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造「返」啦 翻轉社區新面貌◆文/賴廷恆《交流雜誌107年10月號第161期(歷史資料)》

當前時代考驗下的兩岸青年,不約而同造「返」了。在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召喚下,紛紛返鄉翻轉出社區的新風貌,於台灣、中國大陸各自譜寫下,「青年創造時代」的新篇章。

鹿野永安社區青年區榮膺金牌農村

今年4 月間行政院農委會「第一屆全國金牌農村競賽」頒獎典禮上,台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青年區抱得金牌歸。前後歷時近二十載光陰,永安社區以推動社區營造為起點,透過環境教育、生態復育及發展休閒觀光產業等,讓原屬貧困落後的東部農村,蛻變出產業升級、生活改善的新貌,儼然成為一闋「後山傳奇」。

「讓故鄉先站起來,政府才會看到!」台東鹿野永安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 事廖中勳,當年響應「青年返鄉」發起仙人掌鄉土工作室,推動台東成立台 灣第一個觀光茶園,並獲選為第一屆全國經典農村。

如今的台東鹿野幾乎已與熱氣球、飛行傘畫上等號,舊稱「鹿寮」的永安,則因曾經野鹿成群,散布著捕鹿者的寮屋而得名;地處丘陵台地、耕作不易,昔日為鹿野鄉最貧窮的村落之一。

廖中勳響應青年返鄉翻轉社區

30 歲之前離鄉背井、在都市打拼的廖中勳,20年前毅然攜家帶眷返鄉,投身社區與休閒產業的整合、活化,推動鹿野生活文化圈,開展出深度體驗在地文化的特色觀光旅遊。

目前約有1 千六百人的永安村,為鹿野人口數較多的村莊,青年返鄉人口已逾三十位。包括廖中勳在內的首批返鄉青年,當初先從綠美化家園、友善環境做起,接著每月第二個週末,在武陵綠色隧道推出農夫市集,主打攤位不插電,由小農、年輕人分享當地農產或文創產品,被譽為「最漂亮,最沒有商業氣息的市集!」

除透過生態復育,把長達1,100 公尺的玉龍泉步道打造成生態廊道,10 年前社區並發起「找到回家的鹿運動」、成立梅花鹿園區,期盼昔日的「鹿野」風光得以重現。永安社區現已建構出一套社區永續發展營運模式,每年約可接待二百多個參訪團體;不僅宜居宜遊,亦足以支撐青年返鄉、扎根發展。

留澳碩士徐健智翻轉峨眉十二寮

位居新竹與苗栗交界的峨眉鄉,是個人口僅五千餘人的偏鄉,近年來逐漸打響知名度的湖光村「十二寮休閒農業區」,今年5 月間推出「地景藝術節」,包括古道、湖邊涼亭、湖中的竹編裝飾藝術,成為網上熱門的打卡景點,幕後的翻轉推手為28 歲留澳返鄉的徐健智。

在澳洲取得廣告策略、影像拍攝後製雙碩士,畢業後返台的徐健智與妹妹徐棋容投入社區營造工作,並與數位志同道合的青年攜手謀畫,先以蒐集社區老照片為開端,運用社區各個角落的風景照片,拼貼出今昔對比的「照片牆」。隨後並開辦每週四登場,讓社區長輩各自端出拿手好菜,在餐桌上會友的共食廚房;接著在社區志工、打工換宿的同好支持下,免費商店也開張了。

青年投身社造不忘在地尋根

民眾可自由到店內帶走物品,一天僅限2 樣的免費商店,為徐健智打造十二寮免費生活圈的規劃之一。徐健智認為,透過遊戲規則的相關限制,能讓參與者思考價值與價格的關係,進而珍惜地球有限的資源。

今年2 月底的一場「桶柑吃貨走跑」,徐健智特地請來國內外知名的甜點主廚,以峨眉鄉的桶柑製作出創意甜點,讓前來參加走跑的民眾得以「邊吃甜點、邊欣賞峨眉風光」,吸引超過2千人共襄盛舉,大大提高十二寮、峨眉鄉的能見度。

青年返鄉,不止積極投入社造翻轉,也蘊含著一份在地尋根的認同感。「地景藝術節」的作品之一《希望隧道》,竹筒內呈現的在地故事,源自返鄉青年向長輩請益、蒐集的客家故事與歷史文化,再交由印尼藝術家運用竹片、光影創作設計,讓參觀的民眾遊客自行挖掘、體驗。

博學里生態區取經自桃米社區而台灣南投桃米社區的社區生態再造經驗,也成為對岸跨海取經的對象─見賢思齊的海南「博學里生態區」,成為中國大陸發展社區總體營造的示範村之一。

