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發行人語》心的力量新的氣象《交流雜誌108年8月號第166期(歷史資料)》

時序進入盛夏,天氣愈發燥熱,令人難耐。而700公里之外的香港街頭,也一樣不平靜,6月9日下午,民眾齊聚銅鑼灣維園草坪,一路往金鐘的立法會大樓推進,他們手上高舉著「反送中、撤惡法」等標語,有人撐起5年前「雨傘革命」的精神旗幟—黃傘,這是香港15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街頭遊行,也是香港人民挺身而出,捍衛自由及人權的奮力一搏。

港府推動修訂逃犯條例,6月份兩度激發百萬人上街抗議,示威者的訴求包括撤回修例、調查警方處理立法會外抗爭過程是否濫權等等。雖然遊行結束後,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暫緩修例,但並未完全撤回,數萬名港人7月初再度上街,敦促港府撤回修例,並要求解散立法會與立即「雙普選」,顯示抗議運動的訴求,已經從抵抗可能喪失司法獨立的威脅,進展到尋求政治體制改革的衝撞。在重重的壓力之下,林鄭月娥終於在7月9日承認港府掌握社會脈搏不足,政治敏感偏差,宣告逃犯條例修法工作完全失敗。

外界關注事件發展之餘,更重要的思考是香港人民為什麼要走上街頭,以及這整起事件的根本意義。除了對於逃犯條例新增條款潛藏的危機深感恐懼以外,這次的社會運動更顯現出尚存於香港的民主自由價值。民主不該只是形式上的權力遊戲規則,面對失衡、不公的體制與權力結構,抗爭作為一種代表民眾在公領域中實踐參與的手段,在某些時候可以更直接彰顯民主體制的積極意義。捷克前總統瓦茲拉夫‧哈維爾說:「人只有在清楚自己的行為與社會的關係時,才算真正具有自由意識,這種對自由的感受就是責任」,也正是對這片土地的關懷與熱愛,才會有這麼多人勇於挺身而出表達意見。

同樣身為民主自由的社會,我們對這次香港的群眾運動深表關切,蔡英文總統公開表示,希望港府拿出誠意來面對人民的請求。我們相信,尊重、傾聽、理解、回應,是協商溝通的必要元素,最核心的信念,就是必須秉持真心誠意來面對困難並解決問題,這個原則,放諸四海皆準。

從這次香港的社會運動,對比兩岸互動的現況,雖然本質迥異,但也有若干相似之處。一直以來我們都相信,兩岸之間的問題應該在對等、尊嚴的態度上坐下來談,尊重雙方各自歷史進程所發展出不同的政治體制,放開心胸傾聽對方的意見,進而相互理解,然後才可能達成有實益的交流,進而產生共識。這些期待,奠基在最重要的前提之上,也就是理順兩岸互動,共為民眾謀求福祉的初心。

堅定初心的方向,壯大行動的能量,才能開創兩岸關係的新氣象。當和煦之風吹來,自然能夠化解戾氣,去暑如春。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