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青年返鄉 啟動「尚青」的力量《交流雜誌107年10月號第161期(歷史資料)》

「返鄉」,逐漸成為一股愛家鄉的風,吹進青年的未來規畫,或許是留戀家的味道,讓青年從城市向外擴散,又走回鄉鎮、走入大自然。

海峽兩岸在地青年返鄉,所創造的不只是經濟效益,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凝聚在地認同。本期交流雜誌特別以「尚青的力量」為主題,探究回鄉發展事業的在地青年,在創造工作機會、活化當地經濟的同時,如何藉由他們的所學及創意,讓故鄉的傳統文化與在地食材獲得新生命。

在台灣,有一群返鄉務農的青年,憑藉汗水換來豐碩果實。馬聿平兄弟發掘在地小麥的獨特風格;周春典栽種無毒香蕉,提供食安保障,專注品種研發、自創品牌、行銷海內外,並善用科技、資源,進行農產品改良,一步步翻轉老舊農村。無獨有偶,在海峽的彼端,出身海南的陳統奎返鄉創立火山村荔枝;河南的肖雲峰創辦田野青種植專業合作社,不約而同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思考。

從農村再生到地方創生,年輕世代努力守護故鄉文化資產,企圖從過去找到自己和國家的未來。在地方意識的召喚下,兩岸青年不約而同返鄉翻轉社區的新面貌,從鹿野永安社區、十二寮休閒農業區,到中國大陸的博學里生態村以及成都明月村,不僅展現社區營造的精神與信念,更蘊含一份在地尋根的認同感。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勵青」(勵志青年),願意付出自己的熱情與陪伴,在社區建立當地生態系,讓孩子從小得到照顧,長大後有機會留鄉自立。例如台南後壁區仕安社區的黃雅聖認為,要翻轉偏鄉所面臨的困境,焦點不是放在學業成績,而是孩子一路成長都缺乏的「陪伴」。

同樣動人的奉獻精神在原民醫師高揚威身上一覽無遺,放棄優渥的都市名利,卻在家鄉為更多人創造理想生活,只因看見需要,投入偏鄉服務。偏鄉並不遠,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即使我們不在偏鄉現場,同樣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當我們投入關注,走回家鄉,任何小事,都是一種翻轉的可能。

相較於努力讓下一代的夢想起飛,中國大陸假疫苗事件震驚國際,觸動全民對政府與企業的信任危機。在討論追責、反思之餘,更應銘記,疫苗有價,生命無價。藥物是為人類而生產,而非僅為追求利潤而製造,在利潤與社會責任間做好平衡與選擇,相關企業應引以為鑑。

新創事業的潮流正席捲全球,新創公司引入新經濟、牽動產業轉型,引發年輕世代「改變世界、掌握未來」的關鍵在於「獨角獸效應」。台灣如何保持永續發展的競爭力,「創新的力量」與「新創事業」為一體兩面,也是驅動新世代產業與未來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今年5 月25 日,歐盟個資保護規則(General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正式上路,台灣企業亦應就自身是否可能受到GDPR 影響進行評估,以避免施行後的違法風險。本期特別邀請到國發會GDPR 諮詢委員江雅綺副教授,為讀者針對該原則做一全面解讀,尋思台灣因應之道。

青年返鄉的新力量,顛覆你我對傳統的想像。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不只是活力更是希望,年輕世代成為影響兩岸關係的一股新力量,正以不同的形式,傳遞幸福的動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