中國大陸全國返鄉論壇發起人、海南博學生態村發展理事會理事長,同時也身兼海口市秀英區民宿協會會長的陳統奎,2009 年任職《南風窗》時政記者來台採訪,親炙桃米社區的生態再造成果,深受震撼之餘,也決定付諸行動。

距離海南省會海口市區20 公里的永興鎮博學村,為陳統奎位於火山口的家鄉,古村落裡有著特別的火山石民居,村民靠養殖蜜蜂、種植荔枝等熱帶水果為生。訪台結束不久後,陳統奎組織村民大會,會中以桃米村在短短10 年中,華麗變身「生態村」為例,並首度提出「博學里生態區」的概念。

陳統奎倡議183 鄉青年向前行

陳統奎的目標,在於將博學里由一個貧困落後的傳統農村,轉型為結合有機農業、生態保育及休閒體驗的新社區;「遊客來這裡之後想要住火山石屋,感受火山之旅,騎自行車遊覽荔枝園,在這裡度過他們的家庭假日,甚至跟我們學做農活。」

2011 年陳統奎籌資近80 萬元(人民幣,單位下同),建起海南島首見「名符其實」的民宿「花梨之家」,交由胞弟陳統誇經營。2012 年8 月,陳統奎毅然離開《南風窗》,全心投入社區營造事業,並與二位海南籍的大學畢業生胡詩澤、吳國江,共同發起主辦首屆返鄉大學生論壇。

當時論壇在海口開上三天三夜,超過二百名返鄉大學生參與。陳統奎並帶頭發布一份倡議書《183鄉向前行》,呼籲海南籍大學畢業生返回海南的183 個鄉鎮,投身開民宿、咖啡店,經營有機農業、加入社區營造行列等社會創業。

2009 年迄今,陳統奎帶領鄉民陸續修建海南島的第一條鄉村山地自行車道,以及文化室、運動場、村內道路改造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並爭取公共財政支援修建自來水引用與灌溉設施、農村電網改造,讓博學村改頭換面,也為邁向鄉村生態旅遊的目標奠定基礎。2017 年12 月,博學村榮膺「2017 中國最美村鎮社會責任獎」。

明月村因古窯陶藝華麗變身

2016 年歲末,「北京遇上明月村」跨年文創展及「創意生活• 連接城鄉主題論壇」在北京798 藝術區登場,也讓各界深感好奇,此一距離四川成都市區90 公里,昔日乏人問津的「市級貧困村」,究竟如何搖身一變成為「網紅新鄉村」。

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為隋唐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上的皈寧驛站,村裡自古即採用邛窯的工藝燒製陶瓷,其中一座逾三百年歷史的明月老窯,直到2008 年因地震受損才停產。2012 年底,來自江西景德鎮的陶藝家李敏提出報告,建議縣政府修復明月老窯,她並進駐明月村,推廣邛窯陶藝文化,開啟出一條文創之路。

2014 年6 月,明月窯修復完畢,「明月國際陶藝村」正式開村。被暱稱為「奇村長」的陳奇,也在當年12 月開始負責明月村項目組的管理營運。陳奇為土生土長的蒲江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化產業運作與管理碩士研究生,蒲江城鄉建設投資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過去曾參與西來古鎮、西嶺雪山等策劃或營運工作。 陳奇當初因「3 + 2 讀書薈」而與明月村結緣,「晚上睡覺時,我居然夢到自己穿著布衣,在明月清輝下,在明月村的茶園裡漫步。」受家鄉情感觸動的陳奇,半年後離開職場,最終成為大家口中說的「明月村的村長」。在陳奇的想像 中,未來的明月村,乃是集眾人之力打造的鄉村「烏托邦」。

青年奇村長帶頭打造鄉村烏托邦

擁有「七千畝生態雷竹,三千畝生態茶園」的明月村,引進「文創+農創」後,有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國大陸各地的藝術家與專業人士慕名而來,將其視為「心靈的家園」,七百多戶原住民與百餘位外來的「新村民」,共同參與明月村的營造。

在明月村,新來的藝術家被稱為「新村民」,陳奇於每位新村民入駐之初,就已立下規矩:新村民要常駐、工作室要常態化免費開放、公益培訓要定期開展。如今自中國大陸各地引進的文創專案共有45 個,帶動村民開設文創/鄉村旅遊業態24 家,明月村已成為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四川省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及中國文明村鎮。

截至2016 年,明月村接待遊客量15 萬人次,文創及鄉村旅遊收入八千多萬元,預計2019 年將達3 億元。但在陳奇眼中,明月村最令她欣慰之處,莫過於「不僅能吸引年輕人回來,還能將之培養成掌握專業技能、可供輸出的人才」。

越來越多青年返鄉翻轉出社區的新風貌,也呈現出兩岸青年正不約而同在創造新的時代!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