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升學主義扭曲親情台劇《你的孩子》震撼大陸◆文/寧鳴生

轟動一時的北大學子弒母案嫌疑人吳謝宇,4月21日在重慶江北機場乘機時被抓獲,這個潛逃3年多的嫌犯終於落網,人們震驚、不解、恐懼之餘,又談起去年7月在台灣公共電視熱播的魔幻寫實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北大生弒母 〈媽媽遙控器〉再現?

吳謝宇的母親謝天琴是中學教師,把獨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吳謝宇也以保送、狀元、學霸、獎學金等回報;談到他,鄰人和親友用得最多的形容詞是「完美」。但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學霸,2015年卻透過一連串縝密作案計畫,殺了母親,半年沒被發現,還做了兩件母親若在世絕對不會允許的事:跟親友借錢;逃亡期間愛上一位妓女,更拿出十幾萬元人民幣想向其提親。

不少大陸網友聯想到《你》劇裡〈媽媽的遙控器〉那一集。這個令人不寒而慄的故事裡,離婚的母親把兒子視為唯一寄託,偶然間她得到一個控制器,只要兒子所作所為不符合母親意思,他的那一天就會重新開始;兒子試圖反抗卻無果,甚至死亡都不可得,終於他一路讀上名校、找到高薪工作,但也變成行屍走肉。

有大陸網友問,吳謝宇是想通過以這種方式擺脫母親對自己從小到大的控制,證明自己人格獨立?還是有什麼別的訴求?沒人知道答案。但就像一位專家說的:「我們培養孩子的過程當中,習慣把孩子當成知識的容器,往裡面填東西,而恰恰忽略了他是一個人。」

基因嬰兒 宛如〈必須過動〉

去年11月,中國大陸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引發全球震驚,也有大陸網友聯想到《你》劇裡的〈必須過動〉。這部劇描述一個未來世界,生育不再需要男性,嬰兒都是由政府將胚胎直接植入母體,長大後每個孩子都必須接受層層考核,高分孩子全家住豪宅,低分孩子全家住貧民窟,成績不到20分的甚至要直接銷毀,讓母親再次植入胚胎。

有大陸網友說,這部影片讓人看了毛骨悚然,但仔細一想,生活裡類似情景太多了:「爸爸小時候的願望就是上北大清華呢,可惜沒能實現,現在全靠你了」、「媽媽要把你培養成一個淑女,要知道,媽媽小時候可沒這麼多漂亮衣服」……說是為了孩子,其實是把孩子當附屬品,有的父母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最棒,或是失敗了只在孩子身上找原因。

親子關係 因升學主義而扭曲

《你》劇改編自台灣作家吳曉樂同名作品裡的5個故事,分別是〈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每個故事2集,全劇共10集。書名典故則來自詩人紀伯倫1923年作品《孩子》(On Children)。

「大陸在瘋《延禧攻略》時,台灣家長在追這齣劇!」在幾乎沒什麼宣傳的情況下,去年不少大陸觀眾透過豆瓣、愛奇藝、優酷網等影音平台觀看《你的孩子》,並引發熱烈討論;有大陸網友稱這部電視劇的拍攝水準和思想深度,完全吊打大陸一眾所謂「大製作、大投資」的國產偶像劇。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陸一些重大社會案件發生時,《你》劇還被一再拿出來引述,這在大陸幾乎是沒有過的情況。原因只在於,它的5個短篇各自描寫親子關係在升學主義之下畸形扭曲,而台灣教改之後升學壓力已經大大減少,大陸的考試主義則遠勝台灣,難怪大陸民眾心有戚戚。有論者直指《你》劇中父母的過度付出、過度保護和過度控制,都是「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

像〈茉莉的最後一天〉這一集裡,做母親的老是把「我也是留美碩士,要不是因為你們,我現在也是大學教授」掛嘴邊,讓人想到很多中國大陸家庭都面臨同樣情況:孩子出生之後,母親辭職帶小孩;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母親情緒一爆發,就會把自己失去的東西,例如人際圈或是工作,拿出來施壓在孩子身上。家庭成了施壓處,而不是避風港。

