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

台籍老師在大陸:擺盪於理想與現實之間◆文/陳慧瑜《交流雜誌109年4月號第170期(歷史資料)》

自從2012年6月中國大陸開放台灣人擔任高校教師以來,為數不少的台灣年輕博士離鄉背井到大陸闖蕩。這些在大陸任教的台籍教師,大多受到少子化潮流及博士過剩的大環境而選擇「西進」,中國大陸也看準這一批在台找不到頭路的學術人才,祭出各種優惠措施向台灣年輕博士招手。一推一拉之間,保守估計台師西進有5、600人。本期《交流》雜誌特別邀請在浙江寧波大學及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皆有任教經驗、現在在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服務的吳瑟致,以及幾位正在福建任教、不願具名的台師現身說法,談談他們在大陸工作所面臨的課題、心理的調適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想法。

台灣無鞭可執 西進找機會
要離開熟悉的環境,踏上未知的旅途,外界總會好奇,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到大陸去?是不是那裡的薪水比台灣高很多?在大陸有一年教學經驗的寧波大學教授吳瑟致澄清,「薪資不算很低,但也沒想像中高」,他進一步解釋,「中國大陸當地高校教師原始薪資偏低,為了拉近與台灣大學教師的薪資水準,校方會以安家費或科研啟動費等名目提供補貼」。
但吳瑟致也不否認,中國大陸高校的確存在高薪。對於理工類、高科技背景或所需技術的人才,校方能提供優厚薪資,助理教授年薪35~50萬元人民幣都有可能,有些甚至一個月就有10多萬元人民幣。本薪以外,只要會爭取研究計畫,額外的收入更是可觀。大陸高校教師有分窮老師跟富老師,薪資可以差好幾十倍。
既然能拿到高薪的人不多,台灣年輕博士為何還要離鄉背井赴陸任教?多位西進台師無奈表示,「主要是因為台灣沒機會」。西進台師很少是因為薪資,尤其排名越前面的學校薪資越低,但為了未來職涯發展,還是有台灣年輕博士前仆後繼。吳瑟致以自己為例,退伍後,他在浙江寧波大學及廣東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都取得任教的機會,最後他選擇薪資較低的寧波大學,理由是寧波大學是公立大學,排名較前面,而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雖掛名大陸名校「中山大學」,卻是私人企業辦的學校。

空降台師遭排擠? 大致和平相處
台師有如空降部隊進入學校,薪資還可能比大陸的同事高,不會受到排擠嗎?一位在福建執教鞭的老師談到,這些對外招聘台師的員額,大多屬於編制外,不會佔到當地教師的職缺,同事間也還算和平相處。
吳瑟致補充,也有台師在編制內,以早期西進者較多,尤其在中國大陸取得博士學位者,比較容易成為編制內教師。外界印象編制內工作較有保障,但吳瑟致認為,編制內與編制外在購屋津貼、社會保險上差別不大,關鍵在於編制外是「合約制」。合約制給薪較有彈性,通常非頂尖學校較有談的空間,這些學校為了拚排名,願意祭出較高薪水吸引台師,但台師相對就有履行合約的義務。合約通常會規定幾年內要達成所要求的科研成果,例如在3年內發表3~4篇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未達標將予以解聘。看似「硬指標」,但包括吳瑟致及一名福建台師皆認為沒想像中嚴重,大部分的情況校方都願意彈性處理,通常可延個一、兩年。

框框架架的學術環境 台師發揮空間有限
在大陸工作生活,非自己熟悉的家鄉,難免有不適應的地方。對此,受訪台師普遍認為,在中國大陸教書,最難以適應的,反而不是當地生活習慣,而是學術限制。不同於台灣的大學普遍開放教師自由選擇教科書,大陸大學的教科書必須使用「校定本」或「院定本」,老師沒有太多發揮空間。在授課過程中,如遇敏感議題,很容易就會被學生糾正。「我當時教的是國際經濟法,教到國際企業時,提到台灣的國際企業,馬上就被學生舉手糾正,說台灣不是一個國家」,吳瑟致無奈地說。
「他們的思維也跟台灣很不同」,吳瑟致說。思維的不同反映在論文體例上,與當地教師合作撰寫研究計畫,他們的開頭一定是寫「配合政府提什麼政策、黨中央講什麼話」等作為前言,一些台師一開始都不是很適應。
除了學術自由,外界很好奇台籍教師會不會連人身自由也受到限制。吳瑟致說,他個人在中國大陸教書期間,不時會受到一些「關切」。「偶爾會有公安來按門鈴,或當地台辦來拜訪請吃飯」,總體而言,有些不習慣,但不至於到嚴密監視程度。

兩岸學生大不同 台灣求低標 大陸求高標
在兩岸都教過書的吳瑟致,談起兩岸學生表現,特別有感觸。與外界所認知的差不多,大陸學生的確比較用功,但相對地,他們也比較汲汲營營於分數,「因為成績對他們未來留學、申請研究所或找工作都有幫助,而大陸每個學校、每個系都會拚學生就業率」。功利導向的學習,導致學生都很在意分數,「所以老師在學期末打分數時壓力都很大」。
至於兩岸學生學習態度,「台灣學生修課是不要被當,大陸學生修課是要拿高分」,一個是低標,另一個是高標,思維大不同。表現在尊師重道上,兩岸學生都會尊重老師,只是大陸學生尊重老師總隱含一點功利色彩,「可以說他們比較有狼性吧」,吳瑟致說。
談到師生關係,吳瑟致說,台灣的大學師生互動一般較為熱絡,老師請客時有所見,「我也理所當然常會請大陸學生一起用餐喝飲料,大陸學生對此卻很訝異,他們說當地老師比較不會這樣做」,台灣的人情味還是濃厚些。

赴陸前要先做好功課
少子化造成生源減少,衝擊高校生存,迫使許多年輕博士赴陸發展另謀他路,但透過受訪台師了解,他們念茲在茲的還是台灣。只要台灣有工作機會,他們回台的意向都很強烈。少部分不打算回台者,多半是因為不願意放棄高薪,或是已適應當地生活,或是已在當地成家立業。
吳瑟致以過來人經驗分享,他說,「我不會負面看待台灣年輕博士赴陸任教的選擇,畢竟對個人職涯發展而言去大陸歷練並不是件壞事,只是去之前要做很多準備」。他建議赴陸任教前應該做好功課,必須準備充分,否則人生地不熟,不僅要適應生活大小事,還可能面臨學術自由與政治自由的衝擊。種種課題,都需要預作準備,完整考量。

回頁首