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善」的共振效應《交流雜誌107年12月號第162期(歷史資料)》

歲末年終,回首過去一年,有什麼是讓你最感恩的事?感謝上蒼賞賜富足安定的生活?感謝他人不求回報的付出?還是感恩自己有能力扮演幫助別人的角色?

不論是哪一種,有感恩的能力,就是善的起頭。本期焦點「『志』力無價」,就是幫助讀者在各種利他行為上,挖掘出善的力量。本期的文章裡,充滿各種志願服務的型態,有退休後將自己奉獻人群的海基會愛心志工、有一身本領樂於解決民眾兩岸法律問題的海基會義務律師、有堅持理念投入偏鄉醫療衛教的醫療志工、有對環境永續充滿負擔的環保人士,也有充滿熱情,一心想改造城市且志工出身的素人政務官。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曾經「被感動」。不論是曾受別人幫助的感動,還是幫助別人獲得回饋的感動,感動就像上癮般,讓人掏心掏肺的不斷付出。

「人」被譽為台灣最美麗的風景,台灣人民的脈脈溫情與人文關懷,使台灣從早期的愛心輸入國,轉變為愛心輸出國。世界重大的災害發生後,總可以在現場看到台灣志工的身影,即便在承平時期,台灣也總有一群人,默默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找尋那雙渴望救援的眼眸。

台灣也樂於將多年來累積的公益服務經驗與中國大陸分享。陸委會舉辦多屆兩岸青年公益服務研習營,邀請台灣與大陸的學生共同參與台灣的志願服務,從陪伴長者、社區營造、生態保育、社會企業等多元實踐上,體認到志工是專業而非隨興;是增進公共利益而非累積個人聲望。狀似對己無一利,但在實踐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卻是真真實實屬於自己。

利他精神並不分年齡。隨著兩岸「00後」年輕人進入大學,這群重度使用網路的新世代逐漸躍上兩岸的舞台。成長於全球化與網路時代的相同背景,兩岸年輕人的價值觀差異並無想像中大。當追求溫飽並非人生優先選項時,價值的追求與信仰的實踐,就變成許多兩岸年輕人具備的共通性,從事公益服務,在兩岸年輕人的圈子裡已開始產生擴散效應。

年輕時努力打拼的年長者,在開展人生第二春時,公益實踐的理念也逐漸與時下年輕人趨同。近年在兩岸都夯的樂齡大學,除學習新知外,亦讓學員有機會貢獻所長,到安養院、孤兒院、醫院等提供愛心服務,實現人生價值與意義。 不分年齡,不論兩岸,因著普世價值,縮小兩岸劇作的鴻溝。台灣兒童劇多元的表演形式,深深吸引大陸兒童的目光,真、善、美的共同語言,總能引起兩岸的共鳴。然而,論求真,真相需要被確實彰顯,論求善,創意需要被善意保護,近期不論是北京當局管制財經新聞報導,還是大陸高端人才疑似竊取美國尖端技術,終將阻礙中國大陸成為一個實踐普世價值的國度。

不過,近期梵中主教任命臨時協議的簽署,或將提供中國大陸一個包容多元價值的契機。教宗雖讓渡部分主教任命權,但換來了教廷勢力合法進入中國大陸。天主教寬容和好的本質,讓教宗伸出友誼之手與中共和解,一旦善的力量形成正向循環,所產生的共振效應,可能讓一個專制國家產生質變。

一個善念出去,善果終究會回到自己身上。當許多人同時產生良善的想法,所引發的強大力道,將會翻轉整個世界。宗教信仰有此力量,志工精神又何嘗不是如此。

奉獻所能,是人生最美的去處。不求己身利益實踐心中的價值,志工的力量,無價。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