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兩岸深夜書房打造城市精神地標◆文/耿梓墨《交流雜誌108年6月號第165期(歷史資料)》

想要了解一個城市的文化氣質,就去看看她的書店。晚上10點,北京市三里屯的時尚店家已經打烊,但24小時營業的三里屯三聯韜奮書店,門口寫著「當城市進入午夜,書店就是燈火」,成了夜貓族的「深夜書房」聖地。

三里屯酒吧街是京城夜色的鮮明符號,鄰近大量駐京使館,許多外國人晚上前來找樂子,路邊也不少皮條客在招攬。其中,三里屯西街更被稱為「髒街」,但在禁止穿牆打洞、清除低端人口政策下,這裡多了一間作家楊絳形容「不官不商,有書香」的三聯韜奮書店。

北京書房 走進書山行旅

明亮的落地窗,柔和的燈光,富有設計感的空中走廊書櫃,飄香的咖啡茶飲休息區,在三里屯這個黃金地段,這家書店的空間設計極為奢侈,裡面像寬敞的圖書館,而不是空間充分利用的書店。高高的書架上,圖書從地面直通屋頂。錯落的書架間,一個八字形的二層走廊穿梭其間,書架上沒有放滿書籍,樓梯下方則是閱讀區及咖啡休息區。

據書店負責人說,空間設計的靈感源自北宋畫家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將人們在店內的閱讀體驗比喻為在浩瀚知識文化中的「書山行旅」。

這家仿效台灣誠品書店的經營模式,標榜「書店+」模式與「24小時營業」,還開設閱讀區和咖啡區,就是不怕讀者來書店只讀不買。台港澳書籍置於2樓,但書量為數不多。

走進三里屯這家書店,有Bob Dylan這位音樂詩人的「販詩機」,也有台灣作家蔡康永的限量簽名本販售,別具巧思。大陸的書籍出版不如台灣那麼多元文化與百家爭鳴,但這間「深夜書房」,或者可以說「深夜圖書館」,已經成為北京新的精神地標。

當北京網路電商風起雲湧,在網路購書成主流通路的當下,24小時實體書店反成了異類。但這類實體書店在政策支持下,卻在北京一家接一家開,而在中國大陸各大城市也同樣遍地開花。

上海到深圳 24小時書店遍地開花

在上海,有24小時不打烊的「大眾書局」,2012年開始營運,擁有海派的裝修風格,用了許多具有上海特色「石庫門」的居民住宅元素,書店還特設「選書師」服務讀者。大眾書局還在來往顧客較多的文學、社科兩個專區內,專門安置兩幅垂簾,使得置身其中的讀者能夠不受打擾,專心閱讀。

南京的「不紙書店」是當地首家週末24小時書店。由義大利邁丘設計,打造集健康、人文、時尚、綠色四大主題為一體的文化聚集地。書店定位為「新型文化閱讀空間」,700平方米的空間藏書約3萬冊,從眾多暢銷榜中選擇國學、文學、生活、藝術、戶外運動等15個類別。週日到週四白天營業,週五、週六24小時營業。

武漢的「卓爾書店」是在當地第一個「跨界文化體驗中心」,集閱讀、休閒、展覽、研討、沙龍於一體,總面積一萬平方米,其中四分之一是圖書銷售區,對書的挑選,卓爾書店近乎苛刻。圖書經營中,教輔類最掙錢,但卓爾一本都不賣;網路小說素來暢銷,卓爾只留了不到5%的席位;卓爾的空間大手筆留給嚴肅文學、社科歷史類圖書。

杭州的「悅覽樹書屋」從2014年24小時營業,這家致力營造「愛書人四目相對便能辨識出的親切感」。「悅覽樹」意為「讀書是一件喜悅的事」。讀者在海藍色外觀的書屋,可以享受到輕柔的音樂、豐富的書籍和可口的食物;還提供免費Wi-Fi,每一張桌子下面都有充電插座,不必擔心手機沒電。

鄭州的「書是生活」,書店內部是一個長方形空間,中間的書桌供人閱讀書籍,臨窗可以看到街道景緻。這家鄭州知名的人文書店,留在這裡,會覺得生活節奏瞬間慢了下來。書店不大,品味不俗,主營人文社科類圖書,有舊書交換、代包手繪書皮、留言牆、給山區孩子寫信、代寄信件等小小服務,另提供現做咖啡、茶點。書店週五、週六有24小時營業,週六晚定期電影沙龍。

