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環保志工 許後代一個美好◆文/賴錦宏《交流雜誌107年12月號第162期(歷史資料)》

志工在中國大陸稱為志願者,是不計報酬服務他人者,也是文明社會進步的指標。志工在台灣並非小眾的概念,在醫院、博物館、社區、環保和重大活動上,都能看到志工的身影。志工也不限於職業階層,在台灣,從文化名人到計程車司機都可能當過志工。而環保志工,特別能突顯愛護地球、保護生活環境、為子孫留下更美好的世界的心願,在兩岸都得到民眾的共識。

台灣環保志工 具備專業知識要求

台灣的志工有各自的團體,要經過嚴格培訓,有紀律約束,並且要遵守「志願服務法」,連接受獎勵也要合乎「志願服務獎勵辦法」。環保志工也是,除了垃圾分類、回收等簡單的環保工作,淨灘、保護珊瑚礁、護漁,都要有專業知識及培訓。

以玉山管理處的志工為例,約有600多人的志工隊伍,每個人都要完成培訓課程、參加實習,經評定合格後才能成為志工。這裡的志工分為解說志工和環保志工兩種,解說即向提出申請的遊客解說玉山之美,環保即在玉管處的安排下參與各項日常工作。玉管處將徵求人手的資訊發佈在網站上,志工便會與玉管處聯繫,從四面八方趕來服務。有些志工從服務社會中找到成就感,也有的志工成長為專職解說員、生態攝影師,志工們都不計「報酬」。

大陸環保志工 積極趕超

大陸環保志工發展得較晚,今年11月4日,為團結凝聚成都環保NGO組織及各界環保志工服務力量,適應環保工作不斷變化的實際需求,成都市環保局牽頭成立「成都環保志願服務聯合」會籌備組,聯合發起成立「成都環保志願服務聯合會」,成立後將是中國大陸首家環保志願服務聯合性社會組織。

環保志願者是環保工作中的一支生力軍,如何將他們有效組織起來、發揮積極作用,是兩岸環保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以成都為例,年齡最大的會員已有74歲。這位名叫段益生的環保人士表示,他從事環保工作40年,至今依然熱愛這項工作。「聯合很重要,希望成員單位聯合起來,共同把環保做好。」他說,「志願服務可以貫穿生命的整個過程,可以成為畢生追求的理想,從兒童到中年到老年,只要大家把環保志願服務當成一生的信念,成都將會變得更美更好。」

在此之前,深圳、廈門、上海、青島和天津,都有零星、不定期的淨灘、掃街等環保志工營或是志工隊。

在海南島,有個珊瑚保育專家叫陳宏,去年被選為感動海南人物,今年則被山東衛視「美麗中國」節目,選為愛護地球的代表人物。陳宏說,「有了珊瑚,大海就活了起來。」這是他對海底珊瑚功能最直白的說法。珊瑚,海南當地人叫「海石花」,被科學家譽為「海底熱帶雨林」。珊瑚群落為海洋魚類、貝類、藻類提供了棲息場所,是近岸海域生態穩定的重要基礎。

海南島週邊的珊瑚是大陸海岸線最美的珊瑚礁,尤其是三亞亞龍灣沿岸,是海內外潛水客觀賞的天堂。近年來,受海洋汙染、人類盜採等影響,南海珊瑚資源在減少,海南島近岸的珊瑚礁面積也在大幅度下降。

正因如此,陳宏心裡早有一個夢想:將海南沿海種上百萬株珊瑚苗,重現海底珊瑚花園。「培育難題已經解决了,今後的工作是逐步擴大種植規模。」陳宏召集了專業人員與志工團隊,已經掌握了珊瑚致病因數,攻克了應對珊瑚白化、珊瑚規模化培育和生態修復三大重點難題。

現在,北至海南陵水,南到西沙群島,陳宏和他的團隊和志工們已經種下了超過16萬株珊瑚,這些新培育的珊瑚長勢良好,有些已經成了魚類、貝類、藻類的生存新家園。

海南省過去過度依賴房地產,現在積極向多元經濟轉型,陳宏和他的團隊加緊開展海底珊瑚花園的研究,實現珊瑚培育與生態修復和經濟發展協調發展。陳宏說,2018年起,海洋珊瑚礁生態研究及保育工作,任重道遠。面對三亞及海南省嚴峻的珊瑚礁生態問題,用科技手段,逐步修復美麗的珊瑚礁。

陳宏還表示,希望發揮海南橋頭堡的作用,爭取參與國際珊瑚礁生態修復活動。「我會不忘初心,繼續當海洋的園丁。」他將繼續努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讓「百萬珊瑚」計畫能早日實現,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海洋環保之路,為保護海洋貢獻一份力量。

