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青年返鄉力量與模式皆不同◆文/梁又新《交流雜誌107年10月號第161期(歷史資料)》

近來兩岸青年興起一股返鄉或是移居他地的浪潮,推動在地的文創方面,各自形成模式與特色不同的力量。過往的台灣,城市與鄉村形成「一拉一推」的力量,城市人口、城市消費以及城市壓力都隨著人口移入而不斷上漲,鄉村的人口與能量則日漸凋零。

為了振興鄉村發展,在政府倡議與民間自發的力量下,台灣自1990 年代開啟第一波青年返鄉潮,經歷到現今迎來約第三波返鄉。細數近來台灣的青年返鄉帶動在地文創例子的特色,台青更著重當地文化的延續、跨地社群的交流,以及深耕當地的需求。

1978年中國大陸開啟經濟改革開放的篇章,進入城市謀求生機的人口也逐年攀升,但近來中國大陸也有一批青年返鄉求發展。他們與台灣青年的返鄉模式和看重的事物截然不同,提高當地產業價值與看重市場脈絡是明顯特徵,利用專業合作社與電子商務系統,將當地物產銷售到中國大陸各地,打造新一波農作物市場價值,與此同時,也帶動一股中國大陸青年回鄉,以求發展。

台灣特色:文化延續 深耕當地 新模式交流

南投天空的院子

特色民宿「天空的院子」創辦人何培鈞,是在一段巧遇之下,決定到南投竹山為古厝注入新的生命力。何培鈞將廢棄好一陣子的三合院,在幾近赤手空拳之下逐漸修復。九百多坪的三合院,離海拔八百公尺,在每日細心的觀察日出、日落與風向,手繪出修復的稿子,一磚一瓦都具巧思的「天空的院子」就此誕生。

「天空的院子」貼近當地環境,在打響知名度與財務穩定後,漸成為在地文化保存與吸收外界新創點子的據點。譬如,何培鈞在2011 年成立「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租下兩間透天厝給年輕人,用其所能免費換宿,換宿的青年只要將想法實踐在幫助竹山小鎮就可入住。這也吸引超過上百名青年來到竹山,用創意力助小鎮文化延續。

在竹山的產業當中, 何培鈞與他的團隊也以「文創加值」的方式試圖找出新火花。例如,將廢棄的客運站變身為餐廳,並選用當地食材融入餐點,從飲食了解當地特色;室內展現傳統竹編工藝的美,細節藏有在地文化;藉由百年棉被店、打鐵店與竹子工廠串聯成「竹山漫步區」,讓遊客一探當地文化,讓竹山再次熱絡興起。

藺編手工藝風靡國際

地點轉到苗栗,學工業設計出身的廖怡雅在求學時期接觸到藺編產品,看到它的美麗也產生興趣,並開始編織一段藺草的美夢。在山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葉文輝的鼓勵下,廖怡雅決定留在苗栗創業,「藺子」這個品牌因此而生,肩負延續藺編產業的生命。

早前,苗栗苑裡鎮山腳社區出產的藺編產品曾風靡全球,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遺憾的是,此傳統技藝隨著塑化製品的大量產銷等因素逐漸沒落。

為了延續當地的藺編產業,廖怡雅曾報名圓夢計畫、舉辦課程展覽,並在台北開設體驗課程,讓更多的人能夠碰觸與見到藺草製品的美麗。在山腳社區駐村時,他發現社區的藺編產品無法獲得消費者青睞,為此投入他的所學專長,再加上與當地阿媽的交流請益,試圖將年輕世代的創意與當地居民的藺編手藝結合,推展出美觀的藺編產品。下一步,廖怡雅要將藺編產業推向國際。

游阿媽藝站 舊屋成新文創基地

回到故鄉,以回饋家鄉,黃萱儀因為喜歡鄉村生活決定返鄉,從一開始回到故鄉宜蘭教音樂、當志工,到2011年決定成立「游阿媽藝站」。黃萱儀藉由社群網路,聯繫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整理阿媽的老厝,將舊屋打造成充滿古早味的文創空間,結合音樂、藝術元素,成功吸引國內外遊客到訪,促進當地觀光。