青島的「明閱島」書店,日月「明」,代表黑夜和白晝,即為24小時,「閱」則為讀,「島」意味著青島。夜色燈火闌珊,城市已相道晚安,香港中路書城2樓西側的一個角落依然閃著亮光,伴著書香和城市的靜謐,「書蟲」們在這裡開啟了他們的深夜閱讀時光。「明閱島」集圖書、咖啡、讀者沙龍、VIP休閒閱讀於一體,有很多原版英文書,以及專業性很強的國外藝術書籍。

廣州一家叫「1200」的書店,因為獨特的氣質成了網紅。150平方米的書店仿若溫馨的書友之家。店主說,他的希望是打造一家充滿溫暖的書店,為這個城市點燃一盞深夜的燈。它全天24小時營業,沒有Wi-Fi,不賣武俠和勵志書,為背包客提供免費住宿。

深圳中心書城2樓的「24小時書吧」,每個深夜,隨處可見安靜讀書的人,書吧靜悄悄,只聽見沙沙的翻書聲。從2006年開業至今,發現那裡選書相當有特色,可說是深圳最好的一家書店,雖然它也許不算真正的「獨立書店」,卻很自在。暫時失去住所的深圳人,可以來到這裡讀書,在深夜那盞燈會一直亮著,給人溫暖。

敦南誠品書店 台灣精神地標

然而,開創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營運模式,其實是台灣的精神地標:誠品敦南店。從1999年起,為全球24小時書店的始祖,還在2015年被美國媒體CNN選為全球最酷書店。

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於台北仁愛敦南圓環旁開幕。當時的圓環已是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一間小書店得以在此起步,源於一個美麗的機緣。一位名人要出租位於此地的豪宅,找上了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

那時的吳清友以代理歐美廚具起家,熱愛閱讀藝術書籍,因此認識經營美術書店的廖美立。他找來廖美立,租下豪宅、將地下室改成藝術書店「誠品」,一樓則賣進口名牌,開啟了誠品作為複合式書店的雛形。

誠品開幕前一年,台灣解嚴,社會氛圍驟變;開幕後一年,股市上萬點、台灣錢淹腳目,民眾對消費產生全新需求。誠品不論是書種或空間呈現,都為讀者帶來新的想像。開幕不到一年,誠品就將書店擴張到2樓,還增加了畫廊。

1994年,誠品面臨了第一次都更,原址確定拆除。吳清友看上不遠處的敦南金融大樓,但持有者新光集團想把大樓改成百貨公司。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出面相挺,他告訴新光:「台北不缺一間百貨公司,但不能沒有誠品書店。」扭轉了這棟大樓的命運。

1995年,誠品敦南店遷徙到現址,舉辦一場盛大的「今日不打烊」搬遷派對,讀者到凌晨4點還不肯散去。這給經營團隊新的靈感:何不來辦一間不打烊書店?1999年,誠品敦南店成為亞洲第一間24小時營業書店。

24小時書店不只是誠品的特色,更是台北城市文化成熟的象徵。誠品經營團隊回憶當年決策,「只有在台北,這樣自由開放又安全的城市,才可能出現24小時書店。」不夠安全的城市,人們夜間不敢在外頭晃盪;閱讀文化不夠成熟的城市,夜貓子不會選擇進書店。

可惜的是,位於仁愛圓環旁的敦南誠品,過了30歲生日後將於2020年租約到期,未來恐要另覓新址。誠品董事長吳旻潔曾表示,「誠品敦南店還是最重要的母店,希望永遠存在,但誠品也會有替代方案,爭取讓24小時書店持續下去。」

「誠品信義店、南西店和松菸店都有開24小時書店的條件。」吳旻潔說,「南西店每週五至六開到晚間12點,信義店則是每天開到晚間12點,松菸店因交通較為不便,所以目前書店還未營運到12點,但松菸店因鄰近誠品行旅,加上未來巨蛋完工,可能延長營運時間到12點。」

書店對城市而言,絕不僅是一種業態,而是一個溫度計,反映出這個城市的冷熱;也是一個試金石,試出了城市的文明和精神高度。這裡沒有關門,也沒有開門,是閱讀者24小時的棲息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