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大陸財經新聞 管控升級的背後◆文/曾秋英《交流雜誌107年12月號第162期(歷史資料)》

中國大陸長期以來對媒體嚴加管控,凡是「政治不正確」的時政及領導人報導都被嚴格禁止。不過近月以來,就連就過去相對「自由」的財經領域,也被整肅之風波及。先是官媒集體抨擊日前一度盛行的「消費降級」說,不久後大型入口網站「網易財經」及「鳳凰網」遭到整改,官方殺雞儆猴意味濃厚,一時間財經媒體人人自危,對許多議題若非輕輕放下,就是噤口不言。

中美貿易戰升級 財經報導加強管控開端

事實上,從2012年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以來,便逐步加強資訊管控,並多次有節奏、有層次地對入口網站、新興媒體、網路媒體等進行整肅。

2013年,先是大力整肅以自由敢言著稱的官方背景媒體「南方週末」;2016年,中共黨內的右派媒體「炎黃春秋」遭強力打壓;同年間,中央網信辦開始加強互聯網媒體和自媒體的整頓,北京網信辦更通告包括新浪、網易、搜狐、鳳凰等多家入口網站的新聞資訊存在違規行為,並勒令關閉原創新聞專欄進行整改。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被劃下紅線的都僅止於時政新聞領域,財經新聞未受影響。即便市場之後一度出現大陸經濟可能「硬著陸」的負面討論,但官方並未明顯插手介入,經濟新聞報導層面仍能海納百川。

不過今年以來隨著中美貿易紛爭不斷升級,大陸財經媒體的報導內容從一開始搖旗吶喊、信心滿滿,突然間轉為冷處理。中美貿易如此重要的議題,在主流財經網站上幾乎未見討論,而這時間點正好發生在中美關係急遽降溫的5月。

回顧當時,5月初起,中美兩國共進行兩輪重要的貿易談判,大陸對此相當重視,派出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的核心層級出面進行談判。5月19日,劉鶴赴華盛頓談判結束,公開宣告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後才經過短短10天,美方突然翻臉,表示將對價值500億美元的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此番非但讓大陸下不了台,此後關於中美貿易戰的討論更被顯著消音,即便出現相關評論,也只剩下外交口徑上的一貫角度。

港媒日前推出一篇《全面審查時代》,裡頭訪問了來自紙媒、網路媒體、自媒體的20位新聞工作者。其中一位未具名的官方紙媒經濟版記者便稱,中美貿易談判觸礁後,上頭規定不能用「貿易戰」這個字,需改用「貿易摩擦」代替,且報導內容不能詳細闡述,坦言經濟報導被操控的力度愈來愈強。

「消費降級」說引爭論 官方全力滅火

「紐約時報」月前一篇報導指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放緩的同時,多數城市房價卻持續飆升,加上P2P崩盤的衝擊,不少中產階級已自動降低生活支出,從租房到日常消費品要求更高的CP值,也因此出現「消費降級」之說。

今年以來,泡麵、啤酒、榨菜等低價消費品的銷量出現大幅上揚,「榨菜配著二鍋頭,騎著摩拜遛一遛,購物就『9塊9包郵』……」這句順口溜在大陸網路上意外暴紅,被視為「消費降級」的佐證。

消費降級的背景與宏觀經濟表現放緩息息相關,尤其外部市場因貿易保護主義受到影響、中國大陸國內在去槓桿及地方債飆升間如何取得平衡左右為難,自對經濟成長帶來極大挑戰。

此外,中國大陸今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自達到3月份的年內高點10.1%後,便開始逐月下滑。5月份增速更降至8.5%的15年來新低後,持續在低點震盪。9月份雖略為回升到9.2%,但仍在今年相對低點,顯示消費動能正在下降。

不過大陸官方顯然覺得「消費降級」不是件有面子的事。官媒立刻發文「以正視聽」,強調大眾化商品銷售較佳的情況反映的是「消費升級」的新趨勢。報導還援引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馮鋼的說法,稱榨菜等物美價廉的商品受到青睞,實質是「消費理念提升」的表現。

有趣的是,新華社該篇言之鑿鑿的文章刊出沒多久,馮鋼就在微博上發文澄清,否認就相關問題接受過新華社的採訪,並明確表示「一個字都沒說過」。

經濟報導管控全面升級

在「消費降級或升級」的爭論引發熱潮後,大陸官方也進一步收緊財經新聞的管控力度。

9月11日,大陸大型入口網站網易旗下的經濟頻道—網易財經,突然公告運營中出現「嚴重問題」,需要進行「全面的整改,大力整頓違規行為」,並自該日起停止更新內容。無獨有偶,9月26日,香港鳳凰衛視旗下的「鳳凰網」發布公告,宣布包括財經頻道在內的3個頻道、新聞APP、手機網(WAP網),即日起至10月10日停止更新並整改。

對於兩大財經網站整改的原因,市場眾說紛紜。輿論猜測網易財經早前曾就大陸「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發表負面評論,因此被當局勒令整改。而鳳凰財經則和轉載《龐大的財政支出誰堪重負?》一文有關,文章痛斥大陸官方加稅導致民不聊生,因言論尺度太大被整改。儘管真實原因難以查證,不過分析人士指出,上述兩家媒體之所以遭到整肅,主要是刊出的文章與評論有「妄議中央」之嫌。

這種傳聞並非空穴來風。「紐約時報」在9月底曾報導,大陸官方已向各媒體下達一份強制禁令,提出六項需「嚴格管控」的經濟題材。此六個題材包括:經濟數據不及預期,經濟成長面臨較為明顯的下行壓力;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已成隱患;中美經貿摩擦影響逐漸顯現;國內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通貨緊縮預期升溫;借社會熱點事件渲染民眾生活艱難。足見經濟新聞的紅線區域大幅擴張。

此外,根據香港大學新聞及媒體研究中心的資料,審查機構還刪除了包含「消費降級」、稅收、債務和失業等內容的網路評論,該中心專門監督微博等社交媒體服務的審查情況。

官方對經濟衰退憂慮日深

大陸官方的新政策透露,高層對於經濟衰退的憂慮日漸加深。習近平在10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這不僅是政治局會議中首度坦言經濟成長下滑的壓力,並點出企業經營困難等問題,強調要「及時採取對策」,顯見宏觀經濟層面備受挑戰。

從數據來看,大陸今年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成長率為6.5%,不僅低於市場預測的6.6%,較第一季GDP年增率的6.8%、第二季的6.7%出現放緩,並創下2009年第一季以來的9年半新低,顯見經濟成長放緩的壓力不斷加大。

總經數據可能對一般民眾太遙遠,但股匯表現必定讓市井小民「很有感」。今年大陸A股表現在亞股中敬陪末座,從1月3,500點的高點至10月跌破2,500點,跌幅高逾3成。且光是10月股災的單月跌幅就達到11.8%,又快又重的跌勢讓人膽戰心驚。人民幣兌美元匯價也同樣慘澹,10月份幾度來到6.97元附近,即將「破7」。

面對經濟上的內憂外患,「紐約時報」引述中國人民大學退休政治學教授張鳴認為,目前經濟形勢比較嚴峻,官方加強經濟報導的管控,「他們害怕出現進一步的恐慌」。不過張鳴表示,擴大審查的策略可能讓人們更容易相信經濟的負面傳言。他稱,官方擔心報導可能造成民心混亂,「但事實上,要是媒體不能說這個話題,可能更亂」。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