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灣兒童劇走進大陸 人文關懷沒有距離◆文/繆宗翰《交流雜誌107年12月號第162期(歷史資料)》

週末傍晚,「如果兒童劇團」的演出再過一個小時就要開鑼。張羅完後台事務的趙自強,帶著爽朗笑聲,打著招呼,隨意盤坐在長椅上,開始了這次訪問。

劇團同事叫他「趙哥」、廣播聽眾叫他「強哥」,但提到趙自強,更多人會想到的是「水果奶奶」,和他創立的「如果兒童劇團」。這個台灣幾乎無人能出其右的「孩子王」,如今也成功擄獲中國大陸孩子的目光。

前進中國大陸 讓更多孩子看見台灣作品

回想初次前往中國大陸演出舞台劇的過程,趙自強說「我一直很想把『如果』的戲,帶到更多地方讓更多小朋友看到,中國大陸當然也不例外」。

他表示,2010年,中國大陸劇場界正經歷篳路藍縷的轉型期,將公立劇團轉換為半民營或全民營,並籌辦第一屆國際藝術節。在此機緣下,「如果」登上中國大陸舞台,演出2001年的作品-大型偶劇《隱形貓熊在哪裡》。

之後「如果」接連在北京演出大型歌舞劇《狗狗 Lucky 歷險記》、 經典童話變奏《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兒童推理劇《豬探長秘密檔案之統統不許動》等,更受邀參加上海世界博覽會演出。

兩岸劇作無隔閡 原因是「普世價值」

趙自強說,兩岸語言相同,兒童劇的情感相同,例如對父母的關心,父母對兒女的犧牲、對朋友的忠義、對自己夢想的堅持努力等,「都是普世價值、最基本為人的東西」,所以到中國大陸演出並不會有什麼隔閡。

相比兩岸兒童看劇的狀況,趙自強認為,台灣小朋友過去看劇看得多,因此台灣兒童劇表現方式較多元。8年前北京的兒童劇形式沒有那麼多,很多劇是老劇復排。

他表示,當時台灣的原劇對北京小朋友來說,節奏、表現較不同,「不一樣當然就新奇,所以我們佔了這樣的方便」。經過8年時間,北京小朋友與媒體接觸也越來越多,「看得多當然會比較挑,但對戲的感染力也越來越強,反應跟台北的小朋友越來越像」。

中國大陸觀眾基數大 成舞台劇新市場

但趙自強也提到,近年來台灣內需市場消費力減弱,劇場界確實受到影響。

「家長的消費改變了,去露營全家人1,200元就能解決,還能玩一天;看戲1,500、1,800元才能看得成,而且只能看幾個小時。」他認為,隨著觀眾消費型態改變、父母對於戶外活動的喜好、對於家庭生活及親子生活的重視,看戲的觀眾也就越來越少。

趙自強說,雖然中國大陸看兒童劇的父母跟消費者還是有限,但因母數多、基數大,市場相對較大,而且經濟條件好了,「富而好禮」,自然會回饋家人。「但就比例而言,說不定(觀眾)比例比台灣還少」。

台灣優勢 源自社會多元開放

談起台灣劇作在中國大陸的優勢,趙自強認為,中國大陸近年表演形式比較自由、自然,規則較少,台灣舞台劇也越來越受到中國大陸觀眾歡迎。「台灣劇場創作優勢就是多元、多方位的嘗試、勇氣甚至是魯莽,這些是對岸比較少的。」

他說,台灣曾經過先人、前輩,不論在政治、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努力,才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環境。

「大家以前很窮、土地很小、資源很少,不斷的努力,工作2、30個小時,開始『我的未來不是夢』,接著開始說『向前行』。」就是有一份喜愛,存一個理念,「不只是榮譽感、不只是責任心,而是一種狂熱、使命感」,當時的精神才奠定各行各業的奮鬥氣氛。

