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美中智財戰與高端人才間諜疑雲◆文/馮震宇《交流雜誌107年12月號第162期(歷史資料)》

隨著美中貿易戰規模日趨擴大,這場原本以美國指控中國侵害智慧財產權為導火線的戰火越燒越旺,已經逐漸變質,從智財戰與貿易戰變成為一場美國為遏制中國挑戰美國霸權的地緣政治大戰,更有學者稱之為新冷戰。

為了打贏這場新冷戰,美國已經從軍事、外交、貿易、金融等各個層面全面出手以遏制中國,例如以國安為由,否決大陸業者併購美國公司、禁止中國5G與電子資訊設備等,而為了防止美國技術流向中國助長「中國製造2025」,已逐步祭出人才封鎖戰,除了傳出要限制中國學生的留學與工作簽證數量及簽證期間外,更傳出FBI對列名於「千人計畫」的高端人才採順藤摸瓜的模式,以間諜罪進行調查、甚至加以起訴。

對中強硬已成美國兩黨共識

雖然有許多人認為川普總統針對中國的種種作為是期中選舉的考量,但從美國輿論與學者專家的看法可以瞭解,美國對中國的策略與態度已經有了基本的改變,甚至可以客觀的說,美國對中國的顧忌與敵視乃是兩黨的共識,對來自中國的間諜威脅憂慮更揮之不去,日後對中國的態度可能只會更強硬,而不會回到過去。

這是因為中國快速崛起,除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外,還推出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等新戰略和美國競爭,又在南海和美國對峙,對美國所掌控的全球地位及秩序構成挑戰,使得美國各界逐漸形成一股「制衡中國」的氛圍。早在歐巴馬總統任期的後期,美國就已經提出「亞太再平衡」的戰略;而在2016年的總統大選中,不論是川普或是希拉蕊其實都釋放出不同程度的中國威脅論。也因此,許多專家的共識就是不論哪一黨執政,美國現階段對中國的態度與政策可能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美國祭出人才封鎖戰

在美國對中國所採取的軍事、貿易、外交以及其他各種的行動中,對於中美雙方最可能造成長遠影響的,大概就是美國對中國所祭出的人才封鎖戰策略了。這是因為若要避免中國彎道超車,在技術上領先美國,除了防止美國技術流向中國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防止中國透過留學生、交換生、合作計畫或是其他學術研究管道獲得美國的技術,才能有效的阻止中國達成「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

而人才在大國競爭中的重要性,可以從中國的「兩彈一星」(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計畫之所以能夠成功得知一二,蓋其關鍵就在於留美學人錢學森等人才回到中國。也因此美國這次除了防堵中國運用駭客、技術移轉、併購等方式取得美國技術之外,還把重點放在人才方面,特別是針對掌握尖端技術的高端人才。

也因此美國在2017年12月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就提出限制簽證以防止「非傳統情報收集者」盜用美國智慧財產權的新政策。今年2月,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Christopher Wray公開表示FBI越來越擔心中國使用「非傳統情報收集者」,例如學生、教授和科學家後,針對中國的態度也日益明朗。美國華爾街日報就在3月報導白宮考慮針對中國留學生簽證設限的新聞。雖然此政策在白宮所舉行的高層會議中,被美國駐華大使Branstad以經濟及影響層面過廣等理由說服川普,但是在10月3日英國金融時報又再度報導,白宮鷹派正以間諜威脅為由,敦促川普停止對中國留學生發放學生簽證。

雖然此事尚未確定,但是美國卻已開始對涉及敏感科技領域的中國學生加以限制,尤其是前往美國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等專業的學生更是重點,因為這些領域都是「中國製造2025」計畫中的重點發展領域。

例如美聯社在今年5月29日引述美國國務院不具名官員表示,川普總統正努力對中國「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進行打擊,其中包括縮短部分中國公民的簽證有效期。而根據各美國大使館和領事館收到的指示,對機器人、航空和高科技製造業等領域的學生,其簽證有效期將從歐巴馬時代的五年縮短為一年,並於今年6月11日起執行;若中國公民在美國商務部特別審查名單內的機構任職,還需要得到美國相關機構的特別許可方能獲准簽證。

「千人計畫」為鎖定目標

美國對其他涉及中國的人才交流計畫也報以懷疑的態度。例如今年8月由川普總統簽署的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中就明確規定,美國國防部不得對設有孔子學院的美國大學中文項目提供資助;美國國會緊接著在9月13日提出「阻止高等教育間諜及竊盜法案」,其目的在於防止外國情報機構利用學術交流項目竊取美國技術、吸收間諜及散播政治宣傳。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傳出美國針對中國政府引進海外人才的「千人計畫」與其他合作項目痛下殺手。所謂的「千人計畫」,是中國引進海外高端人才的國家級戰略。這個從 2008年開始實施的計畫是由中組部、統戰部、教育部、科技部發起並制定,其目的在於從國外引進在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任教、在國際知名企業任職的專家、或是擁有智慧財產權或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外專家回中國定居或短期工作,並給予比國外更優渥的薪酬與待遇。根據統計,該計畫從執行以來,已經成功吸引超過6,000名各領域專家,分12批回中國發展。

由於這些高端人才對中國的崛起有重大的貢獻,因此美國也採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反制。首先,對竊取美國高科技智慧財產權,並成功轉移到中國的華裔學者採取拒發簽證,不許再度進入美國的策略,縱使是受邀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也都不准。根據媒體報導,北大生命科學院前院長饒毅今年7月受邀出席「第42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就被拒簽。

其次,則是對涉嫌竊取美國高科技技術或智慧財產權,並準備轉移到中國的華裔學者以各種罪名加以逮捕並起訴。根據媒體報導,目前入選「千人計畫」並遭逮捕的包括通用電氣首席主任工程師鄭小清、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海洋學家王春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張以恆教授,以及密西根州立大學自動化機器人專家席寧等。而在今年9月又傳出全球最大癌症研究與治療中心德州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有9名華裔科研人員相繼被革職或處分,其中包括參與「千人計畫」和「長江學者計畫」的學者。這些不斷出現的訊息也導致美國華人自嘲表示,「千人計畫」快要變成(在美國)的「入獄計畫」了。

為此,德州科技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還在官網上貼出一封由負責學術研究的副校長Joseph A. Heppert署名的公開信,明確指出「美國國會正考慮跨黨派立法行動,對於在美國大學與中、俄、伊朗『人才計畫』有聯繫的教職員採取制裁行動,尤其是中國的『千人計畫』」,因為國務院和FBI相信,「千人計畫」與中國解放軍密切相連。

應留意波及台灣企業與人才

由於美中貿易戰已經從量變成為質變,除了原本的侵害智慧財產權與強迫技術移轉等指控外,又加入了大國競爭、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等元素,使得問題更形複雜。也因此美國在原本的貿易、軍事、外交等戰線之外,已經逐步開展對中國的人才封鎖戰,以有效的防止美國技術與美國智慧財產權流向中國,進而防止中國在技術上彎道超車趕超美國,而受影響的不僅僅包括「千人計畫」,還擴大到其他的人才交流計畫,甚至可能影響中國赴美的留學生。

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在這場涉及間諜活動的「非傳統情報收集者」之人才封鎖戰中,也凸顯了美國對營業秘密的重視。但是這種發展並不只是會打到中國企業,也可能波及台灣企業與人才,例如不少台灣旅美學者也獲邀參與「千人計畫」,近日甚至傳出聯電與喜康兩家知名台灣企業也因為被控侵害美國業者的營業秘密而被起訴,因此國人對於美中這場人才封鎖戰與智財戰也要特別小心,以免被捲入其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