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貿易戰下 台商轉型升級開闢新路◆文/蔡永平《交流雜誌108年8月號第166期(歷史資料)》

美中貿易戰火蔓延全球,雙方在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對抗態勢越來越明顯,美國對中國大陸採取加徵關稅與技術性防堵等措施,做為三角貿易的其中一員,台灣無法置身事外。「產業轉型升級」雖是老生常談的議題,但在國際局勢動盪下,正是給台灣一個蛻變的機會。

台商回流熱絡 瞄準「五加二」產業創新

今年6月底,G20峰會美中雙方在場邊會談後,雙方同意暫不加徵新關稅,但美國也不會移除已對中國大陸貨品加徵的關稅。貿易戰下,台商何去何從?中經院調查指出,多數台商因為東協低廉的勞工及土地取得成本,打算前往設廠,這跟1987年台灣解嚴後台商前仆後繼前往中國大陸沿岸設廠如出一轍。然而,東協除了語言問題外,東協多個國家在勞動市場效率、基礎建設等面向表現不佳,使台商在投資、營運過程中產生很多額外成本。這些問題短期內還看不到當地政府的解決方案,成為投資一大隱憂。

相較之下,投資台灣是一個較佳的方案。經濟部統計,在中國大陸從事投資、生產的台商多以資通訊等高科技製造業為主。與東協各國相比,台灣已擁有相對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及高科技人才,能夠為企業注入生產及研發的能量。去年瑞士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我國競爭力指數在全球排名第13位,特別是在創新能力及研發項目的評比中有優異的表現。回流的台商可以在台灣進行生產研發、加速產品創新,創造更高收益。

今年台商回流情況熱絡,經濟部長沈榮津預估,今年通過審查的投資案,總金額有望上看5,500億,甚至可能衝高到6,000億元,將帶動台灣的產業升級及轉型。總統蔡英文在執政3週年談話提到,下一階段的國家目標,不只再一次擦亮MIT招牌,更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創造「MIT upgrade」,讓「台灣製造」不再只是零組件、代工,而是共同打造一個人工智慧、綠能、高科技,所有未來人類最好的生產和生活的「新經濟典範」。

行政院自2016年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劃,針對綠能科技、生技醫療及國防等產業擬訂相關策略,透過產業聚落、連接國內外人才等方式推動產業升級。其中,「智慧機械」預計將物聯網、大數據、3D列印等智慧技術導入精密儀器,透過智慧化產線提供創新、品牌及客製化的產品服務。回流台商若能與智慧機械計畫合作,將能大幅提高產線生產效率及產品附加價值,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國際科技大廠站台 迎接AI新時代

除了台灣既有的產業發展優勢以及政府推動的相關政策外,國際科技大廠來台投資也是台商回流的利基因素之一,去年最令人振奮的消息莫過於Google、微軟及IBM等國際企業來台投資。Google於去年3月啟動「Google智慧台灣計畫」,預計培育人工智慧及數位行銷方面的專業人才;微軟於同年1月在台灣設立AI研發中心,企圖推動台灣產業AI化。這些國際企業的設廠將使上、下游產業在地理上聚集在一起,企業之間會因為競爭或合作等積極互動帶動產業群聚的效果,強化彼此的生產效率。

「已經有台商將部分工控、電機與通訊設備類產品從大陸移回台灣生產,以免被美國加徵關稅,而產線調整需花3到6個月作業時間。」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分析師蘇筑瑄說,她舉例,半導體封裝台商,為避免在中國大陸生產封裝的晶片讓美國有所疑慮,已有台商考慮將晶片移回台灣封裝,以因應美國技術防堵造成的潛在影響。

此外,回台設廠需要資金、人才、技術,也將成為活絡經濟的轉捩點。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認為,台商回台投資的計畫,可能在未來兩、三年慢慢實現,目前看來,產品銷往美國、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類型,會優先選擇回台投資或擴大在台產能,這波台商回流潮不只是支撐短期經濟成長動能,也有望推動製造業往高值化轉型。

