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循環經濟」全球經濟新顯學台灣嶄露頭角◆文/蔡敏姿《交流雜誌108年6月號第165期(歷史資料)》

環保意識抬頭,「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成為全球經濟趨勢。2018年世界盃足球賽,球員身上的球衣就是使用台灣回收寶特瓶製成的環保紗球衣;台灣垃圾分類回收,成果斐然,被美國最大博物館報導;「小智研發」(Miniwiz)開發環保建材,也在海外頻頻獲獎。台灣逐漸以新樣貌登上國際舞台。

每年全球電子垃圾 可堆起九座大金字塔

何為「循環經濟」?指透過設計具備可恢復性及再生性的產業系統,以循環再生取代生命周期結束的概念,同時,最大幅度地減少廢棄物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簡單來說,就是把垃圾變成新材料,再變成消費者願意購買的產品,即使丟棄後也能回到自然循環供應的系統裡。

舉例來說,現代人智慧手機形影不離,但你可能不知道,一支平均160公克重的手機,藏著一整條跨國產業鏈:來自美國矽谷的設計師與工程師、台灣代工企業在中國大陸設廠的百萬勞工,組裝出手機。巧奪天工的背後則使用了大量資源,其中包括許多地球上含量極少的金屬,例如來自剛果的鈷、印尼的錫和銅,以及秘魯的黃金。電子產品汰舊換新速度快,長年下來累積的電子垃圾無法被地球分解,並大量增加中,間接影響全球暖化,衝擊人口生存。 若在循環經濟模式裡,一旦手機裝置與其零組件能被拆解、再利用為目標進行設計,手機的汰舊換新便不會形成浪費,因製造的資源都將再被完全利用,過程中也是無毒,重返自然生態。除此之外,以租借代替購買也是另一種可行度頗高的方式。 聯合國報告指出,2018年全世界的電子垃圾總共有4,850萬噸,相當於人類迄今為止製造的全部商用飛機的重量總合。每年全球扔掉的電子垃圾足夠堆起9座大金字塔。麥肯錫顧問評估,在歐洲採用循環經濟模式,每年可省下高達 6,300 億美元的材料成本,並在2030年前創造一年1.8兆歐元的經濟利益,顯見循環經濟發展潛力無窮。

2018世足賽球員戰袍MIT 用寶特瓶做的

台灣推動垃圾回收多年,受到國際關注,全美最大博物館機構史密森尼(Smithsonian)官網今年初刊文指出,台灣約55%的家用與商用垃圾得以回收,工業廢棄物比重達77%,不僅媲美德國及南韓,也遠高於這兩項回收率分別為26%與44%的美國。2015年,台灣的廢棄物回收公司超過1,600家,年營收達到20億美元。

文章還將台灣的垃圾車文化形容為「社區儀式」,民眾拎著垃圾等候播放古典音樂的垃圾車抵達,並按照不同類別將垃圾丟進垃圾車。台灣成功的垃圾回收系統,讓台灣人的垃圾製造量從15年前的每天製造1.2公斤,大幅減少到現在的850公克。

塑膠汙染充斥全球,台灣已有本土技術取代傳統塑膠,透過利用農業廢棄物以澱粉製成產品,可完全自然降解。此外,廢棄寶特瓶也能成為世足球衣,台灣一家紡織原料大廠遠東新的回收紗產能,排名全球第二。公司開發出以海洋廢棄寶特瓶再製而成的「海洋回收紗」,用在西班牙皇家馬德里、德國拜仁慕尼黑身上所穿的球衣。該技術已回收1,000公噸以上的海洋垃圾,製造出100萬雙海洋回收鞋。很難想像,世足賽運動員身上穿的,竟是用寶特瓶回收而來的。

環保建築師將垃圾變黃金 狂掃海外大獎

猜猜看,哪一個產業對地球的汙染最嚴重?答案是房產業。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指出,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原物料被拿來蓋房子,建築物的建造與使用消耗全球36%的能源,產生全球近四成的碳足跡。為了製作鋼筋、水泥等建材,不只製造過程消耗大量能源,開採礦石也對環境造成巨大衝擊。

其實,在循環經濟產業界有一位戰將,台灣環保建築師黃謙智,致力把垃圾變黃金,2018年登上英國「經濟學人」特輯,探討全球廢棄物議題。黃謙智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學士、哈佛大學建築碩士,2005年返台創辦「小智研發」,開發環保建材與低碳消費產品,曾在2012年獲頒紐約年度傑出創業家,並在2015年的世界經濟論壇獲頒「科技創新先鋒獎」。

