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從「廁所革命」看兩岸廁所建設◆文/賴錦宏《交流雜誌108年10月號第167期(歷史資料)》

「一個坑,兩塊磚,三尺牆,圍四邊,摀鼻子,踮腳尖,蚊蠅飛,臭薰天」,這首順口溜是過去大陸農村廁所髒亂差的真實寫照。而廁所的狀態,一直是大陸城鄉差距的指標之一。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5年在視察吉林時,啟動了一次「廁所革命」,冀望提升大陸環境,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並履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計畫中對使用清潔水資源的承諾。投入了約200億元人民幣,新建7萬多個現代化廁所,4年之後,再編列70億元人民幣。然而,這場無聲的廁所革命成效似乎不太樂觀。

2015年至2017年,中國大陸國家旅遊發展基金牽頭投入巨資,新建或改造的旅遊廁所高達7萬多座。2018年以來,共新建或改造了近2.4萬座旅遊廁所,其中1.5萬座在發展較慢的中西部。

2019年中國大陸兩會的部長通道上,中國大陸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對媒體說,中央財政將撥付70億元推動全國3萬個村莊改造廁所,共覆蓋1,000萬左右的農戶。韓長賦說,「農村人居環境確實是城鄉差距的典型表現……髒、亂、差影響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投入大筆預算後,是否已經改變大陸農村廁所?其實,要改變使用廁所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陸現代化廁所 淪為面子工程

中國大陸很多農村住戶在戶外建造茅房,在房內挖坑作便池。這種廁所沒有沖水設施,能儲存糞便作有機肥,在春耕時期施肥於農田。這種習性在中國大陸延續了上千年,有人認為帶動了生態循環,但也被詬病影響環境衛生。

這種古老方式正在經歷變化。人民網引述浙江省德清縣阜溪街道五四村黨總支書記孫國文稱,自從村裡開展「廁所革命」,每家都用上了「潔淨、方便的抽水馬桶」,村裡還建起了「高標準的公共廁所」。他說,沒有包括公共廁所在內的現代化的旅遊基礎設施,就談不上發展鄉村旅遊,談不上發家致富。

然而,現代化廁所和馬桶,有時只是面子工程,領導來視察時擺出來而已。一位有蘇北農村生活經歷的歷史學者說,從2015年開始,蘇北農村一些居民收到組織發的坐便式馬桶設備,鼓勵村民改造茅房。但對於配套設施和排水系統的建設,卻要村民自己負責。全部改裝下來需要幾千到萬元,很多農戶根本負擔不起,導致馬桶被丟棄在村頭巷尾。

後來,蘇北農村向村民改發蹲便器,但由於農村的茅房多在戶外,設備配套的下水管極容易在冬天被凍,導致管道斷裂。於是農民只能將蹲便器作為擺設,領導視察期間擺放,使用時拿開,成為「面子工程」。

關鍵在排汙處理

自從推動「廁所革命」以來,中國大陸地方政府之間相互競爭,爭相打造「五星級衛生間」。有報導稱,重慶、青海等市修建了耗資近100萬元的衛生間。有的衛生間還配備微波爐、自動擦鞋器、高科技除臭空調等設備,還有建造在旅遊景區的衛生間可讓遊客觀看平板電視,甚至是刷臉就供應衛生紙。

一位姓楊的28歲廣州市民表示,多建廁所是好事,但日後如何運營、由誰負責管理最好明確清楚,「不然好事反而成為汙點」。大陸公廁最難的,就在於維護和保養。

中國大陸在2017年推動新一輪「廁所革命」,中西部多地農村告別了旱廁。但地方缺建設資金、缺配套、缺維修管護,排汙、糞便處理都未得到解決,新廁所建好後即閒置,一些村民仍舊沿用旱廁。

當地村民表示,雖然家中改了雙甕式廁所,蚊蠅減少了,但不到一個月就要抽糞便,要不甕裡的糞便就滿了。而抽一次就得10多元人民幣,他們寧願走路去村裡的公共廁所。

一些地方政府只提供甕體,挖坑等具體施工都是村民自己做或者雇人做。缺少指導之下,很多村民安裝的雙甕出現漏滲。「給個甕就讓自己弄,沒人好好指導,改完也沒人管,用不了多少時間就出問題」,一名村民說。

