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數字絲綢之路」倡議的內涵與影響◆文/張凱銘(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交流雜誌107年8月號第160期(歷史資料)》

「數字絲綢之路」是中國大陸近年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積極推動的政策,旨在以多向並進的方式擴大與週邊國家間的網路資訊合作。「數字絲綢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視作「一帶一路」和「網絡強國」兩項戰略藍圖的交會,對於歐亞區域整合及網路科技發展前景皆具影響,該倡議的規劃背景與實踐內容,將可產生正反兩面影響,值得關注。

│倡議的背景脈絡

自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大陸在週邊地區積極開展多項運輸聯通工程規劃與建設。其政府也在這一背景下進一步融合「一帶一路」和「網絡強國」的政策理念,提出「數字絲綢之路」倡議。習近平在2017年5月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提出以創新精神建設「一帶一路」,加強與週邊國家在雲端運算、數位經濟、人工智慧及大數據等科技領域中的合作以塑造「數字絲綢之路」的看法。國家互聯網辦公室在同年12月舉辦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中設置「數字絲綢之路」國際合作論壇,相關的跨國建設項目漸次啟動。

整體來看,所謂的「數字絲綢之路」意在拓展「一帶一路」路徑中的跨國數位合作。其工作重點有二:第一是以援助或合作形式設法完善沿線各國的網路資訊基礎設施,例如架設寬頻網路和行動通訊網路、設置雲端運算與大數據中心等。第二則是在銜接各國資訊平台的基礎上,促進網路產業和數位經濟發展,從而在實體的「一帶一路」建成之前,先行創立一條通暢無阻的數位絲路。

綜觀中國大陸當前內外發展形勢,提出此倡議的主要考量應包含以下三者:

首先,中國大陸網路技術的開發應用及產業結構漸趨成熟,在國內市場日益普及的情況下,將經營範疇漸進擴大至週邊具發展潛力的地區,應屬產業運作的自然步調。而「一帶一路」規劃路徑上許多國家的資訊網路建設及技術能力仍然相對落後,加強與陸方的數位科技合作,有助提升其國家網路建設水準。換言之,對於中國大陸與沿線國家來說,彼此在「數字絲綢之路」的政策安排下可望開展數位經濟的交流,滿足各方發展需求。

其次,「一帶一路」規模與範圍極大,且所經地區的地理環境和各國國情複雜多變,中短期內能夠展現的實體建設成果有限。相對於此,建構跨國資訊網路連結的工程項目較為迅速便利,不僅可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先期成果,數位絲路輪廓一旦成形,網路科技的多元應用也將為後續各類實體聯通設施的建設帶來助益。

最後,「數字絲綢之路」可為中國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民眾在數位空間中創造溝通互動的便捷管道。諸如電子商務促成的跨國貨品流通,或是網路遊戲及動漫影像的傳播行銷等,都將使中國大陸和各國民眾有機會在數位科技輔助下擴大文化交流、增進相互理解,進而達成習近平在論述「一帶一路」時強調的「民心相通」目標。

│倡議的實踐動向

「數字絲綢之路」雖被設定為「一帶一路」的組成部分之一,但兩項倡議的實踐形式頗為不同:

相較於「一帶一路」主要仰賴政府主導及國有企業推動的執行模式,「數字絲綢之路」明顯更加倚重民間企業的參與。陸方的大型網路企業不僅在其中擔負許多實質建設工作,馬雲和馬化騰等企業領導人也曾在全國人大及國際合作論壇等官方場合,對於政策內容與建設項目的規劃提出諸多建言。

從執行現況來看,「數字絲綢之路」的實踐重點可概括為以下四類:

1. 聯通建設:協助資訊化程度偏低的國家完善網路通訊系統,同時提供「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實體運輸設施網路服務以創造增能效用。例如華為公司近期協助土耳其、喬治亞和烏克蘭等國家建立3G與4.5G高速行動網路,並為「中國大陸—哈薩克天然氣管道」配備全線網路通訊監控系統。

2. 群落營造:推動與外國網路企業交流,共建資訊產業聚落以加強彼此在技術研發、內容產製及行銷推廣方面的合作,以逐步深化共同利益。例如,中國大陸近年積極推動的「中國大陸-東盟信息港」建設工作、騰訊集團赴印度設立大數據中心並擴大與當地企業間的業務合作範圍,以及京東集團大幅投資泰國與越南電子商務企業並成立多個跨國合資公司等。

3. 網路應用:配合數位絲路拓展,陸方網路企業積極將部分已在國內市場普及的網路應用科技導入沿線國家。例如,以網路共享單車為主要業務ofo小黃車公司已將業務推廣至哈薩克等中亞國家,阿里巴巴則把支付寶平台導入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地。

4. 科學研究:鑑於「一帶一路」所經地區多有生態環境脆弱、易受自然災害威脅等特徵,中國大陸於2016年發起「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畫」,邀請19個國家共同佈建地表觀測衛星和雲端運算設備等科技設施,並創立網路資料共享機制和地理大數據平台,分析監測沿途地區的氣候環境、生態系統與地貌變遷等自然現象,所獲數據將可作為後續工程項目及設計跨國防災機制的參考依據。

│倡議的正反影響

「數字絲綢之路」的推展,就資訊建設與發展而言,確實可帶來明顯正向效益。一方面,網路科技帶動的跨國交流及產業合作,有助於強化中國大陸和週邊國家間的經濟及運輸連結,同時促進社會文化層次的相互認同與理解,和「一帶一路」的「五通」目標密切對應。另一方面,沿線國家在擴大對陸網路合作的過程中,不僅可透過產業合作及技術轉移獲取實質利益,行動支付和共享經濟等網路應用平台的普及,也將使各國民眾日常生活更趨便利。瞻望前景,隨著哈薩克、吉爾吉斯與白俄羅斯等國陸續發表自身的網路政策藍圖,可以預見,這條中國大陸主導的「數字絲綢之路」將鋪展得更深遠。

然而,觀察者也應注意到隱藏在這項倡議中的潛在戰略野心:第一,由於「數字絲綢之路」沿線諸國的資訊化程度與陸方落差過大,北京當局在提供各種網路援助並推進產業合作的同時,也大幅提高相關國家在網路領域的依賴程度,從而得以無聲滲透各國政治、經濟與社會體系,形成柔性的「資訊殖民」(informationcolonization)。第二,許多位處「數字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其政府皆有意加強管控本國民眾網路使用自由。隨著對陸合作程度日益提升,中國大陸過往致力開發的「網路長城」和「網路巨砲」等數位管制技術恐將逐步轉移至週邊各國,對於網際網路自由的前景將造成負面影響。

整體而言,中國大陸提出的「數字絲綢之路」倡議雖有助於改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訊建設落後的現況,但其中蘊含的數位戰略擴張意圖亦不容忽視,實有必要在擴大與中國大陸的網路合作之外,設法培養本身的獨立研發能力,同時加強和歐、美、日、韓等國家的網路科技交流以發揮適度平衡功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