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華為之變 台灣的衝擊與機遇◆文/劉孟俊(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所長)《交流雜誌108年8月號第166期(歷史資料)》

早在2018年美國便已對福建晉華、中興通訊等中國大陸高科技企業進行過制裁,但其影響難與此次美方施壓華為所帶來的衝擊可比擬。孟晚舟事件等諸多訊號透露出美中「貿易」戰內涵早已轉變為「科技」戰,美國以「華為禁制令」正式挑起與中國大陸5G等技術領域競爭與摩擦,雙方邁入更加嚴峻的科技戰情勢。尤其,《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發布後,中方態度出現劇烈的變化,研判「華為被封鎖一事」為主要催化劑。作為其科技發展代表的華為遭受到美國等國圍剿,踩到了中國大陸的底線,印證美國對華為等中國大陸科技企業的制裁措施確實命中要害。尤其,川普於2019年5月23日在白宮發表談話時指出,從國安、軍事的觀點來看,華為對美國安全具危險性。川普也表示,倘若美中敲定協議,華為可能涵蓋其中。顯示在美中貿易戰,華為已成為美國手握的重要籌碼。

在「中國製造2025」中,中國大陸早與美國競逐5G發展。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各國,已和華為等中國大陸龍頭企業發展出緊密合作關係;不少國家不但是買方客戶,也同時納入其供應鏈體系,此種關係並非美國單方要求全面抵制就能立刻改變。同時,抵制華為等科技陸企恐將促使中國大陸採取反向抵制措施,並對供應鏈造成一定衝擊。我方作為華為供應鏈成員的一份子,亦應提早思考可能面對的情境以及相關因應對策。

美國對華為展開全面封阻行動

美國對中國大陸高科技產業的制裁行動主要是以國家安全為由,雙方對抗關係在2019年5月逐步轉為緊繃。川普於5月15日發布行政命令,為保護資訊國家安全不受「外國對手」威脅滲透,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授權美國商務部封殺具有敵意的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美國商務部同步宣布,華為涉及違反美國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利益,將「華為集團」(Huawei)與其旗下70多家關係企業列入商務部產業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BIS)的出口管制實體名單(Entity List)。

美國從晶片、軟體、規格標準、硬體銷售方面對華為做出限制,逐步緊縮華為的發展空間。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禁止銷售產品與技術予「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的企業。美國商務部雖然給予華為90日的臨時許可,在同年8月19日才會正式實施禁令,但已有許多企業和協會暫停對華為出貨或提供服務。同時,也有部分國家的電信商開始考量不再販售華為未來推出的手機產品。

美國政府下令禁止出售零組件給華為後,美國科技服務公司Google宣布部分中止與華為的合作關係,除限制華為取得未來版本的Android外,其日後推出新手機不能使用Gmail、YouTube、Google Play等應用程式,且無法即時更新軟體,將嚴重影響華為在國際市場的銷售。

同時,全球三大美國晶片公司英特爾(Intel)、高通 (Qualcomm)和博通(Broadcom)也決定暫停向華為提供零組件供貨。此外,賽靈斯(Xilinx)、Lumentum、和科爾沃(Qorvo)等也相繼宣布暫停與華為的業務合作。儲存晶片製造商美光(Micron)與全球儲存裝置廠商威騰電子(Western Digital)、光學元件供應商魯門特姆(Lumentum)宣布限制向華為供貨。魯門特姆除製造光電技術、雷射、LED光源等產品,也是臉部辨識技術重要企業。英國晶片大廠ARM和提供華為微控制器和電源管理積體電路的德國公司英飛凌(Infineon)也同樣終止與華為合作。日本的松下(Panasonic)、東芝(Toshiba)在短暫停止出貨並進行調查後,恢復出貨。

全球最大的電機領域學會「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 同年5月30日(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禁止華為員工擔任審稿人或編輯。IEEE表示,「作為一個在美國紐約註冊的非政治性、非營利組織,IEEE必須遵守美國及其他地區管轄權內規定的法律義務,遵守這些法規能保護IEEE及其志願者與全體會員。」國際固態技術協會(JEDEC)則在產品研發方面為華為及其子公司海思半導體(Hisilicon)設下關卡。JEDEC表示,遵從美國商務部的禁令,將暫停華為與其子公司海思半導體參與JEDEC的所有活動。此外,制定SD卡標準的美國非營利組織SD協會(SD Association),已在網上將華為從會員名單中除名,這代表華為日後生產的智慧型手機可能將不能安裝SD卡插槽,不能使用micro SD卡。無線網路認證組織Wi-Fi聯盟(Wi-Fi Alliance)也表示,為配合川普政府對華為的禁令,決定將華為暫時從Wi-Fi聯盟中除名。不過,在經過內部調查後,前述IEEE與SD協會已在2019年5月29日恢復華為的會員資格。

全球各上游與技術領域浮現對華為設限後,市場通路也減少對華為產品的合作。微軟在網路商店下架華為產品,日本電訊商軟銀公司及KDDI都宣布延後發售華為新款智慧型手機,並取消所有訂單,理由是現在情況不能保障華為手機安全及使用便利。另一家NTT DOCOMO則宣布停止2019年夏天開始的華為手機預訂;英國最大電訊商EE則宣布,旗下5G網路開通後,將不配合發售華為手機,另一家電訊商Vodafone UK也稱因華為手機的不確定因素,暫停華為手機的預購。在台灣方面,中華電信和台灣大哥大都已宣布停售華為的新手機(見表1)。

