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盡頭有光與愛─台醫護人員的人道志業◆文/黃旭昇《交流雜誌107年12月號第162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你會做什麼?
台灣有一群不求回報,不求名利的醫護人員,定期揹著行囊到台灣山區與世界各地需要醫療服務的偏鄉角落,克服各種環境與人為的困難提供義診服務。
在機場大廳,一群穿著卡其制服、頭戴黑色棒球帽的志工,穿梭在報到櫃台,將一箱箱的醫療器材與藥品,報關出境。無論是資深老鳥或熱血青年,這群路竹會志工不變的是,他(她)們都選擇從事利他忘我的志業。
從台灣偏鄉出發 足跡遍布全球
台灣路竹會成立至今23年,每年國內外義診18次,至今年10月為止,已在47個國家義診364梯次,7月前往中國大陸青海義診,11月又風塵僕僕前往中國大陸雲南普洱市,為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偏鄉服務。
這群1萬7,000多人次的志工,來自台灣各地甚至國外,他們犧牲假期,甘願付出體力、精神、金錢,足跡踏遍非洲馬達加斯加、南美亞馬遜河雨林、在南亞海嘯與海地地震穿梭救災,在馬紹爾群島診治遠從離島搭船奔波勞頓的病患。
青海義診醫療團帶隊醫師李翔說,會長劉啟群領導下的路竹會動機很單純,除提供緊急時刻醫療援助,平時也對國內外偏鄉人道關懷。
當年從新竹縣尖石鄉開始義診的牙醫師劉啟群表示,路竹會以「健康送上山、醫療無國界」為主旨,透過志工的精神及醫藥界的承傳,架構起人文關懷與實踐的平台,最終目標是透過國際合作,實現人類公平獲得醫療保健服務。
劉啟群回憶說,小時候,台灣曾接受美國援助,現在我們有能力了,是該幫助人家了。路竹會跋山涉水深入部落長期關心原住民健康,至今環島將近50圈,更將足跡延伸到國外。義診至今,路竹會仍完整保留每一名病患的病歷資料,這是所有志工累積的心血。
每個月一次的國內義診都是凌晨3時出發,車隊志工張業宇、黃凱倫等人,為了把握最大的服務能量,利用夜深人靜最睏的時候出發,以便於天亮後即時到達雲霧飄渺的山區部落。
無線電不斷傳來路況通報駕駛,時而詼諧逗趣講笑話以驅走瞌睡蟲,浩蕩車隊押車的「魯班」王生志載滿一車廚房炊具,食材多是菜商、肉販長年捐獻,人力物力的服務動能來自於各行業默默付出。
無私奉獻精神 志工是最重要資產
今年10月剛過50歲生日的車隊志工邱顯榮表示,他最愛這群來自四面八方的仗義英雄,每個月願意跟兄弟姐妹們出門義診。他的心聲,也是多數車隊志工的內心想法,他們平常堅守工作崗位,義診時,自掏腰包駕車運輸醫護人員的交通安全。
車隊翻越阿里山山脈經過茶山部落,下到曾文溪河床,再攀爬到海拔900公尺的嘉義番路草山聚落,上游的達娜伊谷是國寶魚的故鄉。無線電代號為「杉林溪」的林榮慶負責口腔醫療車,一頭銀髮的「董哥」董國俊負責醫療巡迴車。他們說,施比受更有福,一起當助人的快樂志工,可以共同樂活人生。
雲霧在山頭飄過,「戰車」許景棠經歷過無數險惡的路況,夫妻同出任務的他說,志願服務已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他相信志工的無私奉獻、默默付出,能為社會帶來正能量。
義診為交通不便的山區醫療帶來及時雨,但畢竟幫助有限,藥師陳蕙琪說,參加志工,山路疲憊、無法好好洗澡、睡覺,心中只是很單純的想幫助人,那麼,便有來自心靈的豐收。
會長劉啟群受訪表示,「如果你一直扮演著被感動的旁觀者,最後會發現,能感動自己的事將愈來愈少。」志工在國外緊急救援或服務,需面對傳染病威脅、軍警荷槍實彈保護,驚險的奇聞軼事屢見不鮮,卻也體驗教科書學不到的知識。
三度前往青海 殊勝機緣絕境逆轉
今年是路竹會第三次前往青海義診,團長耳鼻喉科醫師李翔說,要在中國大陸提供醫療服務相當不易,除事前的探路、協調,還需各機關審批。這次冥冥中得到很多助力,路竹會堅持必須拿到官方正式邀請函,以確保夥伴的安全,原以為兩岸關係冰凍,境外NGO組織受到嚴格規範,審批過關的機會渺茫。