充滿音樂細胞的黃萱儀也成立「游阿媽樂團」,並在宜蘭各地演唱。他所創的曲風與歌詞滿溢著家鄉歷史以及與阿媽相處的故事,家鄉的價值也在一首首歌曲當中傳承下下去。

至今,「游阿媽藝站」已經舉辦過多場音樂會、微電影賞析、藝術展覽與推動農村小旅行,此前也推行過「世界農村計畫」,希望能促進礁溪與國際間的交流。阿媽的老厝成為年輕一代的文創基地,黃萱儀將老厝注入一股年輕生命力。

中國大陸返鄉模式:重市場 搭上電商熱潮

陸青返鄉創專業合作社 迎市場需求

從河南理工大學畢業的肖雲峰返鄉種地,在2014年創辦了「沈丘縣田野青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為新一代的職業農民,與土地展開一場熱戀。

秉持著要做不一樣的農民的態度,「低頭刨地,更要抬頭看市場」,肖雲峰的市場嗅覺更加敏銳,產物利潤薄的就少種,有市場利潤的就多種植。別的農人種玉米,他就種水果玉米;別的農人種蘿蔔,他就種水果蘿蔔,加上新技術,集約、規模與機械化的種植方式,讓他成功獲利。

肖雲峰認為,大學生當農民最大的優勢在於對惠農政策的理解,以及技術的掌控。近來,先是沈丘縣就有一百餘名大學生返鄉創辦各類企業,而種植養殖合作社等各類經濟實體約八十七個,帶動五百餘人就業。

返鄉當淘寶電商 翻轉農產結構

電商平台是九○後的羌族蒲恩亞將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優質的水果銷售到中國大陸各地的利器。阿壩州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讓水果可以在滋潤的環境下生長,蒲恩亞觀察到該區的電商市場空缺後,便在網路上販賣起家鄉出產的冰糖新蘋果,一整天的時間忙碌於上山收購新鮮水果,晚間下山打包給客戶發快遞。

辭職回鄉創業成為一名淘寶電商從業者後,蒲恩亞細心解決要讓好水果銷售出大山的各方問題,包含物流、給水果提出發貨的標準,與種植者談好保證收購價等,幫助農產品生產作業結構能夠脫貧翻身。

據悉,現今汶川的水果與農產品已形成產業化規模,去年在阿壩州已有三百多位像蒲恩亞一樣的淘寶電商從業者,承擔著大約三分之一的水果銷售。

看到商機 打造中國佛手之鄉

福建南安市向陽鄉「賢芳佛手基地」創始人吳成賢子承父業,運用現代化營銷模式,一步步打造佛手之鄉。帶著創業夢想回鄉發展的吳成賢,在一次茶業博覽會中看到會場上茶賣的激烈,但是「茶配」市場就顯得是個「盲點」,新的商機即 映入到吳成賢腦海中,開始打造「賢芳佛手」健康養生品牌。

吳成賢決心專注打造佛手的單品市場,並成立福建省賢芳佛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這是一家集種植、加工、生產、銷售為一體的企業;2013年成立「賢芳佛手合作社」、帶領村民一同種佛手,收成的佛手柑由合作社統一收購給公司,為原材料的來源及品質提供保障,正式將產品推向市場。

之後,吳成賢打造「向陽優空間」,讓創客們能匯集一齊,共同打造「向陽」品牌;而公司也完善網上的銷售網絡,開發社區的銷售渠道,在各高校設立代理商,通過返鄉創業者召集分銷商。

兩岸青年文創的交集

台灣青年返鄉或是移居在地的特徵是「追本溯源」,舊地舊物經由文創賦予新生命,延續文化傳統。複合式空間結合,比如民宿空間、藝術站等擺放文化文物、介紹當地風情;跨地的社群營造,諸如將當地傳統產品引入他地,讓更多人接觸;以及深耕發展,與當地的人事物交流,文創帶動文化傳統延續,均為台青返鄉發展文創的特徵。

而陸青的知識力與市場敏銳度則帶動當地產業「柳暗花明又一村」,當然也創造就業機會。然而,台灣在地方文史工作與社區營造經驗明顯豐富,吸引陸方相關單位來台取經與合作,像是進駐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景區的「天空的院子」何培 鈞、前進福建嵩口古鎮的打開聯合文創舵手劉國滄等團隊,為兩岸文創開啟合作橋樑。未來台青的文創力,加上陸青對市場敏銳的嗅覺,或能再創兩岸合作的新篇章。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