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開創台灣品牌的數位時代《交流雜誌108年8月號第166期(歷史資料)》

科技改變世界的速度超乎想像,來勢洶洶的數位科技正在解構所有產業,重塑各行各業的商業模式,數位轉型課題刻不容緩,沒有人能置身事外。面對數位時代的來臨,實體空間的體驗經濟是另一個新趨向,建立「品味製造」的形象,可和實體商店互利,或許不失為傳統社會面對數位時代轉型的不二法門。例如,免費增加廣告、強化電子商務,以及建立實體商業空間,但真正關鍵在於「品牌力」。從文化到生活,積極融入城市的政治與文化議題,不讓自身僅是短暫的消費浪潮。

2019 年正是全球企業在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及大數據等創新科技跨領域整合的關鍵時刻,在這個急需數位轉型的時候,向來以靈敏應變著稱的台灣該如何迅速跟上世界潮流?本期《交流》雜誌特別以「數位轉型新『視』界」為主題,從企業、媒體、消費、文化及網路層面,帶領讀者深入解讀,窺探數位轉型的關鍵要點,共同面對未來的成長與競爭。

誠如商研院數位創新系統服務中心范慧宜主任所言,在數據爆炸的年代,台灣欠缺的不是數據,而是正確運用數據的思維模式,思考如何提供更貼近顧客需求的產品與服務,甚至是更多的附加價值,積極轉型智慧企業,擁抱體驗經濟所帶來的嶄新商機。

領導數位轉型的必備視野,要有自己的態度與價值,介入時代的想像,找尋自己獨特的聲音,挑戰各種可能性。例如,國寶級的手繪電影看板畫家顏振發,畫布大小無極限,只有5罐油漆,卻能創造萬種色彩。一路堅持手繪電影看板近一甲子,儘管經歷數位輸出海報取代傳統手繪看板的衝擊,目睹台灣電影產業的快速變遷,顏振發仍在時代的洪流中秉持「能畫就繼續畫下去」的匠人精神,與電影相依相存。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衝擊無可避免,但手繪看板永不乾涸的顏彩所保存的味道和溫度,蘊含台灣人「不求做大,只想做好」淬鍊出的生活態度,不僅重新詮釋文化與創意結合的意義,更是世界看見台灣的窗口。

視野轉向香港,自6月發起的「反送中」運動,震撼台灣與國際社會,港民走上街頭遊行引發大規模抗爭,不免為香港處境感到遺憾,甚至悲傷。兩相對比,台灣以穩健的步伐走過戒嚴、解嚴、終止戡亂,也歷經數次政黨輪替。作為民主法治的先驅,我們已順行於民主的大河中,不可能、也不會回頭。 榮獲第30屆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的Leo王,發表得獎感言時表示:「能夠生在台灣是件非常幸運也非常幸福的事情,身為一個創作者,一直以來,我都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即使有各種外力不斷藉由假訊息與資訊戰,滲透、干擾台灣的民主,卻總有不斷絕處逢生的嫩芽,在台灣各個角落中萌發、茁壯。例如,十多年前嫁到台灣的海南姑娘王翎鳳,以心思和精力回饋台灣這塊「新鄉土」的濃厚情感,努力經營「老人共食學堂」,更投入關懷服務工作,甚至結合在地社區力量打造「生態農業園區」,足證台灣社會的人情溫暖渾然天成。

面對數位時代的快速轉變,不只隨時掌握資訊,更要勇敢展現「捨我其誰」的態度,唯有持續學習,不斷精進,才能引領未來。期待每一位新世代人才在挑戰中淬鍊成長,翻轉身手,昂首闊步,自信堅定地創造出引領潮流的「台灣味」品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