中信金首席經濟學家林建甫表示,台灣企業八成屬於中小型企業,具有彈性靈活、高度興業精神特質,從事加工、代工為主,但極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隨著5G、AI智慧化時代來臨,搭上這波浪潮創造新氣象,例如,汽車、自行車、紡織業、農業、醫療等行業。汽車搭載智慧化功能如感測、定位技術、物聯網、網路通訊等,也是全球未來主要趨勢。隨著節能環保、健身風潮興起,台灣自行車更是國際領頭羊,從基礎的碳纖維框架到增添GPS定位、心率監測、社群分享等功能,將成為主流運動。「未來農業不再是看天吃飯」,建構智慧農業產銷與數位雲端服務,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賴,並精準掌握農作物生長情況與消費需求。

台商轉型三大類 攜手新創團隊優勢互補

產業觀察人士指出,台商轉型升級主要分為三類,一是跳脫原本產業轉投資,如傳產加工製造業改做餐飲服務業;二是提升公司主產品的附加價值,甚至與新創團隊合作;三是併購同業,將競爭對手的技術、Know how、人才招攬到旗下。前兩項的做法最多,但他直言,台商轉型成功機率不到一半,尤其是面臨二代接班問題以及中國大陸環境丕變,讓轉型之路增加難度。部分台商希望透過與新創團隊結合,為企業增添新動能。他舉例,一家新創團隊主要投入次氯酸抗菌產品,清潔、消毒,最常使用在嬰幼兒家庭、醫院等環境,而一家台商從事製造除濕機、空氣清淨機,為國際代工品牌大廠,原本雙方有意合作,台商希望將對方的清潔消毒功能加入產品中,提高附加價值,但因新創公司憂心台商入股後會失去公司主要經營權,最後無疾而終。他惋惜說,新創團隊欠缺融資管道最需要資金,而台商產業轉型升級最缺創新技術,若雙方能優勢互補,對於產業轉型或新創研發之路將減少許多絆腳石。

「台商的銀彈普遍來說都很充足,卻長年放在香港、新加坡等海外,需要一個管道回台。」產業人士表示,台灣近期訂定的《海外資金回台專法》有解套辦法,一個是讓企業OBU資金能回台進入實體投資,且投入政府鼓勵的實體產業,稅負可以從8%降到4%至5%;另一方面,透過此法回台資金,不分本金、所得性質,不對資金過往歷史查證。「台商最怕針對資金查舊帳,這對台商產權歸附有幫助。」總體來看,未來台灣的租稅規劃會越來越往與實質經濟匹配的方向發展。

負責興建多個主題樂園包括環球影城、香港迪士尼、奇美博物館等樂園設施的豪門國際開發股份董事長簡廷在表示,台商面對美中貿易戰的情況,需擬定不同的策略,刺激內部轉型,進行跨產業結合,並共享事業,改變產品特質,提升產品附加價值,調整供應鏈佈局,這也可能是台企一次重生的機會。

專家:別走削減成本老路 維持創新不二法門

綜觀分析全球局勢,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認為,全球經濟復甦面臨挑戰,加上美國總統川普不按牌理出牌,存在升息、縮表、長債、短債利率倒掛所暗示的景氣衰退等問題。美中貿易戰雖能推動台商回流,加速轉型升級動能,但也必須有好的戰略佈局,建議把握台灣優勢,可考慮投資美國,與美國數位經濟連結,扮演美國再工業化的夥伴。

如何把握台商回流進行產業升級?王健全指出,台灣要擺脫代工,需要好的思維,包括在供應鏈、原產地與稅則進行調整,系統性解決「五缺」問題。而台資匯回也必須與此扣合,且在自貿港區作深層加工,讓廠商能得到附加價值的機會。總而言之,「東進西進,最終目的要上進」,台灣仍需要努力研發,讓格局變大。

全球經濟及政治情勢瞬息萬變,台商如果走上削減成本的回頭路,便會錯失轉型的契機,未來要回過頭進行產業升級恐怕只會更加困難。在這關鍵的時局,台商不妨選擇回台投資、持續創新,維持企業優勢、創造更多可能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