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 非核家園不再是夢想◆文/羅素《交流雜誌109年2月號第169期(歷史資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位於苗栗縣竹南鎮龍鳳漁港外海的離岸風場「海洋風電」去(2019)年11月12日正式啟用,為台灣的離岸風電發展,以及政府力推的能源轉型,立下重要的里程碑。中央政府喊出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的目標後,綠色能源開發,以及能源轉型進程,將是未來受關注的議題。
海洋風電大規模運作場景壯觀吸引人潮觀賞
「海洋風電」位於苗栗縣海岸約2到6公里處,共計22架風力發電機,分兩階段施工。第一階段裝設2架容量各4MW(千瓩)的風機,已於2016年10月安裝完成,隔年4月商轉;第二階段裝設20架容量6MW的風機,於去年5月開始動工,同年11月12日正式啟用,總裝置容量128MW,所生產的電力每年可供12.8萬戶家庭使用,預計能減少超過24萬5,600噸的碳排量,相當於100萬輛摩托車的碳排量。
實際到龍鳳漁港,從港邊向海上遠望,多支風機一起轉動,場面相當壯觀,這樣的場景也吸引不少民眾前來觀看,連周邊店家都誇讚這項海上風電工程很厲害。事實上,「海洋風電」啟用當天,總統蔡英文也親自到場致意,她致詞時表示要讓台灣成為亞洲綠能發展中心,落實、擴大綠能目標,並加快腳步打造智慧電網,讓台灣的電力系統全面升級。
核電歸零2025年再生能源將提升至20%
去年3月4日經濟部赴立法院進行「因應公投結果能源政策評估檢討專案報告」,公佈2025年能源配比計畫為燃油、抽蓄水力各1%,燃煤27%,燃氣50%、再生能源則有20%,核電在2025年5月前還有1%,但2025年最後一座核電廠執照到期後,將不再延役,讓核電走入歷史。
細數過去3年多行政院推動能源轉型,至2018年6月底,太陽光電累計已完成設置容量2.24GW(百萬瓩);「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從2016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同意備案容量為2.16GW,已完成併網裝置容量1.33GW。另外也推動「綠能屋頂全民參與」方案。
風力發電方面,政府持續建置風電發展所需水下基礎及重件碼頭,其中,風電發展潛力場址已有22件申請案取得備查,總規劃容量約10GW,其中國內、國外開發商約各占一半。預估2025年離岸風力年發電量可達198億度。另外,政府也完成1,000戶智慧電表布建與智慧家庭示範,帶動智慧電表產業。
蔡總統指出,能源轉型會帶來三項重大契機:第一,再生能源發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2025年時綠電會達到20%;第二,離岸風電產業估可創造1.2兆元的產值,帶動國內產能,從水下基礎、葉片到各式零組件的進一步生產;第三,離岸風電產業預計帶來2萬個就業機會。
廢核是趨勢 空污、核廢料問題不能拖
事實上,能源轉型在台灣是勢在必行,主要是空氣污染的問題嚴重。根據台電公司公布2018年發電的結構比例,燃煤發電仍佔比38.8%,燃煤電廠排放懸浮微粒(PM2.5)、硫化物(SO2)、氮氧化物(NOX)、煤煙與粉塵等,均會造成空污,尤其是PM2.5懸浮微粒,恐引起人體發炎反應, 並導致心血管疾病,同時它也是造成肺癌的重要致癌物。
環保署已成立中部與南部「空氣污染跨區合作預防應變小組」,從去年10月份開始,南部地區每週一次、中部地區每月一次的開會頻率針對前一週及未來一週氣象與空品分析及預測,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蔡孟裕更指出,要求電廠依照空氣品質預報減少排放量,環署也要求台電各電廠針對機組空污管制進行改善。不過,要徹底改善空污問題,仍有賴於發電結構的調整,亦即減少燃煤量,並提高發電廠效率。
此外,政府積極推動2025年非核家園政策,也是能源轉型的關鍵因素之一,核能發電目前佔比為11.4%,有鑑於核電產生的核廢料相當難處理,再加上核災所產生的風險相當高,因此廢核也是許多先進國家的趨勢,從去年開始,台電公司已陸續將燃料棒運出去。
天然風力隧道 台灣適合風電發展
在政府推動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提高再生能源的比重,目前台灣再生能源佔比僅5%左右,要想在2025年達到20%的目標,勢必要注入新血,這也是為什麼「海洋風電」如此受到重視。不過,再生能源屬於「間歇性能源」,受到氣象的影響,因此電力如何妥善儲存,也是將來再生能源發展上的重要課題。
為風電開發業者提供諮詢的歐風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施西龍表示,在離岸風電領域,台灣是全球吸引力第二大的市場,僅次於歐盟,他強調台灣有許多適合風力發電的地方,台灣海峽有點像是天然的風力隧道,全球前20個最佳離岸風場中,就有16個在台灣海峽。政府以2025年廢核為目標,大力推動風力發電政策,有利於台灣風電發展。
能源轉型兩大挑戰 穩定供電及兼顧環保
然而,台灣的能源轉型,仍面臨幾項關鍵問題,包括環團所提出的破壞生態,比如在嘉義布袋鹽田等溼地上興建太陽能板,造成濕地衝擊、黑面琵鷺等生態減少;另外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落腳於桃園市觀音區觀塘工業區,也引發破壞藻礁的疑慮,遭環團抗議。上述案例凸顯在追求能源轉型過程中,必須兼顧環保與生態保育,雖然動物沒有選票,但愛護地球仍是許多人關注的前提。
另一個問題則是,政府能否保證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穩定供電。2017年8月15日16時51分,台灣各地無預警大規模停電,該起事件是中油對台電大潭發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意外停止運作,導致大潭發電廠6部機組全部跳停,進而造成全台電力備轉容量不足。一場小意外反映出台灣電力備轉容量不足的大問題。類似的停電事件,民眾已不允許再發生,否則對於用電量甚多的科技廠、百貨零售業等,都會造成莫大影響。
民眾在能源轉型過程中,能參與項目不多,但如果能積極搭乘大眾交通運輸,減少自駕汽機車使用,建立低碳環境,家中屋頂也願意裝置太陽能板,平時養成節約能源的好習慣,同樣能對減少能源消耗,貢獻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