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慢活城市 「慢」時尚引領風潮◆文/劉菡《交流雜誌109年2月號第169期(歷史資料)》

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以來,生活步調日漸加快,不管是人追事或事追人,終是俗務纏身,有時候連好好進食,都嫌浪費時間,速食快餐也隨之大行其道。有鑑於此,義大利人卡洛.佩特里尼於1986年發起「慢食運動」(SlowFood),一方面是抗議麥當勞速食文化進入,一方面提倡本土生態相關的飲食文化。慢食的理念原本就不只在於如何吃、吃什麼的問題,而是一種對快節奏生活的反抗,因此「慢食運動」也由吃到行到育樂,逐漸延伸及擴展為「慢城市運動」(SlowCityMovement),形成一種全面性的城市生活型態,慢食組織總部所在的義大利布拉進而提出「國際慢城」的概念。

慢城運動20年有成

1999年第一屆「慢城」大會在義大利奧維多召開,主要希望建立一種嶄新的城市模式,並成立「慢城國際協會」進行理念推廣與認證的工作,20年來慢城慢活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態度。截至2019年7月,已經有262個國際慢城分佈在30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愈來愈多小城鎮以爭取成為「國際慢城」為榮,它代表在這裡可以悠哉遊哉,沒有速度的壓迫感,也沒有喧鬧的擁擠感,寧靜是常態、悠閒是人生。

當然,既然有所謂「認證」,就會有標準。根據「慢城市國際協會」所設定的標準,有七大面向、八大公約與72項指標,讓有意推廣環境保護、當地文化資產保存、健康與低碳飲食的城市,一起加入國際慢城組織。例如他們認為「慢城」的人口總數應該不超過5萬人、必須保證城市的個性,特別是保護具有地區象徵性意義的產品、在所有的公共設施和可能的私人設施張貼「蝸牛」標識,宣導「慢生活」理念等等。甚至獲得認證的城市必須定期接受檢查,以保證相關指標被嚴格執行。

慢城必須結合各界力量才能永續經營

慢城運動推廣整整20年,慢活風潮也從歐洲擴及全球,韓國是亞洲最早響應慢城運動的國家,從2007年獲得第一座慢城認證,到2013年已提升至12座,中國大陸近年也急起直追,在2019年6月22日奧維多召開的20週年國際慢城年會上,又有兩座小鎮加入慢城組織,計有12座國際慢城,與韓國並駕齊驅。

值得關注的是,當我們遙望天邊的彩霞時,殊不知身邊的玫瑰已悄然綻放。自從2014年花蓮鳳林鎮獲得台灣第一座國際慢城認證後,陸續有嘉義大林、苗栗南庄及苗栗三義通過認證肯定,還有台東池上、關山、花蓮瑞穗、雲林古坑等等,都躍躍欲試,表達強烈的申請意願。

台灣通過認證的這4座鄉鎮原本就是著名的特色小鎮,但為了通過國際認證,不僅要凝聚主管機關與當地民間組織的支持,以及居民與業者的熱情響應,對於人才的培育養成,更是不可或缺。尤其「慢城」的內涵包羅萬象,包括慢食慢遊、環境保護、在地食材、地產地銷、產業發展、公民意識等多項公約需要履行,與單純的觀光產業差異甚大,這些都有賴更多專業人才的投入,才有辦法既見樹又見林,永續經營慢城產業。

以苗栗南庄及苗栗三義為例,苗栗縣政府自2015年起就與育達科技大學合作推動「雙慢城觀光」專案,由校內觀光、餐旅及休閒等科系師資組成產業智庫,以校內「創新創業輔導暨育成中心」做為平台,協助縣政府輔導在地商圈與業者產業升級,訓練學生提早具備實務經驗,讓人才留在地方,讓青春的力量激活在地商機。