領域廠商處置

軟體及系統

Google暫停與華為合作
晶片相關
  •  晶片製造:英特爾、博通、高通、賽靈思、安謀、英飛凌
  • 記憶體:美光、威騰電子
暫停向華為供貨或終止合作
其他軟硬體
  • 射頻元件:科爾沃
  • 光學元件:魯門特姆
終止向華為供貨
通路
  • 日本KDDI、軟銀、NTT DOCOMO;英國 EE、Vodafone UK;台灣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
延後或停售華為新型手機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中國大陸的反制措施

針對美國將中國大陸重要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中國大陸則祭出「國家技術安全管理清單」與「不可靠實體清單」作為回應,擴大中國大陸政府對目標國家與企業的影響力,突顯中方強硬的態度與作為。

中國大陸建立「國家技術安全管理清單」制度,意在為國家重大核心優勢技術安全樹立堅固屏障,防範某些國家利用中方技術反過來遏制打壓中國大陸。中方的「國家技術安全管理清單」可能類似美國對戰略科技的出口管制。美國出口管控涵蓋軍事設備、部分加密技術、部分兼具軍用/民用雙重用途的產品,中國大陸可能如法炮製,惟目前諸如清單架構、細節與發布時程等情報皆尚未對外公布。

其次,「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將以非商業目的封鎖中國大陸企業、損害企業權益的外國企業組織或個人列入制裁清單,受到相對應的限制和制裁。該實體行為列入清單可能有4方面考量標準:(1)是否存在針對中方實體實施封鎖、斷供或其他歧視性措施作為;(2)是否基於非商業目的,違背市場規則和契約精神;(3)是否對中國大陸企業或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4)是否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或潛在威脅。「不可靠實體清單」雖是中方首次提出的作為,但有其法律淵源並可追溯到包括《對外貿易法》、《反壟斷法》與《國家安全法》等多部法律。

中方可能的動機在於施壓外商企業藉以維繫對華為的供應鏈支持,同時達到防堵外資企業在短時間內大量出走,此舉無疑也牽制美國在貿易戰與科技戰中扮演主導者的角色。這也可能進一步引發美中雙方在科技戰的對立,並可能波及到雙方供應鏈陣營,擴大全球供應鏈分流與再布局。

華為禁令下 台灣的衝擊與機遇

事實上,美方以平衡貿易逆差的貿易戰為虛,圍剿華為等代表中方科技產業的科技戰為實。華為在研發、生產、銷售端都遭遇美國禁令阻礙,一旦禁令生效時間延長,因無法使用特定技術而使產品品質下降,有可能拖慢其新產品的研發速度,而影響其在國際的布局和市占率,甚至須放棄特定產品的國外市場。這可能是自1987年成立以來,華為面臨的最大危機。

華為從手機到局端設備基地台、交換數據機等,對科技產業影響不論深度及廣度影響廣泛,上游晶圓代工到下游網通、組裝等無不受波及。根據華為2018年對外揭露的92家核心供應商名單中,美國供應鏈有33家,占35.9%;中國大陸本地供應商有25家,占27.2%;日本有11家,韓國有2家,台灣則有10家,列入名單者包含台積電、聯發科、日月光、鴻海、大立光等,在名單外仍有不少台灣廠商供應華為的產品(見表2)。一般預估,上游晶片遭斷貨或無法順利出貨,相關供應鏈中長期營運仍會受到影響,一旦美中貿易談判未有成果,時間拖長恐難正常出貨,並連帶影響台灣相關供應鏈。華為禁令下,台積電經內部評估後仍宣布持續提供晶片,對華為具積極的意義。

表2 華為相關台灣供應鏈廠商

受影響產業台廠相關公司
IC設計聯發科、聯詠、敦泰、矽創、瑞昱
晶圓代工、封測台積電、日月光、晶元電、聯發科、立積、頎邦、精測、旺宏、南亞科
光學鏡頭大立光、玉晶光
手機零組件晶技、尚立、雙鴻、奇鋐、泰碩
網通昇達科、明泰、智邦、華星光、光環、波若威、眾達-KY
砷化鎵穩懋、宏捷科、全新、環宇-KY、IET-KY
光通訊聯亞、聯鈞、光聖
印刷電路板欣興、華通、台光電、聯茂、南電
系統組裝鴻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另一方面,全球科技業即將迎接5G時代,華為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華為基地台設備全球市占率約30%-35%、光通訊設備全球市占率約40%-45%,均為全球第一大設備供應商,而中國大陸基地台全球市場占有率約30%-40%,光通訊全球市場占有率約70%,在華為禁令風波後,將可能影響其5G全球布局的速度。


近來,中國大陸回應美方要求的態度也顯著轉硬。中國大陸提出「國家技術安全管理清單」與「不可靠實體清單」,不惜惡化目前與美方的關係,顯然可能將解決「華為禁令」涵蓋在部分協議內容中。尤其,要求美國停止任意制裁中國大陸企業,美中雙方需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磋商。雖然川普在6月底舉行的大阪G20峰會表示暫緩課徵新關稅,一定程度鬆綁對華為的出口禁令,加大雙方談判空間,短期氣氛一度好轉,但關鍵問題(技術移轉、資安等)雙方立場差異過大,恐難立即解決。短時間內,美中雙方出現協議可能性不高,未來雙方仍有爆發新爭端的機會。


對台灣廠商而言,短期內無可避免受到美國對華為的制裁措施影響。台灣廠商需要檢視華為占其營收的比重,以評估可能的影響程度,建立風險管控機制。就長遠來看,美中貿易摩擦有長期化的趨勢,台灣廠商宜適度分散客戶來源以降低風險,爭取轉單效應。美中貿易與科技摩擦長期化,除回流台商增加外,移轉海外布局的需求亦有增加。此意謂著,台灣雖面對著全球產業鏈分流的壓力,藉此也可做為台商升級轉型的契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