52歲的老漁民遊亮是三亞市崖州區老港門人,從事捕魚20多年。陳宏來到崖州灣種植珊瑚後,遊亮便加入了陳宏的團隊。「他是個工作狂,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員工也很友好。」1月17日,遊亮和同事邢六弟正準備出海種植珊瑚,「我們一般是6點下班,但如果珊瑚苗沒有種植完,陳宏會和我們一起幹活,直到將珊瑚苗種植完為止。」

陳宏的隊友邢六弟說:「我跟著陳宏幹最久了,他從事珊瑚研究、修復和培育工作30年了,我佩服他。」邢六弟也是崖州區的一名老漁民,自從陳宏在崖州灣設立珊瑚實驗點以來,他就加入了陳宏的團隊。「我們幾乎每天都下海工作,種植珊瑚的工作不是一般人都能幹的。有時候,陳宏和我們一起要工作到中午一兩點鐘完成任務後才吃飯。」他表示,跟著陳宏一起種植、培育珊瑚意義重大,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人有責。

台灣環保理念 大陸開花結果

兩岸環保志工交流,自本世紀初就開始,包括海南、深圳、廈門、成都和上海,都有台灣環保志工的身影,大多是教導民眾如何做好垃圾分類和保持環境整潔。

上海虹華苑每年10月的環保宣導日活動已經有5年之久,來自台灣慈濟的志工們,將環保的理念帶給虹華苑社區居民。活動更有來自虹口、普陀等地區的志願者一起加入活動。虹華苑社區的民眾、在校中小學生等將自己囤積的回收物帶來參加活動,聆聽志工們環保、垃圾分類等宣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環保理念深入居民們的日常生活中。低碳環保,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給地球一個乾淨整潔的環境。虹華苑居委和慈濟環保團隊希望能透過不斷的努力,將環保的理念深深扎入民心。

9月8日下午,海南慈濟7月吉祥月孝親祈福會,全面普及垃圾分類實用生活技巧,環保站引入了台灣在垃圾分類方面的經驗。6點半跟隨幾名志工來到海口得勝沙路,至晚上8點集合。35位志工分揀一噸的垃圾,獅子會海南環保委員會主席邱宏銳和幾位男志工負責從4棟服裝城樓上往下搬運垃圾,然後大家分揀出紙箱、塑膠袋、塑膠飲料瓶和玻璃瓶、廢金屬等,3個小時完成分揀,分別運往廢品回收站銷售。

從2012年到現在,持續5年多時間,黃嬛娃等20多位婆婆媽媽做環保志工格外地堅持與投入,她們始終記得,那一年無心插柳的台灣之旅,學習到環保志工的知識,如今柳成蔭地成就更有意義的人生,每個星期六集合在海口得勝沙路分揀垃圾!

當天,程祝月帶著9歲的女兒符茗心來到得勝沙徒步區,在路邊停好車後,兩人逕直走進兩排店面中間的小道,熟門熟路得像店家、像常客,不過她們是來撿垃圾的。得勝沙的垃圾分類活動一般在週六,程祝月做環保時常會帶上女兒,她認為這對孩子既是教育,自己也多個幫手,剛讀五年級的小女兒已是資深環保志工。她說,自己和女兒終身都會做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志工。

來台陸生,也曾參與當過環保志工。2013年的跨年夜,超過1,500名交大、政大、東吳等校大學生與高中生參與 「跨年零垃圾」活動,不畏天氣寒冷,拿著垃圾袋,扮演「人體行動垃圾桶」。特別的是,近百名陸生也加入行列,他們笑說,做公益不分彼此,撿垃圾只是舉手之勞。交大資工系的陸生廖同學表示,在大陸就聽說台灣的跨年活動很有名,很多在台陸生視參加跨年活動為「盛事」,一邊跨年、一邊撿垃圾,讓人覺得「很熱血」。來自北京的陸生張同學說,他第一次參加跨年,看到台灣大學生這麼關心環保,讓人很感動。

統一管理 發揮綜效

大陸環保志工發展方興未艾,已經成立市級的聯合會,台灣則面臨環保志工多頭馬車缺乏統一管理。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鄭讚源就表示,台灣在管理上各自為政,沒有一個專門的志工部門,可以調配志工資源、培訓志工新人、弘揚志工文化。如果有這樣的部門,必要時可推出各種鼓勵、獎勵措施鼓勵人們投入志工服務,或能緩解志工後繼乏人的困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