一些地方幹部為省事,應付差事,直接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經驗,卻不去想是否貼合地方實際。更有一些地方,說是「廁所革命」,卻不考慮相關配套,導致建好的廁所,百姓不願用,放在那裡當擺設。還有許多村民在院中修建室內樣貌與城市公寓無異的新廁所,唯獨糞便直接排到排水渠中,根本沒有化糞池。

「農村廁所革命和汙水處理要一步到位,要讓民眾真正過上乾淨舒適的生活」,河北省邢台市開發區經濟局局長郝曉東說。官方數據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中國大陸家庭家中仍沒有衛生潔具,只有約60%的中國大陸農村家庭設有能夠處理人類排泄物的廁所。

但是中國大陸的廁所革命走過了頭,批評家說這個問題可能也會影響比爾蓋茲的努力。比爾蓋茲曾刻意飛到北京,推廣「新世代廁所」,但被批評太過昂貴,夢想宛如移民月球。

「廁所為人民」(Toilet for People)的創始人傑森.卡斯(Jason Kass)說,有時候加倍投入是有必要,但你得三思而行。設在佛蒙特州的這家社會企業提供移動式廁所。「過去5年裡做過的各種嘗試給衛生狀況帶來過任何可持續性積極作用嗎?據我目前看到的答案是沒有。」

台灣公廁設施佳 如廁習慣待加強

和大陸相比,台灣不缺乏現代化的廁所設施,缺乏的是良好的衛生習慣。環保署自2009年起列管所有公廁,建立公廁評鑑分級制度,依檢查成績分為特優級、優等級、普通級及加強級,並提高對加強級公廁之檢查頻率;2017年起更增列改善級,將評鑑分級制度由四級改為五級,截至2016年底,已建檔管理公廁經評比「優等級」以上公廁達99%以上。

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建檔管理公廁數量高達7萬8千多座,包括交通場站、觀光地區及風景區、加油站、公園、市場、森林遊樂區、餐廳、娛樂及文化育樂活動場所。環保署表示,全台列管公廁高達99%以上經評比屬「優等級」以上,但為何不少公共地區的廁所,卻是髒亂得令人難以想像?例如,上完不沖水,留一堆排遺供後人憑弔;如廁時沒對準,大小便外溢,便器周邊、地板溼答答;使用過的衛生紙沒有直接丟進馬桶沖走,垃圾桶裡佈滿擦過排泄穢物的衛生紙。廁所的惡劣環境,與周邊的湖光山色美景,極不搭調。

對此,環保署決定汰換、改善老舊公廁,規劃投入49億元新台幣,自2018年至2024年改造公廁至少5千座。同時,改變如廁文化。除加強公廁硬體設施全面汰舊更新外,亦將加強推動衛生紙丟馬桶政策,以符合國際禮儀,除可營造公廁視覺美觀,亦能減少蚊蠅孳生、降低病菌傳播機率。環保署還將以拍攝宣導短片、製作文宣及透過社群網站等方式,推廣資訊。

硬體設施搭配良好使用習慣 打造高水準公廁

「廁所革命」是一項民生工程,能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需要政府下定決心,加大投入。

在中國大陸,資金短缺是農村「廁所革命」的主要短板之一,國家和省財政雖然給予一定補助,但各地廁所的建設、管理資金仍然不足。曾有部分地區想探索商業化模式,但由於見不到盈利,往往以失敗告終。或許可以借鏡台灣由公益團體或企業認養在地特色公廁,協助企業實踐社會責任,改變企業形象及國民對公廁的刻板印象。而在台灣,更多的是需要改變如廁習慣。

打造符合國際環境衛生水準之公廁,改善公廁潔淨品質,提升國家形象及促進觀光發展,是兩岸都刻不容緩的一項公共工程。提供使用者舒適的如廁空間,營造優質如廁文化,也必須從教育抓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