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圓一個夢兩岸老年大學掀熱潮◆文/賴廷恆《交流雜誌107年12月號第162期(歷史資料)》

在兩岸均深受歡迎、供不應求的高齡教育,已然掀起銀髮族競相圓夢,投入終身學習的熱潮。不僅台灣的「樂齡大學」讓資深公民趨之若鶩,中國大陸的「老年大學」更是一位難求,甚至各地紛紛出現凌晨排隊的報名盛況。

兩岸均面臨人口高齡化問題

全球人口現已突破75億,60歲以上高齡人口約占12.8%,據聯合國統計,舉世高齡人口正以每年3%成長率增加;相形之下,兩岸的人口高齡化問題更顯嚴峻、不容忽視。截至2017年底,中國大陸高齡人口已逼近2.4億,占其總人口比重達17.3%。

台灣亦不遑多讓,2018年3月,65歲以上高齡人口約占14.05%,人口數則達331萬2,024人,宣告台灣已正式步入高齡社會,並推估2026年將再邁向超高齡社會。

值此之際,兩岸針對高齡人口推出的終身學習機制,既是提供其健康、自主、快樂學習的機會,也為豐富銀髮族的精神生活,讓其心靈有所寄託;避免因家人兒孫無暇陪伴、處於「精神空巢」,進而形成家庭負擔,乃至衍生出相關的社會問題。

樂齡已成台灣高齡教育代名詞

無論台灣的樂齡大學,或是中國大陸的老年大學,均期盼銀髮族得以「老有所學」、「老有所教」,最終達到「老有所為」;尤有甚者,中國大陸現正評估,嘗試將針對高齡人口的老年大學,改為職業培訓課程,讓日益擴增的銀髮族重返工作崗位,補充、紓解對岸不斷流失減少的勞動力。

在台灣,教育部為鼓勵高齡者保有學習動機,持續增進身心健康,自2008年起推動高齡教育,結合各級學校、機關、民間團體,攜手建置各鄉鎮市區的「樂齡學習中心」;並結合大學校院開設「樂齡大學」,以55歲以上國民為主要招生對象,全面開創現代化、多元化的終身學習管道。

經過數年來的致力推廣,「樂齡」已成為台灣高齡教育系統的通稱,也是推動高齡教育相關政策的標誌。「樂齡」,意為「快樂學習、樂而忘齡」,體現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生態度。「樂齡」的讀音亦為英文字「Learning」的諧音,鼓勵國內銀髮族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精神。

樂齡大學引領銀髮族圓夢

教育部實施「樂齡大學」以來,不僅開啟銀髮族進入大學校園的契機,也讓高齡者得以一圓上大學的夢想。樂齡大學的發展亦由一開始的逐年成長,如今則數量趨於穩定,從2010學年度核定的56所一路攀升至2016學年度的107所大學,2017與2018學年度則分別為106、107所;高齡者得以擁有更多的機會及管道,共享豐富的教學資源,以2016學年度為例,約造福全台3,750位銀髮族。

自開辦以來,台灣各地的大學校院相當支持樂齡大學計畫,並鼓勵學員在學習中貢獻所學,成立自主性服務團體,到安養院、孤兒院、醫院等提供愛心服務;將學習知識予以轉化,用於服務他人,從而影響他人之餘,也讓本身的銀髮生活更具意義。

各樂齡大學比照大學上下學期制度,每週提供6至8小時的學習課程。歷來包括高雄師範大學的詩詞吟唱及文藝課程、台北醫學大學的醫療養生及醫護知識課程、高雄餐旅大學的蔬果奇幻世界─創意果雕課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則讓學生與老人互動體能保健,以及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水族培育、獨木舟體驗及小艇遊河生態導覽課程等,均運用校方本身的專長特色,進而經營出各自的「品牌」口碑。

樂齡學習中心於全台拓點

另一方面,教育部在台灣各地設置的樂齡學習中心,也由2008年的104所增為2018年的368所,共成立1,112個樂齡學習社團及2,847個村里樂齡學習拓點;10年來學習人數更由59萬人次,大幅上揚為212萬餘人次。

每年端午節,雲林縣土庫鎮樂齡學習中心均召集樂齡志工,將包好的粽子送到育幼院,樂齡阿公阿嬤並帶著花鼓與院童同樂;在現場,樂齡長者宛若院童的阿公阿嬤,育幼院眾院童則化身為樂齡長者共同疼惜的孫子,祖孫其樂融融,畫面溫馨感人。

