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許後代一個可以期待的未來《交流雜誌108年12月號第168期(歷史資料)》

近年來,極端氣候的報導頻繁地佔據各大新聞版面,熱浪、嚴寒、強降雨、空汙,彷彿離我們很遙遠的北極融冰,正一步步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襲來,越來越有感。我們不禁擔憂,會不會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戴著口罩出門?會不會有一天,我們的家園有一半都浸泡在水中?會不會有一天,我們連安全的糧食及飲水都不可得?

亞馬遜森林大火、威尼斯水患,大自然的反撲,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猛烈。不僅威脅當代,更可能殃及後代。無怪乎瑞典少女桑柏格一代的年輕人會質疑:如果我們的未來已經不可期待,今日的努力又是為了什麼?

要讓後代相信未來是可以期待的,從我們自身就可以做起。本期以「綠色生活救地球」為焦點主題的用意在此,從餐桌上的惜食減塑、衣著上的循環共享、生活上的節能減碳,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件事、每個決定,都可能蘊含拯救地球的重大意義。

香港的抗爭也是為了使未來可以被期待。6月開始的反送中運動延續至今,已轉變為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反政府「革命」。香港年輕人不滿現狀,對「大爺們」及「大官們」奪走他們的未來感到憤憤不平,更對「一國兩制」的未來感到悲觀絕望。走上街頭,不僅是表達訴求,更是要奪回未來。年輕人善於運用科技,透過網路串連線上及線下,這場「無大台」的運動,已為社會抗爭的模式寫下新頁。

正當香港年輕一代的抗爭者在街頭為未來奮戰之際,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悄然召開。此次會議聚焦在中國大陸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即習近平的「第五個現代化」。中共治理能力的強化乃繫於「黨的領導」及「尊習」,在無黨外監督力量的制衡下,強化治理能力恐將成為加強監控的藉口;回應人民的訴求、滿足人民的需要,也淪為黨治理框架下的恩賜而非責任。

兩相比較,自由民主的價值更難能可貴。自由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是非理所當然,而是經過幾代人的爭取;自由更非永恆不變,而是需要代代堅守與保護。民主為維護自由的手段,如同蔡總統於今年國慶演說所強調,只有民主制度,才能保障得來不易的自由,也只有民主制度,才能讓下一代保有決定未來的權利。

國慶典禮上,政府首度邀請台灣的技能國手參與遊行,肯定技職達人對國家的貢獻。今年不論是在有「技職奧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中勇奪第三,還是在第二屆兩岸青年網路文學大獎奪得佳績,台灣年輕選手的拚勁與強烈企圖心都有目共睹。這些年輕選手所拚的,是屬於他們的未來,而在民主制度的保障下,這個未來,顯然是可以期待的。

台灣的人文與自然風光也是相當值得期待。總統府攜手中華文化總會舉辦「來去總統府住一晚」活動,邀請外國部落客入住台灣的「最高權力機關」,入住的外國友人無不讚嘆於台灣的民主開放與友善人情;瑞典交換生Lucas更因折服於茶壺山美景,起心動念拍攝影片,將台灣各地的美好呈現在世人眼前。

許多父母都希望給兒女取個好名字順遂一生,或者透過算命來改變命運。即便時代的推移讓取名的偏好有所不同,科技的進展也使算命有了新的形式,但從李佳庭、鄭安娜的例子來看,人生的道路絕大部分是由自身決定,每個人的命運很大程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拯救地球,一切都還不嫌晚;掌握命運,永遠不會嫌太遲─只要你有心、你願意,就從現在做起。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