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大陸的媒體宣傳與新聞管控機制◆文/陳子謙《交流雜誌108年10月號第167期(歷史資料)》

杜拜《中阿衛視》駐京記者馨玥是位埃及人,輪廓鮮明,身材高,穿著藍色西裝,在人群中辨識度極高,帶有伊斯蘭的神秘色彩。今年3月,她現身湖南人大團,猶如從金字塔走出來的埃及美女,她幽默說:「埃及豔后是我的姥姥(外婆)」。

這位「埃及豔后的外孫女」提問後,三一重工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帶著湖南口音回答:「沒想到你的漢語,說得比我還標準。」會後馨玥受訪表示,她喜歡吃又酸又辣的湖南菜,也關注俗稱芒果台的《湖南衛視》,特別愛看〈天天向上〉和〈快樂大本營〉節目。

其實,這家《中阿衛視》是中共的「大外宣」(擴大對外宣傳)。在中國大陸全國「兩會」(人大、政協)上,每逢春天,中共分佈在全球的大外宣就會雲集北京朝聖,尤其是「紅衣女與藍衣女」,堪稱是標誌性事件。

2018年3月,在全國兩會的例行部長通道上,一名身穿紅衣的女記者,自稱是美國《全美電視台》執行台長的張慧君獲得提問機會。由於問題長達45秒,口條更甚於大陸電視主播的播音腔,引起身旁另一藍衣女記者的冷眼。在紅衣女記者提問同時,藍衣女記者在旁邊幾度「翻白眼」的豐富表情,充分流露了不滿和不屑,後來被網友做成了表情包。

紅衣女記者的提問中,並沒有把自己當作「外媒」,因為她提問的問題中包含「我們國家」四個字。經網友追查這家《全美電視台》,發現它是所謂的「野雞電視台」,是家自稱位於洛杉磯市中心的電視台,但根本沒有確切地址,只有設在加州一個月用10美元租用的郵箱,官網內容盡是業配新聞。

中共大外宣不只設立名不見經傳的電視台,還在西方社群媒體的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開疆闢土,吹響了信息戰的號角。不過,內外有別,中共至今仍持續封鎖這些平台,不讓自己的網民接觸。

借船出海 應對香港風暴觸礁

香港反送中風暴越演越烈,社群平台推特8月19日發文表示,已經刪除936個帳號、停權超過20萬個帳號。原因是這些帳號皆來自中國大陸,內容呈現「暴徒大肆破壞」、「掌握十名暴徒罪證」,更出現大量玻璃窗碎裂、鐵門遭到破壞的畫面,疑似想把示威者塑造成暴民的形象。

同一天,臉書也刪除了7個粉絲專頁、3個社團及5個帳號,移除理由是發現這些帳號與中國大陸有所關聯,不希望平台「被用來操弄人群」;YouTube則是封禁了210個頻道,原因是散播香港示威遊行的不實訊息。

香港前媒體人、浸會大學助理教授閭丘露薇分析,這種「借船出海」的海外宣傳策略,在對付香港反送中上觸礁,但也同時證明臉書、推特、YouTube等平台,如今已成為中國大陸「大外宣」的重點戰線。

根據BBC中文網報導,中國大陸政府近年來的招標公告顯示,包括中國大陸外交部、中央網信辦在內的官方機構,多次將金額動輒人民幣數百萬元的海外宣傳及輿情蒐集案,發包給中國大陸官媒。這既顯示官媒和政府間在體制內的互動,也暴露了兩者以商業合約為紐帶的對外宣傳。

像是中央網信辦從2018年至今的兩項大型招標案,內容都是要求投標者「利用海外社交媒體平台,開展網上重大主題宣傳」。結果,兩案都由《人民日報》得標,金額合計高達1,068.6萬元(新台幣約4,800萬元)。