平日傍晚6時,嘉義縣樂齡學習示範中心在水上鄉23個村里的拓點之一,水頭村的福德宮廣場前,則可見到近百位年過55歲的社區民眾,伴隨樂曲的旋律、老師的口號,整齊劃一地舉手抬足。

學員之一的蔡大姐表示,以前曾跳過土風舞,膝蓋退化後即無法再跳,自覺身體狀況逐漸變差。雖有意至嘉義縣樂齡示範中心的本部上課,卻無代步的交通工具,幸而嘉義縣樂齡示範中心來到水頭村開班拓點,讓她得以就近學習;學員間越學感情越好,一旦有人缺課,眾學員下課後,也會相偕前往其家裡表達關心。

中國大陸老年大學一位難求

近日,安徽合肥的一位老年人,淩晨4時即至老年大學排隊報名的新聞,引發中國大陸各界的密切關注;反映出對岸銀髮族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與日俱增。

依據中國大陸老齡辦(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底中國大陸老年人口已達2.4億人次,意味著全球老年人口25%都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土地之上。根據推估,2035年中國大陸60歲以上的老人將突破4億,逼近總人口的三成。人口高齡化現象的嚴重性、問題的迫切性不言可喻。

《泰晤士報》網站日前的報導指出,中國大陸有7萬所招收老年人的大學,吸引約八百萬退休人員註冊課程;中國大陸國務院之前發布的數據則顯示,全國有超過七百萬銀髮族參與老年大學等機構,上千萬老年人透過社區教育、遠端教育等投入終身學習的行列。

身為中國大陸為數達千萬的老學員之一,65歲的劉國賢就讀江蘇省江陰市老年大學。家住江陰雲亭街道的她,平日與家人打過招呼後,就約上三五「同窗」,相偕來到離家約10分鐘路程,民辦公營的江陰市老年大學。報名智慧手機、體育、舞蹈等課程後,劉國賢不僅自認有所改變,可與社會接軌,「更交到了不少姐妹,拓展了朋友圈」。

老年大學擴展銀髮族朋友圈

近兩年,四川綿陽市老年大學出現「一位難求」的現象,引發媒體、網路熱議紛紛。據校方統計,今年學員八千餘人,超過三分之二為「老學員」,許多銀髮族不得其門而入。以老年大學開學當天、詩詞楹聯班的頭一堂課為例,97歲的馬老先生、60歲的女兒馬莉為前後座同學;5年前就連馬老太太也是同窗之一,夫婦倆攜手同上老年大學,前後長達25年的光陰。

1980年,中國大陸針對退休幹部設立老人學校,之後才逐步對一般民眾開放,為50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繪畫、書法、舞蹈及象棋等課程。回顧起老年大學的初衷,實為協助中國大陸2.41億退休人員中的一部分銀髮族,消磨其退休時光。也難怪不乏長達二、三十年的「老學員」,讓各地的老年大學一位難求。

另一方面,專家學者也分析,中國大陸現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不斷增加,但配套措施之一的老年大學學位,則至今仍未能跟上腳步。隨著「終身學習」的潮流來襲,「一位難求」折射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唯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學位」,才能讓這群銀髮族的「又一春」圓滿實現。

中國大陸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雖強調中國大陸的老年教育,已初步形成多部門推動、多形式辦學的發展格局。但在專家學者眼中,描述整體現況的關鍵詞仍不脫「起步晚、類型少、公營多於民營」;尤其教育資源投入不足,優質師資缺乏,導致中國大陸老年教育欠缺市場機制的相關規範,迄今尚無法達到供需均衡。

老年大學研議轉型職業培訓

中國大陸目前女性退休年齡為55歲、男性則為60歲,據聞現正研議2045年前,將退休年齡延至65歲的可能性;同時一併考慮,著手將老年大學課程改為職業培訓課,讓老年人得以重返工作崗位,補上持續擴大的勞動力缺口。

台灣的「樂齡大學」,著重於開啟高齡長者不同的人生視野,讓台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年輕時沒機會上大學、為此抱憾的阿公阿嬤,也可走進大學殿堂就讀、學習新知及拓展人際關係;整體而言,強調樂在學習、圓夢無憾,行有餘力,進而回饋家庭,貢獻社會。

若中國大陸的老年大學未來轉型為職業培訓課程,致力讓銀髮族重新「上崗」,亦可視為兩岸高齡教育「老有所學」、「老有所教」的主要目標外,另一種「老有所為」的實踐方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