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讓高齡社會回春《交流雜誌108年4月號第164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想像一下,一個五分之一人口都是老人的社會,會是什麼景象?學校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養老院或老人公寓;工廠勞動力不足,必須更仰賴自動化生產;年輕人負擔也相對加重,2、3位青壯年扶養1位老人成常態;便利商店店員、餐廳服務人員、銷售櫃台人員,越來越多銀髮族面孔;消費型態也大為改變,醫療保健用品成大宗,母嬰與教育市場萎縮,整體社會的衝擊就是各類型社會經濟活動的縮減。這不是科幻片,而是台灣在2025年可能發生的情景。

當新一代人口增加速度遠不及老一代凋零速度,所有的「發展」思維,都將面臨嚴峻的考驗。這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而是兩岸乃至於全世界都將面對的課題。本期《交流》雜誌針對這個趨勢,企劃「熟齡時代來臨」專題,期望讀者從不可逆的社會老化趨勢中,預作準備。

首先是思維的準備。誠如本期王國羽教授所言,不應視老人為社會問題,而是社會資產。在醫藥科技的進步下,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以「65歲」為退休線,距離失能或失智狀態,大約還有10年的「人生第二春」可以運用。這10年黃金期,不僅可以進行工作與生命經驗的傳承,同時也可擔任幼兒及更年長者的照顧人力,不僅對高齡社會有所貢獻,更重要的是,藉由生活重心的重拾與社會活動的參與,可以延緩老化的速度。

再來是行動的準備。本期案例中,包括混齡照顧、青銀共居等,台灣已有部分地區在進行這樣的社會實驗,而政府喊出2019「地方創生」元年,也是為了因應高齡少子趨勢,透過「人、地、產」三大要素的整合,將年輕人引流回鄉。即將在2025年進入高齡社會的中國大陸,近年也意識到高齡化議題非僅止於社會保險層面,生育政策、養老服務、環境支持、社會參與等應對體系同樣重要。

人口高齡化趨勢雖然無可避免帶來社會活力萎縮,卻也為兩岸帶來新的商機。資產雄厚的退休族群產生包括醫療保健、健康養生等需求,以及居家護理、醫療照護等商機,相關科技如5G、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等,將是極佳的照護工具。

科技所能創造的不僅是銀髮商機而已,同時也提供求姻緣的男女們另一個選擇。透過大數據配對,單身男女可以精準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對象,然而是否能夠順利步入結婚禮堂,最終還是要靠人與人的真實交往。而在高齡少子趨勢與城市化帶來的人際疏離下,不論是銀髮族、頂客族還是單身男女,毛小孩無疑是療癒身心的最佳陪伴者。

「網紅」的興起,也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原先只是打開知名度、擴大影響力的「自媒體」,演變到現在,已成為自有一套變現機制的「產業」,而所謂的「網路紅人」,也從個體轉變成公司化營運。然而,這種突破傳統媒體壟斷話語權的傳播模式,在專制政權眼中,卻具有極大的威脅性。對中國大陸的網紅而言,如何確保生存,已是比擴大生意還要優先的要務。

隨著今年3月中國大陸兩會的召開,北京當局如何回應美國的要求、習近平如何回應黨內派系的質疑,成為外界關切的焦點。國際社會對中國大陸經濟間諜的警覺甚至防堵,已使陸企的國際擴張越來越艱難。如何贏得國際社會的信任,成為中國大陸人口紅利消失外的另一個重要挑戰。

雖然兩岸同樣面對高齡化的衝擊,但民主自由的體制,讓台灣高舉「個人」的價值,一如陸生汪家欣所說,「對個體的尊重與關懷,是台灣最令人眷戀的地方。」在一個變老的社會中,如何充分利用有限人生發揮個人價值,是社會活力乃至於國家競爭力之所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這點卻毫無疑問是台灣能永續發展的確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