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借鏡台北》上海垃圾分類動起來◆文/陳羽謙《交流雜誌108年10月號第167期(歷史資料)》

垃圾分類對台灣民眾來說輕而易舉,但在中國大陸民眾眼中,卻幾乎到了「特技」的神層次。因工作關係常須前往北京、上海,每當和對岸朋友聊到「台灣讓你感到最特別的是什麼?」垃圾不落地、民眾排隊等垃圾車的印象深植人心。

在上海龍柏新村一個社區裡面擔任垃圾分類指導員的游阿姨正在幫忙民眾將廚餘倒入回收桶,並提醒「髒掉的紙是乾垃圾,乾淨的紙才是可回收物」,接著轉頭問,「小陳,台灣的垃圾分類是不是做得比我們好很多啊?」

垃圾圍城 分類動起來

上海自今年7月1日起展開所謂「史上嚴格」垃圾分類,迄今3個多月過去,民眾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漸漸轉為從容,每到倒垃圾時間,街坊鄰里還會一起協力「闖關」,彼此互相探詢,似乎下了決心「不給上海丟臉」。

事實上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上海準備了整整18年,但轉機的背後是上海不得不面對、被詬病已久的「垃圾圍城」問題。透過以下數據,可看出上海推動垃圾分類的急迫性。

上海2015至2018年產生的生活垃圾依序為789.9萬噸、879.9萬噸、899.5萬噸、984.3萬噸,將抽象的數據具像化以後可以得到,上海每天平均產生近2.7萬噸垃圾,幾乎是每兩週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廈。

在這過程中,出於垃圾處理的矛盾、糾紛多次上演。2016年以前,來自上海市的家庭垃圾、建築垃圾被非法外運到江蘇省南部地區如蘇州、無錫、南通、常州等市處置的情況屢禁不止。

2016年7月,媒體曝光了太湖垃圾偷倒事件,蘇州市下令禁止垃圾運入,上海市也下令禁止一切建築垃圾外運,暴露了上海市垃圾處置能力不足導致的「垃圾圍城」現象。這些事件加快上海推動垃圾分類的步伐。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6月3日透過黨媒《人民日報》對垃圾分類做出指示,他說,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上海則是全中國大陸首個被要求「動起來」的城市。

台北經驗 上海借鏡

一直被中國大陸民眾津津樂道的台灣,則是上海乃至於整個中國大陸城市借鏡、討論的「模範生」,關於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等話題,在兩岸官方交往間,成為和政治、經濟議題並列的重要事項。

以行之有年的台北、上海城市論壇(雙城論壇)來說,垃圾分類幾乎年年都是熱點。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回憶,在他擔任市長期間,時任上海市長韓正來台訪問時對台灣的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留下深刻印象。

而令韓正最感興趣的問題是,「為什麼市民都自願來做分類,而且做到哪天我丟什麼垃圾大家都清楚。」自此,來自上海和中國大陸其他城市的官員一批又一批奔赴台北,參觀、學習垃圾分類回收系統。

這股「向台北學習」的風潮到了柯文哲擔任台北市長以後絲毫沒有退流行。2018年底,時任上海市副市長周波在赴台參加雙城論壇前夕就向記者表示,此行去台灣最想參觀的就是歷史建築保護與垃圾分類。

他當時還向台灣媒體打聽,「聽說台北街上的垃圾桶很少,不像上海到處都是」。周波那一趟的赴台考察,將重點放在垃圾分類、收集、儲運、管理、處置,他讚許,垃圾處置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像台北這樣「從源頭治理」。

今年7月剛落幕的雙城論壇,上海市長應勇在會見柯文哲時也說,上海有3,000萬消費人口,每天製造兩萬噸的生活垃圾,他曾到日本東京考察垃圾分類、垃圾焚燒場,發現和台北一樣,都是從源頭減量、全程分類。

