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志工無國界─新地球村的建造者◆文/劉 菡《交流雜誌107年12月號第162期(歷史資料)》

「助人為快樂之本」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諺語,對多數人來說,更是具體可徵的親身體驗,小從路邊協助視障人士過馬路,大到定期參與公益服務,都是助人的一環,這種發自內心自願的付出,確實可以讓人由衷生起歡喜心。難怪全世界有這麼多人熱衷「志工」服務,為公益走透透,為助人不辭辛勞。

國際志工始於促進和平

回顧國際志工的發展,從世界第一個成立的國際志工平台「國際公民服務聯盟」的歷史來看,該組織成立於1920年,由瑞士工程師Pierre Cérésole所創立。一次大戰後,德、法兩國的青年開始思考,為什麼近代以來兩國一直不斷爭戰,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可以相互支持?於是Pierre Cérésole於1920年在法國凡爾登(Verdun)策劃了全世界第一個人道援助與和平重建的海外志工計畫,德、法青年透過對話,開始瞭解彼此不同的思考方式及社會核心價值。這次計畫在歐洲引起廣大迴響,全面促成青年投入戰後重建與和平對話的運動。

其後,國際志工風潮逐漸興起,從參與60年代的婦女解放運動、以國家為主導的和平團海外服務、70年代扮演冷戰時期東西方交流的平台,到80年代陸續在巴勒斯坦、阿爾及利亞、巴爾幹半島等衝突地區舉辦志工服務計畫,直到現今仍持續帶動全球更多的區域對話,為區域和平與重建發展,提供另一種可能途徑。1985年,聯合國宣布每年的12月5日為「國際志工日」,並將2011年訂為「國際志工年」,全球志工不僅彰顯志願服務的精神,更是當今社會的重要資產,也是新世代參與社會的主要管道,他們促進社會的發展,也大幅減輕社會的負擔,因此他們與政府之間的角色,不僅相輔相成,更是判斷一個國家文明、和諧與進步的指標之一。

由此可見,國際志工的力量是從促進和平開始,經過近百年的發展,這項使命仍然是國際志工服務的重要課題,尤其區域和平、裁軍、人權與反殖民化等問題仍然困擾著當今國際社會的健康發展,國際志工還要繼續扮演關鍵性的力量。不僅如此,隨著每一個時代全球所面臨的共同挑戰,服務議題已拓展到跨文化對話、永續發展、世界文化遺產、衛教及衝突轉型等。透過志工的軟性力量不斷擴大,一種不分種族、宗教、文化、政治的「新地球村」概念似乎正在成型。

以世界文化遺產活化為例,10年來由於國際志工的投入,服務行動已遍及46國,進行超過200個修復活化計畫,帶動全球超過3,000名青年的投入,文化共享、遺產同惜,正是世界一家最基本的理念,志工的力量無私而珍貴。

數位力量帶動國際志工快速發展

推動國際志工力量快速發展的另一個利器,則是當今最潮的數位溝通。從1920年國際志工發軔以來,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溝通串連,也隨著通訊方式的日新月異而逐步加快。從早期的郵件書寫,到80年代的傳真、90年代末期的電子郵件,到如今高普及率的智慧手機,全球溝通速度由已過去至少2至3週的通信往返變成以秒計算,透過數位工具的發展與協助,也帶動了國際志工快速的發展。2006年「國際志工協會」在印度舉辦年會時,更以「你今日志工沒?」凸顯數位時代的來臨與通訊的發達,也成為時下青年志工通訊往來的問候語。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底下「國際志工協調委員會」、「國際公民服務聯盟」、「歐盟志願服務組織聯盟」及「亞洲志願服務發展聯盟」等國際志工平台所發表的報告,全球國際志工活動已遍及87個國家,超過174個國際組織。國際志工服務方案,包含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環境永續發展、社區發展與醫療衛教、兒童教育與多元文化、有機農業的推動、人權保障與和平倡議等等,涵蓋多項全球人類發展挑戰,希望讓更多人瞭解國際社會的重大議題,引領各國青年扮演更積極的世界公民角色。