這兩項招標案20日被網友在推特上披露後,中央網信辦在21日便將相關資訊全數刪除。

此外,中國大陸外交部新聞司6月間也推出一個名為「境內外輿情服務」的招標案,金額也達338.5萬元,要求投標者要24小時監看中外各主流媒體及記者涉及中國大陸的報導,並匯編訊息報告。結果,7月間便由《環球時報》旗下子公司得標。

研究中國大陸外宣工作多年的紐西蘭學者布萊迪(Anne-Marie Brady)指出,中共對宣傳向來採取飽和策略,也就是利用每一個可能的宣傳管道,目的是影響國際上關於中國大陸政治議題的輿論。

黨媒進化 新媒體帶風向

中國大陸政府強力整治自媒體的同時,官方新媒體全力攻占網路市場。「黨媒姓黨」開始進化,傳達同樣的意識型態,只是轉換了新形式、新攻略,殲滅非我族類的自媒體。

「從政治手腕上看,比起阿扁的愣頭青,蔡英文更具有一種泥鰍性格。雖然不爽,但一時間你很難找到處理的借力和抓手。」《人民日報海外版》在微信的公眾號「俠客島」曾形容蔡英文「脾氣很倔」,還揚言「不隨你起舞,節奏感在我這邊」,「丟掉幻想,準備戰鬥」。

「俠客島」向來以輕盈筆調談論嚴肅問題,憑著靈活巧妙的文筆、侃大山的用詞、大尺度的評論,涵蓋重大時政、國際新聞、財經金融等「融媒體」平台,還擄獲超過1,000萬粉絲,網路影響力遠遠超越傳統黨媒。

今年初,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率領中央政治局委員到《人民日報》集體學習時還說:「我經常看(俠客島)」。習要求黨媒要加快媒體融合發展,要加強宣傳愛國主義,更要牢牢占領傳播制高點。

當「俠客島」首開先河之後,《人民日報》跟進成立「學習小組」、「麻辣財經」、「一本政經」、「學習大國」等融媒體工作室,把握住「速度快、把握準、解讀深、表達活」的四大原則,其他新官媒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因撰寫美中貿易戰而廣被中國大陸官媒援引的微信公眾號「牛彈琴」,是由《新華社》國際新聞的副主編擔綱主筆;而「長安街知事」則是由《北京日報》時政記者撰稿;「政知見」則是《北京青年報》資深記者所寫。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政府加大對網絡資訊傳播的管控,整治那些不與官方宣傳保持一致的自媒體。有千萬粉絲的自媒體人「咪蒙」被全方位封殺之後,中共「掃黃打非」辦公室又進行「淨網2019」、「護苗2019」、「秋風2019」整治活動,自媒體都成為整治重點。有網路博主指「這是一場大風暴」。

正面外宣 抵不過內部腐敗

中國大陸官媒《新華社》隨著中國大陸崛起,從早年「馬背通訊社」、「窯洞通訊社」一路走來,近幾年迅速擴張,派駐全球記者人數很快將超過6,000人,其雇員規模超過《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等歐美老牌通訊社。

中文媒體、中文學校和華人社團,畢竟是中共「海外統戰三寶」。2009年,中國大陸政府決定投入人民幣450億元(折合新台幣2,025億元)鉅額資金在全球推廣「大外宣計劃」,藉此與西方媒體「爭奪話語權」,許多海外媒體成為中共宣傳機器的延伸,成為北京的傳聲筒。

旅美大陸學者何清漣在《紅色滲透》書中指出,中國大陸對第三世界國家採取直接收買的方式;伴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非洲成為中國大陸最大利益之所在。對歐洲先進國家,則採取「外宣本土化」策略:中共編列巨大資金,直接建立媒體分社、或收編或聘用外國記者編輯、或是入股或併購外國的媒體,旨在「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中國大陸的大外宣政策成功嗎?何清漣認為,「金錢外交+大外宣」不是國家軟實力。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是由國內政治社會狀況來決定,雖外宣充滿正面形象,但中國大陸內部貪腐問題、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管控言論等議題下,仍難有公信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