自由閒適的村口意象;象徵村屋的四個量體則向中心區域打開,希望使用者在保有私密空間時,又能與公共空間互動。
│追求大中華 人民位置在哪
據策展人李翔寧說,該作品試圖反映中國大陸鄉村的當代現實:抽象的村口空間象徵中國鄉土文化,再生塑膠表明了當代中國大陸農村環境問題的危機。然而讓許多觀者訝異的是,如此說法及作品幾乎看不到使用者、人的位置,反而好像只是要藉人工列印,來突顯中國大陸科技的發達。
李翔寧談展覽目的時,也呈現就此次中國館,在建築思考上與台灣的大不同。相對於黃聲遠談人怎麼使用建築、建築如何與土地環境對應,李翔寧關切的是「回到中國文化發源地,去尋找被遺忘的價值和被忽視的可能性」。如此國族情懷,固然呼應大中華民族主義,但令人憂心的是,建築真正的主人本身,似乎在此抽象追求中隱藏了?
│無私台灣館 贏得敬重關鍵
小小台灣館,雖然只能是正式展外的「平行展」,不像中國館能大幅進入正式場館,但其迸發的能量與吸引的國際關注,絕不輸中國館。除了黃聲遠與田中央本身作品,也得歸功此次奉獻台灣館的各方學者專家。
此次參與台灣館的建築學者人數之多,令人驚嘆:除了策展人王俊雄、學者吳光庭外,還有曾成德、黃俊銘及海外學者,教育/心理學家吳靜吉也共襄盛舉,甚至有在台求學的義大利學生,因受田中央建築感動,自費幫忙。文化部次長楊子葆、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蕭宗煌等人,也都貢獻力量。
在眾人熱情襄助媒合下,此次台灣館與各國家館及建築名人交流之多,可說創台灣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史上紀錄;獲得國際建築大師加持,更是星光閃閃。各界如此無私付出,與其說是因為黃聲遠人緣好、作品好,更關鍵的原因,應是被田中央無私的態度打動吧!
無私,正是讓台灣繼續贏得敬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