四大分類 民眾一頭霧水

然而儘管在垃圾分類方面上海觀摩台北已久,今年7月1日正式上路時,還是不可避免地遭遇到「陣痛期」。在垃圾分類上路的前幾天,甚至一度發生垃圾分類指導員和民眾起衝突而遭打暈的暴力事件。

不同於台北,「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生活垃圾分做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乾垃圾4大類;餐飲服務和餐飲配送服務者,不得主動提供免洗餐具,旅館業者也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客房拋棄式日用品。

4大類區分方式難以一言窮盡,但簡單來說,可回收物即是可回收的垃圾,有害垃圾則像是電池、過期藥物、日光燈管。濕垃圾則是廚餘,那些不可回收、無害、也不能做為廚餘的,就被視為是乾垃圾。

條例也祭出處罰方式,要求單位辦公場所、住宅社區、農村居民點均應設置分類桶,違者最高可處人民幣5萬元罰款,個人最高200元罰款。此外,餐飲服務業、飯店業者不得主動提供免洗餐具、拋棄式日用品,違者將處最高5,000元罰款。

此外,個人或單位未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將面臨處罰;生活垃圾收運單位、處置單位若未遵守相應規範的,分別可處最高人民幣10萬元、50萬元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單位經營服務許可證。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的4大垃圾分類方式和台北不一樣,在實際操作上,常會令民眾一頭霧水,光是乾垃圾、濕垃圾的分類,就有很多違反常理判斷的地方,「神邏輯」令人哭笑不得。

像是蒸過的肉粽葉濕濕的,理應當濕垃圾堆肥,但這跟一般廚餘又不太一樣,最後官方定調為乾垃圾;至於雞骨頭是濕垃圾,煮過的牛、豬大骨卻是乾垃圾,官方的解釋是,豬牛大骨不易粉碎,不適合當廚餘堆肥。

垃圾費隨袋徵收 提上議程

隨著垃圾分類上路逾百日,儘管民眾迄今大多能掌握上海垃圾分類的秘訣,但「台北為何可以做得那麼好」的討論,依然是微信、微博等社群平台的熱門話題,而「自覺」則被認為是能否做好的決勝點。

上海曾姓網友表示,到台北旅遊的時候,每天到了倒垃圾時間,街上就會出現等待垃圾車的民眾,「那是一種文明的自覺,也是大陸所普遍欠缺的」。北京那姓網友則說,「就是要靠互相瞧不起的力量,自覺提升公民素養」。

至於學界對改善上海的垃圾分類實施現況也有所討論,並建議應該和台北一樣,儘速推行「垃圾費隨袋徵收」。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居民生活垃圾收費制度」課題組表示,按量收費是促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的必要手段。

建議明確指出,台北的垃圾治理實踐,系統驗證了隨袋收費對破解垃圾源頭減量困局不可或缺的作用。1991年起,台北市先後實施了垃圾費隨水費徵收、分類收集、垃圾不落地等政策,但生活垃圾清運量不減反增。

台北市2000年痛下決心,推行垃圾費隨袋徵收,強制市民購買有防偽標誌的專用垃圾袋,實施當年,垃圾產生量較上年下降27%。2015年,台北市人均生活垃圾清運量比1999年下降近80%,資源回收率提高55個百分點。

課題組建議,在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的同時,上海應將加快建立居民生活垃圾收費制度提上重要決策議程,力爭「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全面實施,為中國大陸破解超大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難題探索一條新路。

逐步擴及中國大陸重點城市

於此,中國大陸的作法與思路很清楚,推行垃圾分類在上海「壓力測試」成功後,再進一步將「上海經驗」複製、推廣全中國大陸,而不管是從垃圾分類到定時定點投放,再到可能啟動的垃圾費隨袋徵收,台灣的影響始終作用著。

在以上海為首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後,中國大陸住建部指出,到2020年底,各個先行先試的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住建部將繼續投入人民幣213億元加快推進設施建設,滿足生活垃圾分類需求。

文明輸出是軟實力的象徵,台灣不遑多讓。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