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深度觀察》中共建政70週年與「十一大閱兵」◆文/王智盛(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交流雜誌108年10月號第167期(歷史資料)》

中共建政70週年的「十一大閱兵」,終於在北京城湛藍的「閱兵藍」天空下順利落幕。儘管這場「十一大閱兵」是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的第一次「國慶閱兵」,但已經是自2015年「抗戰勝利70週年大閱兵」後,短短4年內的第5次大閱兵。相較於中共自建政以來的其他14次「國慶閱兵」,這場「建政70週年」的「十一大閱兵」創下了中共閱兵史上規模最大(總規模約1.5萬人,各型飛機160餘架、裝備580台/套)、武器最多(展示中共70年來國防科技工業與軍隊建設成就,包括多項首次展出的大型洲際導彈等戰略武器)等紀錄,除了向外界展示軍事實力外,政治意涵也相當濃厚。

百年變局的閱兵大秀

這場大閱兵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是交雜著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少見的內外壓力。對外,習近平在中共建政70週年前夕,面對對抗超過一年半卻仍節節升高的美中貿易戰;對內,則有內部經濟下行和「二師兄之亂」(豬瘟)的社會維穩挑戰;往前看,北京當局面對的是已延燒超過百日且動搖「一國兩制」基礎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往後看,還有即將來到的台灣總統大選挑戰。這種「內憂外患、前後夾擊」的「百年變局」,給中共領導人帶來極大的壓力和挑戰,而習近平就是在這樣四面楚歌的高張壓力下,戰戰兢兢展開了這場中共建政70週年的慶祝大戲。

但紛至沓來的眾多挑戰,對中共當局來講,說到底其實只有一項─對共產黨執政的挑戰!因此,外界都在關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將如何利用這場號稱是「面對百年變局」的建政閱兵大秀,來緩解政治困境。在其開場的883字講話中,除了對中共建政70年來的歌功頌德外,還提出了「堅持共產黨領導」、對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外「和平發展道路」的3個「前進征程」,來詮釋未來北京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路徑。然而,這段只能稱得上四平八穩的講話,真能夠有效面對「百年變局」?我們可以從「十一大閱兵」更深層的3個面向加以觀察。

面向一:「愛國主義」的「強軍夢」

首先,從軍事層次來看,儘管中共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蔡志軍先前再三強調此次閱兵的目的絕非對外「秀軍事肌肉」,但從解放軍積極展示的「核力量」來看,北京趁機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嗆聲」仍盡在不言中。尤其這次閱兵有不少新型「核」武器首次亮相,包括洲際彈道飛彈東風41、長程戰略轟炸機轟-6N、以及首款高超音速彈道導彈東風17等,姑且不論實戰效果如何,這些投射幅員號稱可以涵括整個西太平洋和美國本土的「國產」戰略核子武器,琳瑯滿目的在閱兵中展示,軍事震懾意味相當濃厚。此外,包括「武震八」(DR-8)無人機、「001水下無人航行器」以及「利劍」匿蹤無人機等也都在這次閱兵典禮中首度亮相,期望展現中共已完全具備國防自主、國防創新能力。

透過「強軍夢」的形塑,讓大陸民眾有「厲害了我的國」的歷史光榮感,引爆中國大陸民眾強烈的民族自信和驕傲,以及以為可以和美國一爭高下的強大自信心。持平而論,這種讓「強軍夢」和「愛國主義」緊密結合的手法,有效轉移先前中共執政的內憂外患,確實有短期性的興奮劑效果,有助於暫時穩固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

面向二:「民族主義」的「強國夢」

其次再從政治層次來看,北京當局非常清楚,前述的「內憂外患、前後夾擊」多少動搖了中國大陸民眾對於共產黨領導的信心,如果不儘速想方設法提振回復,這樣的動搖必然會侵蝕共產黨執政的根本。而「閱兵」的本質,就是展現一個威權政體集體主義亢奮情緒的速成方式,透過閱兵鼓動民族主義情緒來穩定政治統治。

觀察這次的「十一大閱兵」場景,在習近平稱不上高亢的演講,宣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再搭配上述看似足以與美國比肩的「軍事肌肉」,所形塑出的從民族壓迫走向民族復興的戲碼,能夠引起多少中國民眾的「熱血沸騰」?光從中共國慶大片《我和我的祖國》僅僅上映36小時票房就突破5億人民幣,就知道透過「十一大閱兵」所打造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民族主義」和「強國夢」是如何深刻而直接地烙入中國大陸民眾的心中。

面向三:建構「毛澤東—習近平」的政治權威合法性

前述的「強軍夢」、「強國夢」,更多是為了要重拾大陸民眾對於中共執政信心。但對習近平而言,更大挑戰是在於對其領導權威的挑戰。因此,「十一大閱兵」真正的重點在於,要讓全世界看見習近平的權威穩固和不容挑戰。

對此,習近平早從今年上半年就開始醞釀一系列「不忘初衷」的新整風運動,全面性地在黨建中貫徹「習思想」。但這樣仍然不足以消弭政敵無時無刻的潛在威脅。因此,我們看到在北戴河會議之後,習近平接連密集走訪甘肅、河南、北京香山等「紅色基地」,甚至在十一前夕率所有政治局常委赴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向毛澤東坐像三鞠躬,並瞻仰毛澤東的遺容─這是中共領導人首次在中國大陸「十一」之前憑弔毛澤東─「毛習繼承」的政治符號意味十分濃厚。習近平採取了毛澤東「由下而上」的精神動員模式,從意識形態到政治繼承,讓習近平和毛澤東的影子越來越堆疊。

有了前面這麼多的鋪墊,習近平在「十一大閱兵」的安排上就顯得底氣十足。除了外界所關注軍武展示外,幾個漏網鏡頭的場景或許可以一窺習近平精心安排的「克里姆林宮政治學」(透過觀察官方媒體和政府公布的一系列照片來瞭解高層人事和權力結構變化):首先,習近平和垂垂老矣的江澤民、胡錦濤同時步出天安門城樓,江、胡的日薄西山不但破除了外界對於習的健康疑慮,甚至更讓人感受到習近平大權在握;其次,這次閱兵大典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擔任司儀,這是中共閱兵史上首次由「總理」擔任司儀(過去「國慶閱兵」的慣例都是由北京市委書記主持),似乎也坐實了習近平與中共6常委(再加上國家副主席王歧山)不再是「集體領導」,而是「定於一尊」的權威結構;再者,在閱兵中高喊習近平「主席好」雖已有前例(中共「八一」建軍節90週年已稱「主席好」,過往都稱「領導好」),但卻是中共「國慶閱兵」自「毛主席」以降的唯一,顯示習近平亟欲比肩毛澤東的企圖心;最後,這次閱兵也是首次有所謂的「將領方陣」,一共有27名將軍方隊閱兵,美其名說是展現「新時期解放軍重構的成果」,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習近平要向外界(包括政敵)展現其牢牢掌握「槍桿子」的強大力量。

大秀之後,走向何方?

大秀的激情總要落幕,「強軍夢」縱然可以一吐北京居於軍事下風的怨氣,「強國夢」也或許可以一展「中國崛起」的想像,甚至習近平透過「十一大閱兵」完成了「毛化集權」、威懾政敵的最後一哩路,然而閱兵大秀過後,「內憂外患、前後夾擊」的結構困局並未因此有所改變。面對這樣的「百年變局」,「閱兵」之後的中國大陸,又將走向何方?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