台灣志工人數破百萬

台灣志工的發展及國際參與,十幾年來也有大幅成長,社會上每個角落都有志工的身影。當聯合國將2011年訂為「國際志工年」,同年台灣也宣示為「台灣國際志工年」,並於2008年由「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率先加入「國際志工協調委員會」,之後陸續與各個國際志願服務組織建立交流平台,成為在台唯一會員及官方指定合作夥伴,也讓台灣國際志工的發展,由過去少數幾個亞洲國家或僅限於邦交國家的援助計畫,拓展到全球。據內政部統計,台灣領證的志工人數在2017年已經超過105萬,幾乎每10位成年人就有一人是志工;若不論領證與否,國內15歲以上民眾曾參與志願服務的比例高達22.8%,逼近500萬大關。

在青年海外志工服務方面,據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統計,2017年有287個服務隊、3,004人到海外30個國家進行志工服務,倘若加上民間推動海外志工的公民社會組織,2017年估計台灣參與海外志工人數超過一萬人。像是年輕朋友最喜愛的「國際工作營」(International WorkCamp),每年3月各國會公告計畫梯次,全球青年開始爭取有限的計畫名額,特別是受歡迎的計畫主題,如:文化節慶、動物保育;或是熱門國家,如:西班牙、德國等,都讓人趨之若鶩,藉以開拓國際視野。

台灣積極響應國際志工活動已建立口碑,以國際淨灘為例,目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已將每年9月的第3個週末訂為「國際淨灘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年年都號召企業共同響應淨灘活動,並與世界各國相關團體及志工通力合作,將撿拾的廢棄物分類紀錄。這些寶貴的資料顯示出海洋廢棄物的種類與數量,相關成果也用在一般民眾和政府官員的環境教育上,並實際影響了政策的制定。

不少志工更攜家帶眷共襄盛舉,志工認為「教育」是重要的一環。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廢棄物,幾乎都認為是「塑膠碎片」。塑膠不易分解只會裂解,許多塑膠製品已經裂解得認不出原形,連人都難以分辨它們是否為人造物,何況是海洋生物?海洋廢棄物對海洋及野生動物的嚴重影響,已連帶使人類食用的魚蝦都含有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危害頗大。淨灘活動讓參與的志工們對海洋廢棄物議題有更深刻的瞭解,他們都希望從自己做起,改變使用塑膠製品的生活習慣,從源頭減量,逐漸擴大影響力,還給海洋哺育生命的乾淨空間。

除了國際參與,台灣內部對志工力量的扶持也不遺餘力,並於2001年1月20日正式施行「志願服務法」(台灣過去稱「志工」為「義工」,「志願服務法」施行後統一將從事自願服務工作的人稱為「志工」),志工團體除了必須經過合法的政府立案程序外,還必須擁有完備的訓練、培訓體制,甚至是必須遵守的倫理守則、志工服務的認證,希望志工在從事服務工作的同時,能夠給予需要的對象正確且適當的服務,服務範圍包括社會福利、醫療保健、教育文化、消防救難、交通安全、體育休閒、檢察矯正、司法保護、環境保護、消費者保護、稅務戶政等。2014年4月,政府又頒布施行「衛生福利志願服務獎勵辦法」,透過一些誘因鼓勵民眾加入志工的行列。例如志工服務年資滿3年,且服務時數達300小時以上的民眾,可以申請「志願服務榮譽卡」,憑卡可免費或優惠進入全國部分文教休閒場所及風景區(使用期限3年)。服務時數達8,000小時以上還可獲政府頒發服務績優金牌獎、時數5,000小時以上銀牌獎、時數3,000小時以上銅牌獎。

志工無國界 以大愛為先

經濟的發展,使人類物質生活大幅改善,也使社會更加活絡,但看似開放的社會,人心卻封閉了;人與人親切聞問的相處模式,在現代化過程中已漸漸銷聲匿跡。因此,志工服務恰恰可重建民眾對於社會的責任感及對他人的關懷,改善現代人對於公共事務的冷漠態度。與此同時,無論是國際還是台灣,志工服務也早已超越過去宗教、慈善的色彩,擴大到社會回饋、環境保護與人道關懷。

青年藉由志工活動的參與及交流,可拓展國際視野、培養人道胸襟;中產階級透過兼職性的志工服務,得到奉獻社會、反思已身的機會;高齡的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則可實現世界衛生組織倡議「活力老化」的價值。志工無國界,他們是促進社會和諧的潤滑劑、是致力區域和平的先鋒,更是維護地球永續發展的尖兵,他們靠實際行動喚起「大愛無私」的普世價值。只要這股力量不斷壯大,人類的未來就沒有悲觀的理由。「你今日志工沒?」不是口號,是你我隨時提醒自己的警語,讓我們一起動起來,為「新地球村」砌一塊磚。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