大眾可能對黃謙智這名字感到陌生,但你可能曾踏上他的建築。黃謙智在2010年替台北花博園區設計的「遠東環生方舟館」,為全球第一棟採用寶特瓶搭建的綠建築,利用152萬個回收寶特瓶,再製而成48萬個寶特磚。2017年,另一作品「TRASHPRESSO」為全球第一台移動式回收站,在1小時內可回收50公斤寶特瓶,兼具移動方便、自動化,以太陽能板自主發電的工業級垃圾回收站,入圍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的比斯利年度設計獎(Beazley Designs of the Year)。

黃謙智接受天下雜誌採訪時表示,公司和Nike合作把回收球鞋變成紐約、米蘭、北京的店面建材。還有之前在巴西奧運蓋好的一座大型浮島,是用巴西垃圾變成一個超大浮筒做的。這東西的好處是什麼?降低毒性、耗能,以及佔用空間。最重要的是,一切都是在地取材、在地製造。「小智研發」做建築的案子,因為建築才有基本的量,可以啟動整個回收過程。公司做了許多創新,甚至嘗試讓垃圾飛起來。

「5+2」產業創新政策 循環經濟入列

循環經濟是政府的重要政策,列入「5+2」產業創新政策,透過資源再利用,有效緩解廢棄物與汙染問題。行政院於2018年12月通過「循環經濟推動方案」,將循環經濟理念及永續創新的思維融入各項經濟活動,藉由協助關鍵產業,如金屬、石化等材料產業,研發創新材料技術及推動再生資源高值化。

為什麼台灣要推動循環經濟?台灣糖業公司董事長、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在他所寫的《循環經濟》一書中指出,台灣90%以上的能源、肥料、飼料,以及60%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過去半世紀來,持續依賴進口大量能源,原物料,再加工生產外銷,製造過程的廢棄物隨意棄置,任由環境被污染破壞,這樣刺激成長的工業化經濟模式,在資源供需與價格大幅波動之際,難以持續創造就業,並兼顧環境生態。

從「避害」的角度來看,黃育徵表示,以台灣地小人稠、高人口密度,亞洲數一數二的人均碳排量,再加上廢棄物無預警亂竄等社會現象,循環經濟的設計可直接把污染和廢棄物轉換為有價值的資源,間接復甦土地的生命力,從根本減少對原物料的倚賴,提升原物料的經濟效益,讓台灣在經濟發展和資源掌握上,都能更加獨立自主。

從「趨利」的角度來看,他分析,循環經濟可讓台灣擺脫半世紀以來代工的宿命。台灣夾在「缺乏低價的在地資源」和「缺乏經濟規模的消費市場」兩個困境中,既無法掌控前面的原料端,也缺乏後端消費市場的支撐,因此半世紀來一直是個「結構性」的弱者。若把循環經濟的精神帶入企業體,可讓台灣業者扮演新時代的領導角色。沒有一個國家,比台灣更迫切需要採行循環再生的經濟發展思維。

循環經濟過招 必備四種法寶

循環經濟在具體實踐上,需結合四種作法,地球公民基金會指出,首先,產品必須重新設計。除了使用回收材料製作外,還要堅固耐用、不易損壞、容易維修。並在產品壽命結束後,容易拆解和分類回收;第二,使用再生能源製造產品,不排放任何形式的汙染。若產生副產品,也要回收到產業循環中;第三,建立資源反向循環的系統。產品必須容易維修與升級,廠商也可用翻新再製方式延長產品壽命。若真的無法維修,則可拆解後重新送進產業鏈繼續利用;第四,建立「以服務代替擁有」的新商業模式。例如U-bike,只要付租金使用就好,不需要擁有腳踏車。在此模式下,為了減少維修成本、讓產品壽命越長越好,廠商也有誘因設計出更耐用且容易維修、回收的產品。

檢視循環經濟案例,可以先觀察有沒有做到上述四點,且是否有達成「零汙染」、「零廢棄」、「零事故」三大指標。循環經濟非紙上談兵,許多國家、企業都已成功落實,並成為國際觀摩指標。循環經濟時代來臨,台灣也準備好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