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2019年印度大選的觀察及分析◆文/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印度中心副主任)《交流雜誌108年6月號第165期(歷史資料)》

印度在今年5月23日剛結束的第十七屆人民院(Lok Sabha)議員選舉中,選出542位人民院議員(另有一席延後選舉),任期5年。開票結果,執政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在現任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帶領下,表現出乎預期,取得303席次,將由莫迪繼續連任總理。印度也正式進入「莫迪2.0」時期。

選情觀察

這次大選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2014年上台之後的第一次大選,形同對其執政成績的總檢驗。以選前的民調來看,莫迪總理領導的印度人民黨雖有一些優勢,但席次可能減少。在上屆大選中,印度人民黨獲得282個席次,是1984年大選後,首次有政黨在大選中單獨過半。但印度人民黨在去年底的地方選舉中,失去中央省(Madhya Pradesh)、拉吉斯坦(Rajasthan)省及恰蒂斯加爾(Chattisgarh)省的執政權,被認為是嚴重警訊。但大選結果出乎選前預估,在莫迪總理個人魅力影響下,成功帶動印度人民黨整體選情,因而再創佳績。

對印度人民黨而言,主要的挑戰來自於在野的國大黨(Congress Party)。該黨在印度獨立以來執政時間累計長達半世紀,但在上屆大選中遭遇最大挫折,只獲得44席及不到20%的選票。國大黨的現任領導人為拉胡爾 "甘地(Rahul Gandhi),他是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家族的曾孫;他的祖母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父親拉吉夫 "甘地(Rajiv Gandhi)都曾任印度總理,是印度最著名的政治世家。國大黨此次的席次微幅增加至52席,表現欲振乏力。拉胡爾在選後便宣布辭去黨主席,但受到慰留。一般認為,國大黨若無大刀闊斧的改革,短期內難以重返中央執政。

另一個表現不如預期的是地方型政黨。這些地方型政黨的影響力雖然僅限於少數省分,但一旦大選出現無政黨單獨過半的情況,這些地方型政黨便可能成為關鍵的「造王者」(King-maker), 決定由哪個陣營獲得執政權。以北方省(Uttar Pradesh)為例,人口超過 2.2 億人,是印度人口最多的省份,共選出80位人民院議員,佔總席次的15%。以該省為根據地、但以往常常對立的社會主義黨(Samajwadi Party, SP)與大眾社會黨(Bahujan Samaj Party, BSP)便在此次大選中攜手合作,希望有所斬獲。但結果表現平平,只獲得15個席次,無法影響大選結果。地方型政黨是否就此勢微,值得觀察。

選戰中的經濟議題

經濟發展是莫迪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執政以來大刀闊斧推動「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智慧城市(Smart City)等計畫,成功吸引外資,讓印度總體經濟維持不錯的表現。

但莫迪政府的經濟成績單中也有一些部分的表現並不理想。舉例而言,莫迪政府在2016年11月8日突然實施廢鈔令,以打擊貪污及黑錢為由,停止使用原先通行的1,000元及500元盧比面額紙鈔,便對經濟造成傷害。該政策由於缺乏完善配套措施,造成流通現金驟減,嚴重影響正常的經濟交易。此外,印度在2017年7 月實施新制的商品服務稅(Goods Service Tax, GST),藉以簡化及統一中央與地方稅制,便利經商及降低企業成本。就長期而言,此項改革有其必要性。但新稅制執行迄今仍然有許多問題,對處於適應陣痛期的中小企業反而形成負擔。

以目前的經濟結構來看,印度約有一半人口以農業為生。因此,農業發展不僅攸關經濟成長,也跟選票有關。印度人民黨在2004年大選時便有過深刻的體驗。當時執政的印度人民黨自認為經濟發展不錯,提出「印度閃耀」(India Shining)口號,大膽提前舉行大選。但基層農民並未感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反而在大選中對印度人民黨投下反對票,使其意外失去連任機會。為了拉攏農業選民,朝野陣營在此次大選中都提出許多承諾。執政的印度人民黨便宣布,將提供農民5年期的10萬盧比(約4萬4,000元台幣)無息農業貸款,並投入25兆盧比(約新台幣11兆元)發展農村,讓農民的收入在2020年翻倍。這些補貼措施可能是印度政府未來的沉重財政負擔。