看〈貓的孩子〉 陸網友哭成狗

〈貓的孩子〉和〈媽媽的遙控器〉類似,兩位媽媽都把自己的人生悲劇和孩子的命運綑綁在一起,把培養孩子成材當作自己人生的唯一追求。有大陸網友就說,許多大陸家長不也如此?為了讓小孩考好高考(註:大陸的大學聯考),全家賣鍋砸鐵把小孩送到保證上名校的「高考工廠」,自己也跟著在旁邊租了一間「高考房」伺候孩子吃飯穿衣,全家的人生意義都繫在孩子身上……

當〈貓的孩子〉裡主角「殺貓以讓功課進步」的行為被發現之後,去警察局的路上,他忍不住質問母親:「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我不要妳為了我受委屈;我想要的,從來都只是妳溫暖的擁抱。」不少大陸網友說,看到這一段「哭成狗」。

衡中現象 不惜代價當〈孔雀〉

至於〈孔雀〉這一部抨擊私校體制的劇情,原以為在公立學校林立的中國大陸,應該比較無感;不料也有大陸網友聯想到「衡水中學」(註:大陸以鐵血紀律和高升學率著稱的私立中學)現象。網友說,孔雀就意味著人類的慾望,父母貪慕虛榮,想改變自己所在的階級,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進入知名中學,即便她不再是她自己,即便她開始長出羽毛,父母依然堅持要孩子考完大學,「反正沒人看得見妳手臂上的羽毛」;這像極了衡水中學裡那些「吃飯也要跑著去,因此患了胃病,還依然堅持下去」的、被制度操控的機器。這位大陸網友說,當他看見有一篇抨擊衡中的新聞底下,很多衡中校友留言「不管怎樣,那是我的母校,我愛衡中」時,那一刻他滿腦子都是〈孔雀〉這部劇的畫面,「好恐怖」。

電視劇熱播之後,吳曉樂同名小說也跟著水漲船高。一位大陸家長說,看到原著小說裡的〈必須過動〉這一段時「倒吸一口冷氣」:書中有過動症的孩子其實根本沒病,是母親照顧過度,讓孩子失去自理能力。因此當孩子被某個醫生診斷為過動症,母親「鬆了一口氣」,因為總算有理由盡情照顧孩子,也不用再被孩子的父親指責孩子表現不佳。現實生活裡,多的是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大陸父母,讓孩子毫無自信,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最後只能愈來愈依賴,甚至連求職時也要父母陪著去。

《你》劇每一集 都是活地獄

還有位大陸教師來台北誠品買了小說,看到〈怪獸都聚集到一起〉這一篇時極其震撼。她表示自己是早上6點30分到晚上11點10分都要守著學生的「18線邊緣城市教師」,〈怪獸〉裡以多人角度寫一個問題小孩,也讓這位大陸教師反思:現在家長意識愈來愈強大,卻把愈來愈多問題直接拋給老師:「教師的生存困境誰來拯救?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家長又由誰來拯救?」

《你》劇播出後,大陸有很多評論,但也有很多理性的聲音說,並不是要抨擊父母的控制慾;孩子和父母都沒錯,而是事情整個都錯了,「《你的孩子》每一集都是活生生的地獄。」

最辛酸電玩《中國式家長

目前大陸的輿論環境應該還不太可能出現《你的孩子》這樣的電視劇,但去年10月大陸十一長假期間,一款「養娃」電玩《中國式家長》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該遊戲測試玩家「從出生到18歲在亞洲爸媽教育下的生存能力」,並決定玩家是否能進入明星小學、國中、高中及大學,從而影響結局(共82種)。遊戲甚至安排了一個與別家小孩比拚的橋段「面子對決」,玩家任務是維持父母的「面子值」。

有大陸玩家希望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快樂孩子」,有玩家想要在遊戲中「重活一次」彌補童年遺憾;但不論是哪類玩家,對該遊戲最常見的評價都是「過於真實」。一位玩家被問到不想繼續玩下去的理由,表示不想重溫童年的不快樂和煩惱,「(這樣的人生)有一次就夠了。」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