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編輯手記》城市發展 始終來自於人性《交流雜誌109年2月號第169期(歷史資料)》

「城市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徵之一,隨著農業向製造業及服務業經濟型態轉型,鄉村人口持續向城市聚集,城市規模愈來愈擴大,從19世紀工業革命至今,世界人口增長了6倍,但城市人口卻增長了近60倍,動輒一兩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屢見不鮮,有些城市的人口甚至超過台灣人口總數,密集程度高,伴隨而來的問題也多,水電短缺、效率低落、交通亂象、環保汙染等現象叢生。

既然「城市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如何應對與解決這些民生日常的課題?本期焦點提供了台灣與歐美城市的案例。美國第一座智慧城市位於愛荷華州的迪比克,利用物聯網技術,完成水電資源的數據建設;英國倫敦從行人交通到大眾運輸、機場接駁、繳交停車費,都能看見智慧導入;丹麥哥本哈根運用「解決方案實驗室」為智慧城市提供最佳解決方案。台灣也有多個縣市早就加入智慧城市的行列,尤其桃園市民卡結合消費、繳納規費、借書證等等功能,為市民帶來便利的生活,名聞遐邇,已連續4年獲選全球性競賽的七大智慧城市之一。

科技智慧可以讓城市居民生活更便利、資源更節約,也是讓城市永續的重要策略。也有許多小而美的城鎮,人口不多,提倡的是從吃到行到育樂的「慢生活」,甚至逐漸形成「慢城市運動」(Slow City Movement)的認證機制。截至2019年7月,全球已經有262個國際慢城分佈在30個國家和地區,愈來愈多小城鎮以爭取成為「國際慢城」為榮,從2014年花蓮鳳林鎮獲得台灣第一座國際慢城認證後,陸續有嘉義大林、苗栗南庄及三義通過認證肯定。慢城強調地區性的個人生活方式,並活用當地歷史與文化傳統進行生產及銷售,這與台灣近年來推動的樂活概念及文化生態旅遊,可說不謀而合,旅遊業者也陸續針對這類的旅遊方式大力推銷,帶動各地的觀光轉型。

而城市透過影視的拍攝及宣傳推動觀光,可說是當前最夯的行銷手段。本期內容可以看到許多城鎮因影視拍攝而爆紅的有趣故事,例如2008年,導演魏德聖以《海角七號》一片締造至今無人能敵的5.3億國片票房冠軍。當年的《海角七號》讓在屏東恆春的「阿嘉的家」,遊客紀錄最高一個月達到52萬人次,讓恆春的產值一年達到40億元。接下來,魏德聖計畫打造一座結合歷史、文化、藝術、教育、觀光、娛樂、遊戲、電影、科技、建築等十大元素的「豐盛之城」,刻劃台灣大航海時代的輝煌,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與「城市化」一樣,「老齡化」也是當前現代化國家的普遍現象,城市化程度愈高,養老壓力也愈大,如何養老成了許多人共通的話題。近年來,在西方國家行之有年的「抱團養老」,也開始在兩岸受到普遍關注,例如台灣牙醫師李偉文偕同12位朋友,相約在台南找一塊地「蝸居」,準備合蓋一棟小坪數的「老人公寓」,他認為,若能與許多有共同生命經歷或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居住在左鄰右舍,應是最幸福的事。

幸福很簡單,也很難得,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對於本期介紹的台灣科技大學一群熱情洋溢的學生來說,也有他們自己定義的幸福。這群學生甘願放棄寒暑假悠閒享樂,自費遠赴印尼、越南偏鄉服務,化身「行動工程師」,協助當地弱勢社區改善基礎設施。這群學生志工雖然白天工作又熱又辛苦,但晚上躺在清涼的荒原上,與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交心,還能在映照滿天星斗的水池中游泳,在創造別人幸福感的過程中也找到自己的幸福感,踏實又溫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