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假疫苗風暴引發「信任危機」◆文/耿梓墨《交流雜誌107年10月號第161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中國大陸賣座電影「我不是藥神」頑強開出高票房,引發的是對老百姓看不起病的討論,而「假疫苗事件」觸動的是打在孩子身上的針,關乎社會信任的底線問題。
小人物的悲喜,最觸動人心。「我不是藥神」故事設置在2002年的上海,油膩中年的程勇是印度神油的小商販,他窮得沒錢交房租,為能留住孩子的撫養權,也讓重病老爸住院治療,程勇鋌而走險,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人「走私藥物」。
程勇原本只想要賺進大把鈔票,他與印度仿製藥廠談判,成為「格列寧」的獨家代理商。但隨著故事發展,有家庭照顧重擔的程勇擔心因走私身繫囹圄,但他又被白血病友視為「藥神」。
「我不是藥神」戳中痛點
這部片改編自真實故事,原型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陸勇代購抗癌藥的事蹟。陸勇在三十四歲那年確診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吃了兩年抗癌藥「格列衛」,花費人民幣56.4萬元。後來他改用印度藥企Cyno的仿製藥,效果差不多,但價格只要二十分之一。他把這些藥推薦給其他病友,還幫忙代購,結果因案被捕。
陸勇的遭遇得到廣泛同情。有一千多名癌症患者在聯名信上簽名聲援,說陸勇「使更多的患者獲得自救路徑,從而逐步走出人生災難深淵」。一年後,檢方決定不起訴陸勇,陸勇在看守所總共待了135天。
為什麼「我不是藥神」能把那麼多人看哭?
其實,電影戳中了生活在中國大陸的痛點:「咱老百姓不敢病,病不起。」電影裡有一個藥販子對徐崢說了句話:「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電影中一位老人奉勸警察不要追查藥販子,句句扎入人心,也是片中的催淚彈。「4 萬元(人民幣)一瓶的正規藥,我吃了三年,房子被吃沒了、家人被吃垮了,我只想活命⋯⋯誰家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電影以嚴肅態度關注具有深度的社會話題,包括警察的法律困境、藥販子的道德困境、窮人如何續命的困境等。
「我不是藥神」依託於現實世界赤裸裸的冷酷,雖然是以喜劇包裝,但核心卻是「哀民生之多難」的悲涼,人們為這個故事流淚,實際上也是為各自承受的命運流淚,在「活不起、病不起、死不起」的現實社會裡,「誰家還沒個病人呢?」是難以承受之重。
作為一部現實批判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是一個奇蹟,不只在於獲得億萬票房,更因這部電影能夠公開上映並引發熱議。中共總理李克強還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措施。
假疫苗風暴的四大原因 該片首映後十天,中國大陸國家藥監局根據舉報線索,發現長春長生生技公司狂犬病疫苗造假,又爆兒童預防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的25萬支疫苗,因檢驗不合格遭罰人民幣344萬元,然而疫苗已經在山東、河北、和重慶三省使用,引起全中國大陸家長強烈不滿。
事發後,長春長生被責令停止狂犬疫苗的生產,藥監局也表示此次飛行檢查所有涉事批次產品尚未出廠和上市銷售。李克強兩度批示要求「必須給全國人民一個交代」後,遠在非洲訪問的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痛批「性質惡劣,令人怵目驚心」,要求「一查到底,嚴肅問責」。
隨著習近平要求追查到底,吉林省紀委監委宣布,要求首先對反映長春長生問題和信訪舉報線索進行梳理。二,查清省市食藥監部門失職瀆職問題;三,成立責任追究工作組,對長春長生從過去國企改制到如今經營的腐敗問題追責。
當中國大陸民眾因假疫苗風暴陷入無底深淵,對原本脆弱的醫療體系信任再次降到冰點。究其實,這次爆發假疫苗風暴主要有四大原因:
首先是監管體系有漏洞。一方面是「重審批、輕監管」的管理模式,對整個營運的監管不到位;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具有藥品檢查資質的不足五百人,但藥品生產企業有五千多家,全方面監管極為困難。
第二,問責力度不夠。長生科技生產疫苗上半年營收人民幣2 億元,利潤1.4 億元,但這次罰款334 萬元,僅是全年利潤的百分之一點二,中共官方對長生科技的處罰明顯過輕。事件另一個主角武漢生物僅受到行政處分,外界懷疑可能與其央企背景有關,連中國大陸國家藥監局都公告指「處罰偏輕」。
第三,中共宣傳部嚴控輿論。在微信朋友圈洗版的自媒體文章「疫苗之王」,梳理這群企業王者以低價入手,完全控股,拿下多個牌照,從中賺取暴利,因此掌握半壁江山。但中共宣傳部門嚴加管控輿論,致使民間缺乏獨立深入的調查報導。中國大陸政府在網路上屏蔽假疫苗事件的相關新聞,使事件趨於白熱化。
第四,疑似官商勾結問題。假疫苗銷售過程中的官商勾結和貪污受賄,如果盤根錯節的利益問題得不到處理,恐怕疫苗造假事件只會重蹈覆轍。
分析師們認為,目前中國大陸正尋求更大的全球市場份額,並試圖削減醫療支出,但這次疫苗造假將阻礙中國大陸製藥業發展,而跨國製藥公司將從這次事件中獲利。中國大陸人民憤怒了。疫苗本來是用來救命的,如今變為間接害人甚至殺人的工具。受害者是無辜幼童,關乎孩子,反覆發作,於心何忍?再一次,中產階級為風險社會而內心不安,讓原本脆弱的社會信任再次降到冰點。
台灣醫院爆「詢問潮」
假疫苗風暴引發的信任危機,已如同李克強所言「突破人的道德底線」。一位家有不足一歲女兒的重慶家長,他的寶貝女兒打到長生科技的假疫苗,他氣急敗壞地說:「我不關心哪家公司不合格,我只關心誰家的疫苗合格?」
有幾位廣東深圳的小學校長今年8 月初來台參加「兩岸科普論壇」之際,8 月9 日特別抽空拜會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因為香港澳門的疫苗不足,焦躁不安的校長們透露需要台灣方面的協助,一方面想檢驗過去打的疫苗有沒有效,另一方面籌劃組團來台灣施打疫苗。
其中一位校長感慨說,2008年北京奧運前,疫苗都是日本無償援助給中國大陸。但從2009 年之後,日本認為中國大陸已有能力自理,遂停止無償疫苗援助,中國大陸開始強制兒童免疫接種計畫,其財政部撥款給全國兒童打疫苗,然後事故不斷,每年都有傳出疫苗致死案例。
台灣醫院出現中國大陸家長的「詢問潮」,據長庚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疫苗小組人員表示,確實有「很多中國大陸家長關心」,就有接到包括廣東佛山的家長來電詢問。
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危機
「我不是藥神」上映後,影片中罹患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的王傳君(呂受益飾演)手裡的橘子成了一個小焦點,他走到哪裡,都給別人發橘子。王傳君說,一個白血病病人認為,抗癌藥片吃得夠多了,補充維生素,還是多吃橘子吧,而且橘子寓意是吉祥,大家更願意去相信一個橘子帶來的美好寓意。
2003 年劣質奶粉引發多名嬰兒變成「大頭娃娃」事件,到2008年曝光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再到最近的「疫苗造假」事件,每次事件曝光都觸及中國大陸民眾的神經,中共官方不僅沒有將問題解決,反而引發一次又一次的社會信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