經過這幾年在中國大陸的觀察,趙自強說同樣的氛圍也在中國大陸發酵,「可以看得出一個社會,由下而上的活力已經形成了」。

念新聞的水果奶奶 創作是為大眾發聲

觀賞「如果」的作品不難發現,趙自強對劇中人物的心境刻畫細膩,常令在場的大人、小孩熱淚盈眶。而這一切,源自於趙自強大學時所受的新聞教育,讓他對人性,特別敏感。

喜好文科的趙自強,大一卻在長輩期望下,讀了一年的文化機械系。當時,他已踏進蘭陵劇坊,漸漸覺得每個人應該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不應按照別人的劇本走,決定降轉新聞系,最後甚至考上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

這段經歷讓他更能細細刻畫戲劇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讓作品能跨越領域,走進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觀眾心中。

「新聞人對『人』本身是有關懷的,一個新聞人接受的基本訓練,就是讓你關心採訪的人。所有的事都是連結到每個人;每個現象也都會影響到每個人。當你能觀察到這些,進一步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然就想要為這些事發聲。」

談著戲劇創作,趙自強的語氣與眼神中,依然充滿著「為大眾書寫」的熱情。他也認為,這些訓練培養自己創作的熱忱。「你自然想要為社會大眾發聲,你手上的筆、手上的紙,不只是你一個人擁有,而是要寫出別人的苦,寫出別人的需要」。

沒有水果奶奶 作品依舊能流傳

「告訴你一個大秘密,水果冰淇淋喜歡你…」熟悉的片頭音樂在劇場響起,隨之而來的是一陣稚嫩的「伴唱」。20年如一日的水果奶奶出現在銀幕上,繼續吸引著下一代孩子的目光。

相似的場景今年8月也在北京上演。不同的是,在中國大陸的演出沒有「水果奶奶」,但孩子們的笑聲依舊不變。為什麼水果奶奶進不了中國大陸?趙自強笑著說「沒辦法,中國大陸的電視台就是不會播呀,這也沒辦法」。

1998年7月公視開播後,趙自強便以「水果奶奶」的身分主持「水果冰淇淋」,今年正好20年。這個白白胖胖、和藹可親的「老奶奶」,陪伴台灣近兩代孩子成長。

趙自強說,「文化的東西,20年只是一瞬間而已」,之所以成立劇團,是希望「延續這份力量」,不只是話題、短暫的節目,曇花一現。真的要成為一個世代的經典,20年只是剛領到入場券罷了。

「不是演的久,演的多,演的老,就是演的好呀」他認為,好的作品還是取決於傳遞的故事、價值,如何應用當代、當時的美學、視覺、聽覺藝術呈現,能經得起時代的考驗,「這才是真正能流傳下來的經典」,「至於水果奶奶別人還記不記得已經不重要了」。

對於自己的作品,趙自強一直有個期許,就是對兒童的關懷,「這不需要是水果奶奶,或是某某什麼人,才能傳達的」。

投入兒童劇二十年 感恩在心頭

在訪談的最後,趙自強回顧起自己投入兒童劇領域20年來的點滴,表示「已經非常感恩了」。

他提到,有太多從事藝術、文化領域努力的人,無法在當時、當代得到應有的評價,「這是我們這行的宿命」。在這種遊戲規則下,能有個劇團,三、四十個團員一起固定每天打拚,還能得到很多觀眾支持,「這已經比梵谷好一萬倍了(笑)」,「我已經非常感恩了」。

對於自己的成績,趙自強依舊歸因於台灣自由、多元、包容的創作環境。但他提到,隨著網路時代來臨,藝術創作的客觀環境已面臨很大的客觀衝擊,觀眾漸漸不願走進實體劇場,「如果還有人為破壞,那就很可惜了」。

因此,他希望台灣能繼續保有這一方創作樂土,政府只要給予適當的鼓勵,讓更多人走進劇場,台灣的價值便能繼續綿延蓬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