另一個引起熱烈討論的經濟議題則是就業問題。在上次大選中,印度人民黨承諾執政後每年將新增1千萬個工作機會。但根據印度國家採樣調查辦公室(National Sample Survey Office)在今年1月遭披露的調查報告指出,印度在2017-2018年間的失業率高達6.1%,是1972-1973年以來最差的表現,城市的失業率更高達7.8%。雖然印度人民黨指稱該項報告只是草稿,但其實已經反映失業率攀高的問題。莫迪政府連任後需要有確實的解決方案。

強人角色的雙面刃

尋求連任的印度總理莫迪素來以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及強人形象著稱,卻也造成國內的兩極評價。支持者認為他是近年來最有魄力的印度領導人,有助帶動印度發展。在當前印度政壇上,莫迪基本上已具備萬夫「莫敵」的氣勢。反對者則認為莫迪政府執政以來,社會對於「異見」的容忍度降低。知名的印度影星阿米爾 "汗(Aamir Khan)2015年11月時,便曾對印度內部增長的不容忍(Intolerance)表達關切。印度政府並未以此為鑑,反而終止由阿米爾 "汗擔任該國觀光大使。

牛肉問題的惡化也反映出印度社會容忍度降低的傾向。印度教徒傳統上將牛隻視為聖獸,因而大多反對屠宰及食用牛肉。印度部分地方省分已有禁止屠宰牛隻的規定,但並無明文規定禁止食用牛肉。莫迪政府上台以來,則傳出多起因為吃牛肉而遭毆打的案件。批評者認為,莫迪及所屬的印度人民黨向來強調印度教徒利益,對於穆斯林等少數族群缺乏包容性,故坐視此類事件發展而無積極作為。根據人權觀察組織的紀錄,自2015年5月至2018年12月間,已有44人因為牛肉相關問題遭暴民私刑致死。今年4月13日,也就是第一階段大選投票後隔兩天,便再度傳出基督徒因為從死牛身上剝取皮革而遭圍毆致死。

莫迪總理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形象,有助凝聚印度教支持者,但也可能加深少數族群的疑懼。時代(Time)雜誌便以莫迪總理為封面,質疑他是「分裂總司令」(Divider in Chief),顯示外界對社會對立的擔憂。此次選舉中,有多位印度人民黨候選人發表偏激族群言論卻能順利當選,恐是極端印度教民族主義興起的警訊。

對國際情勢的可能影響

莫迪政府的民族主義性格,也反映在其對外作為上,傾向採取較為強硬的對應立場。2017年夏天,印度便與中國大陸在中、印、不丹交界的洞朗地區發生對峙,雙方也各自動員軍隊及爭取國際支持,歷經73天才和平落幕。

印度大選前另一個受到國際矚目的事件則是印度於2月26日派出軍機進入巴基斯坦控制地區,空襲匿藏該地的恐怖組織。此舉是為了報復稍早印度武警在喀什米爾地區遭到恐怖攻擊,導致四十多人死亡。雖然這並非印度軍方第一次越過實際控制線進入巴基斯坦控制地區採取行動,卻是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首次動用軍機越境攻擊,具有高度的意義。

印度人民黨順利連任後,在對外關係上預料將會維持民族主義傾向,對中國大陸及巴基斯坦形成一定壓力。日本安倍首相因與莫迪總理有不錯的私交,則樂見其繼續執政。隨著國力成長及崛起,印度已是美國印太政策及我國新南向政策中的重要夥伴國,其外交走向勢將持續牽動區域情勢發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