台灣4座慢城各有魅力

據苗栗縣政府在2018年10月所做的成果報告,已有29家業者通過慢城商家認證,藉此鼓勵自產、自銷、自用。未來還將爭取最佳慢城獎項,將苗栗推向國際慢城新指標。三義鄉長徐文達說,勝興車站沒有在蕭條的觀光景氣中倒下,反而因為鐵道自行車的啟用吸引的眾多遊客到三義遊玩,週邊店家皆反應業績有4倍以上的成長。南庄鄉長賴盛為則興奮直言,南庄觀光發展興盛,近來更復興十三間老街成為新興旅遊熱點。

至於全台第一座國際慢城花蓮鳳林的慢活魅力,藉著好山好水早就讓人深深著迷。早年遊客來到鳳林,可能只會去兆豐農場,很少駐足感受鳳林慢城之美,如今遊客來到鳳林,會到鎮上的「花手巾」體驗植物染手工藝,欣賞五顏六色的花布在陽光底下絢麗奪目,會沿著步道前往鳳凰瀑布,享受大自然的芬多精,還會流漣於林田山、菸樓聚落、蝸牛遊市集、校長夢工廠。相信鳳林人的美好與用心一定可以讓這座慢城鳳凰展翅。

再到嘉義大林,它在2016年2月通過國際慢城認證,成為台灣第二個掛上「蝸牛」標誌的「慢城」,一時之間,知名度大增,甚至有些遊客跑到大林問:「你們有座慢城在哪裡?我要看那座城。」令當地居民哭笑不得。大林曾是台灣糖業重鎮,如今產業風光雖過,但仍舊充滿甜蜜的氣息,讓人想叫一聲這座小鎮的英文發音「Darling」。在大林的速度,是騎著不急不徐的腳踏車,探索這個小鎮裡隱藏的歷史角落,像是萬國戲院、泰成中藥行、大林糖廠等等,慢活其間,滋味生香。

這些小城鎮,運用文化特色與鎮民自覺的力量,不僅獲得國際認證的加持,更迎來一波波的「慢城商機」,這也是當前國際促進旅遊的重要法寶之一。透過自由行或LongStay等慢遊方式可拉長遊客停留時間,並讓遊客在食衣住行等面向完整體驗在地文化與生活,提升在地消費與消費金額。

慢城強調地區性的個人生活方式,並活用當地歷史與文化傳統進行生產及銷售,這與台灣近年來推動的樂活概念及文化生態旅遊,可說不謀而合,旅遊業者也陸續針對這類的旅遊方式大力推銷,帶動各地的觀光轉型。慢城認證是一種動力,後續力才是關鍵。

慢城懷舊而不守舊

申請國際慢城認證固然可帶來國際知名度,進一步促進觀光產業的發展,但必須釐清的是,「慢城」希望擺脫速度至上主義,但不等於蕭條靜默、毫無活力,「慢活」也不是閒散無事、消極無為,而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享受當下,不必汲汲營營,更不需分秒必爭。

「慢城」鼓勵讓居民有更多的空間悠遊散步、有更多的綠地休閒娛樂,提倡拆除不美觀的看板、霓虹燈、城市電線,降低小汽車的行駛速度,建立融洽的鄰里交流,希望人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家人和子女的教育,頗有一派懷念過去田園牧歌的想望。然而,這種懷舊的情緒並不能忽視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反而是要讓科技適度融入生活,獎勵環保科技、降低污染與提供高效的訊息傳播。慢城運動並不是要將當代的「速度崇拜」轉變為「慢速崇拜」,也不是要顛覆快節奏的世界,而是從快與慢、農村與都市、地方化與全球化中調和出生活的步調,找出一個兼具人性化與資訊化的平衡點。例如前述第一屆「慢城」大會舉辦地山城奧維多,當地的電動車與互聯網在社區和家庭就相當普及,政府官員還借助網路交流城市治理經驗。

「守舊」二字從來就不是慢活的理念,與時俱進的慢活,才能留住人,有人的地方才有發展和創新,才能維持生活的從容步調,這是一個城鎮生生不息的至理,否則人去樓空,死氣沉沉,又談何慢城慢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