李翔說,幾乎絕望之餘,去年底認識在北京任職的台商認同路竹會的理念,促成與北京國台辦直接聯繫。他轉述仁波切的說法,國台辦透過地方政府及宗教局,打聽路竹會去年在青海為困難藏民與出家人義診,獲得當地藏族的好評與嘉許,並期盼今年能再度前往。因機緣殊勝,路竹會恐是少數獲許可,能進入中國大陸正式執行醫療業務的台灣NGO組織。
前進高原醫療交流 團隊傾囊相授
青海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對台灣人來說是很陌生的地方,小兒科醫師方銀花表示,359梯次的青海義診,35名團員共服務1,845人次。因仁波切期盼協助白內障手術,從今年6月初便開始規劃,非常感謝伍開宗、林金花、陳偉勵三位眼科醫師,不厭其煩的從零開始,建構所有的準備。
有別於以往的義診模式,今年與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下轄的囊謙縣人民醫院合作,並在耳鼻喉、兒科、牙科、內外科、婦科,及手術房和供應室做臨床醫學交流,以及衛生教育講座。
牙科挑燈看診 孩童獻哈達催人淚
長時間旅途的勞頓讓人身體無法負荷,加上高原反應和暈車,牙醫師徐瑋婕一路上嘔吐多次。但是在陽光福利小學,她與牙醫師黃珊珊、醫院牙科主任李明花3人,一口氣將全校270多名孩童的口腔檢查和塗氟做完,幾乎頭也沒抬沒有休息過,就連喝水的時間都只有短短幾秒,強大的後援義工消毒備材料,充分發揮團隊戰力。
陽光福利小學專門收容青海大地震後的無親孩子。徐瑋婕回憶起曾去鄰近的白蓮幼兒園口腔衛教的經歷。她說,李明花醫師離家1,800公里前往囊謙工作,發現偏鄉難在進修,所以更珍惜交流的機會,讓李醫師能長期幫助當地藏民。透過義診的機會,讓徐瑋婕看見國際醫療和志工的價值。
牙醫師黃珊珊說,義診結束時天色已昏暗,校方找來檯燈照明,暖暖的昏黃燈光映照在老師、孩子、家長們感激的臉龐,心頭跟著暖了起來。在醫院治療時,受免費治療的小學生,獻上白色的哈達和手作花、卡片,當哈達掛上脖子剎那,讓人想要掉淚。
年輕的翁鼎淳醫師剛畢業不久,印象深刻的是高齡80歲的老僧人,拄著拐杖到他面前。僧人長期疼痛、高血壓、關節退化,因醫療資源因素只能靠信仰忍耐苦痛。他說,路竹會可貴的地方,是資深前輩們會憑經驗解決難題,將團隊動能發揮極致。
志工陳秀幸在囊謙的小學觀察到,因資源有限,學校利用天光讓全校學生把握時間朗讀晚自習。她說,義診出團會面臨許多未知的挑戰,夥伴們能不畏艱難保有初衷,需要很大的熱忱才能堅持到底。
堅強的團隊也需要靈光的後勤,在當地網路訊號不強下,護理師陳芝蓓利用最老的方法隨身攜帶筆記本,記錄協調各單位與夥伴需要的訊息,協助臨床病理科專任主治醫師陳重光等人。當牙科結束一天任務時,眼科還在手術房努力著。黃珊珊說,看大家使命必達的執著與毅力,除了感動也與有榮焉。
氧氣濃度不同 原來仙境一半氧氣就夠
在台灣偏鄉長大的義工王長春,去了一趟青海回來,感嘆說,深入青海內地才發現自己渺小,步入偏鄉部落才體會到自己是幸福的。他說,在青海氧氣濃度不比平常,連呼吸都顯得困難,卻也是到了那兒,才知道天地可以如此接近,原來在仙境,一半的氧氣就已足夠。
翁鼎淳說,他曾在海拔3,600公尺高原體驗星空,也曾看著義診後近掛天邊的虹霓,思考此行遇見的志同道合朋友。他說,看看世界各地的需要,會更知道自己的目標。
站穩腳步 送健康至全世界
劉啟群受訪表示,台灣已從早期的愛心輸入國,轉為愛心輸出國。「在落後地方,生跟死的差別只是一劑抗生素。」他認為,台灣擁有給予的能力,是何等幸福的事。
健康是普世價值,不分貴賤的權利。也參加青海義診任務的資深急診醫師鄭宜昌說,路竹會以最單純的初心,結合相同信念的醫護人員與義工們,大家犧牲假期卻甘之如飴,從感謝與微笑的曲線中,尋回心底的富足快樂。
對人道救援工作者而言,所做的也許微不足道,甚至幫不了陷在苦難的人。但被撫慰的心靈、被療癒的傷痛,終究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