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科技部扮推手助台科技新創公司進軍國際◆文/陳建瑋(特約記者)《交流雜誌108年6月號第165期(歷史資料)》

台灣在 2018 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指數,獲得全球第 13 名,驚艷全球。這項指標包含「市場」、「人力資本」、「環境便利性」及「創新生態體系」等四大要素,其中在「創新能力」類別中,台灣甚至排名高達全球第 4,堪稱是創新大國。

台灣獲得國際肯定,靠的是創業家源源不絕的投注熱情,同時也少不了國家政策的協助。近年來,政府部門包含科技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及各地創新育成組織通力合作,全方位打造適宜創新、創業、創造力的「三創生態系」。

今年春天,科技部舉辦的「台灣10家最酷科技新創」頒獎典禮,點評過去兩年台灣發展最熱,也最具代表性的新創公司,他們可以說是台灣新世代創新革命領航員。有趣的是這群創業家不僅有 30 歲出頭的年輕世代,還有國寶級研究員退而不休的奮鬥情懷。

人工智慧落地 從生技醫療出發

過去兩年最重要的科技大事,便是人工智慧的全面發展,許多人開始談論未來 AI 會進化到什麼程度?那些工作將被取代?然而如同所有創新科技,當話題熱潮過去,泡沫蒸發後,誰能真正站穩腳步?至少從台灣的經驗看來,正如許多專家預期,人工智慧將會首先在醫學領域大步向前。因為現代醫療體系收集的大量數據,正是人工智慧火箭一飛沖天的核心燃料。 開發全台第一個「腦部手術導航機器人」的鈦隼科技,在 2018 年底完成首次機器輔助的腦室引流手術,進而打響名號。鈦隼科技創辦人陳階曉解釋,腦部手術時間越長,風險越高,過去只能靠醫生憑經驗來確認手術位置,現在透過機器合成視覺影像分析,達成超精準定位,「就像在患者腦部開啟了一個 Google Map 一樣,它可以協助醫生定位路線,並推薦最簡短,最小傷害的路徑」。

這套 Brain Navi 系統更厲害的是,在醫生與系統決定了手術路線後,機器便能在醫師監看下自主移動,在首次人體手術中,Brain Navi 成功的自行將引流管送入腦室內正確位置,省下了傳統手術一半的時間。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期待台灣開發出第一套自動手術刀,降低醫生負擔,並提高手術精準度。

共同獲獎的醫療科技團隊還包括台日共同創辦的「新旭科技」,成功找出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的 tau 蛋白,並與國際團隊合作開發對抗這可怕疾病的新藥;剛拿下 NVIDIA GPU 技術大獎的「雲象科技」,則是運用人工智慧與影像辨識系統,打造一個全數位化的病理平台,能夠讓平台上所有醫療團隊快速比較各種病理組織切片的影像,幫助醫生分析癌症放射治療成效,並預測術後發展。目前已經有台美兩地大型醫院如台大醫院、長庚醫院合作,讓他們有源源不絕的數據,同時在去年拿下最新一輪千萬美元募資後,將在今年成為台灣最大的醫療影像公司,並持續進軍國際。 從 AI 出發 在 AI 結果

除了醫療領域運用外,AI 相關科技發展,也讓台灣持續成為全球焦點。「耐能智慧」首創從演算法到晶片一手包辦的軟硬整合產線,提供體積小、成本低、效率快的 AI 解決方案,成功獲得與阿里巴巴合作,是台灣 AI 產業的明日之星。

人工智慧是巨頭公司的頂尖軍備競賽,在這個巨人碰撞中,耐能看見的機會是「用最低廉的成本,建構快速有彈性的生態體系」,讓他們的晶片與軟體架構可以與不同系統合作。在技術上,他們的 NPU(Neural Process Unit, 神經網絡處理器)有機會取代現有 GPU(圖形處理器)的運算;在策略上,瞄準人工智慧的突出領域,像是智慧家居、智慧保全和智慧型手機的運用,針對這些設備提供適用的演算法,來提升效率,對於國際大廠而言,無疑是最佳助力。「我們像是 AI 時代的萬金油,各種廠商的疑難雜症都能解」,耐能智慧董事長劉峻誠說,效法蘋果的整合生態系精神,切入垂直領域來創造最大利基,是耐能這兩年的首要目標。尤其是拿下阿里巴巴創業基金與國際創投的千萬美元募款後,讓他們更能無後顧之憂的向前衝。

地天泰 小往大來

與新創公司常見的命名風格不同,在本次入圍名單中,地天泰農業生技獨樹一格,取《易經》中的掛辭為名,寓意「小往大來,萬事亨通」,除了名字取個好彩頭,其實也和他們的獨門科技頗有相關。

地天泰農業生技的創新發明來自於最微小的「酵素」,創辦人楊秋忠表示,過去要花三個月的時間才能處理好的有機廢棄物,地天泰只要花三個小時就能將它變成有機肥料。這獨門技術也讓他們穩穩的吃下台灣超過 50 億的廢棄物處理市場,並挑戰全球市場兆元商機。 中研院退休的楊秋忠,長年致力於微生物研究,早已是農業領域大師,著作《土壤與肥料》更是研究者必讀聖經。

高齡 70 的創業者並不多見,楊秋忠坦言,自己埋首研究多年,有機會能夠替腳下的土壤跟他熱愛的農民盡力,才是創業的動力所在。他發現,這幾年環保意識抬頭,政府大力推動有機農業讓有機肥料的需求提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開始推動垃圾分類,這些有機廢棄物的後續處理值得關心。供需雙方的契機都產生,為地天泰農業生技架好舞台。

「傳統堆肥法需要三至四個月,才能將廢棄物轉化成肥料,過程中的惡臭、污水又容易造成更多問題,而且耗損大,未必能產出足用的肥料」。楊秋忠指出,透過他研發出的特殊酵素,只要3個小時就能快速見效,省下時間、土地、人力成本與額外污染,達到零污染的目標。

地天泰的技術不僅能消化廢棄物,更提供完整的有機肥料客製方案與施肥服務,讓他們成為本土創投的寵兒,不僅透過科技部價創計畫獲得首輪3億新台幣投資,更持續與國際創投單位接洽中,準備進軍全球。

另一個從小見大的新創公司綠銅科技,則是由矽谷返台的華裔青年共同創辦,他們發明的智慧電表,可以擷取各種電力耗用的獨特訊號,透過 AI 輔助,就能夠分辨出不同裝置的用電狀況,換句話說,一間購物中心只要裝上這一個智慧電表,便能獲得整棟購物中心的各種電器詳細用電報告,甚至還能提供未來 24 小時的用電預測,讓管理層能夠提前調整用電策略。合作中的企業,甚至因此省下一年 4 萬美金以上的電費,讓許多國際大廠紛紛上門詢問合作。

新創開枝 全民當沃土

科技部與新創代表共同評選出的「10 家最酷科技新創」,今年是第二年,過去的資優學長姐如 Gogoro、Apier 等,都已經成長茁壯,甚至撼動產業界的老牌企業,成功為產業注入新血的同時,更積極面向全球,為台灣品牌開拓更多視野,在全球持續發光。創業維艱,在這存活率不到 5% 的角力場中,除了仰賴創業者本身的決心與能力外,也需要上至政府下至全民一同支持,才能讓這些最酷的科技新創持續在台灣生根發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